布里顿歌剧_对中国布里顿歌剧研究现状的评论与思考
一、整体介绍型
众所周知,介绍一部歌剧的剧本、剧情、场景、人物、结构、乐队组成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戏曲构件既是普通观众认识和欣赏戏曲的第一步,也是戏曲研究者的首要工作,无一例外。
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们汇编了布里顿的一些歌剧作品,包括布里顿的《彼得·格里姆斯》②、布里顿的《艾伯特·艾琳》③、布里顿的《比利·巴德》④、布里顿的《卢克莱修的耻辱》⑤等。这些译本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中国研究布里顿歌剧之初。虽然他们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歌剧,对歌剧中所蕴含的戏剧性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作为中国人了解布里顿歌剧的第一步,是后来学者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
另外,《布里顿的歌剧》(安宁译,齐鲁艺苑,2008年第5期)是根据《新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布里顿歌剧的词条翻译的。本文对布里顿的歌剧创作过程、歌剧类型的转换、歌剧剧本的选择、歌剧结构的安排、歌剧内涵的赋予以及一些评论做了相应的介绍,最后指出布里顿的歌剧。它是音乐和戏剧情节在心理动机层面上最有效的结合。同时,文章还暗示布里顿的歌剧世界不仅有一种惯性,还通过戏剧和音乐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社会、心理、矛盾和价值取向。虽然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性的,但是很有学术价值。
第二,事后检讨型
后评文章也是中国布里顿歌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关于后评的文章。这些评论者大多善于运用比喻、抒情等各种叙事手法,插入一些精彩的剧照,所以这类文章给人一种“雅俗共赏”的味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代表文章有布里顿在圣达菲歌剧院的《比利·巴德》⑥、马克拉斯的《拿着棍子和螺丝钉重返歌剧舞台》⑥、新版彼得·格里姆斯的《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⑧等等。笔者作为研究者,不能忽视它们的作用和启发意义,因为它们是观众在现场观看后,结合自身知识、生活经验、思想意识和相关音乐专业知识所做出的最直观的评价。作者有时结合剧情谈演员表和舞台设置,有时结合演员表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等。这种多方位、多层面甚至“立体”的思维解读视角尤其值得借鉴,对我们的现实解读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第三,专题研究型
这类研究是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为学位论文。作者收集了1篇学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篇专著,都属于这一类。这些成果选题集中,论点明确,突出戏剧主题,深挖戏剧内涵,学术含量高。
其中,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里姆斯》(刘红柱,中央音乐学院学士论文,1987)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这部歌剧的研究成果。全文主要对该剧的创作过程、人物塑造、结构技法以及所蕴含的社会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并在结语中提到布里顿是一位融合了欧洲传统技法和现代创作技法的作曲家。
三篇硕士论文分别是《论本杰明·布里顿歌剧《彼得·格里姆斯》中的形象塑造》(秦原,上海音乐学院,2005)、《歌剧《彼得·格里姆斯》中的六个音程研究》(朱厚鹏,南京艺术学院,2010)和《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安娜》。第一部,通过对歌剧剧本和音乐剧技法的分析,研究该剧的形象塑造过程,力求全面细致地展现剧中人物的艺术特征,为解读布里顿的歌剧作品和相关题材的歌剧形象开辟了道路。此外,作者提出:“歌剧创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审美眼光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把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分析寄托在自己的艺术形象上。”作者认为,这是我们全面了解、理解和诠释这部歌剧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决定性的方面。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论述了剧中的六个插曲与戏剧环境、戏剧氛围、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歌剧构思的关系,指出插曲是能够完美呈现和升华上述五个部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剧各方面的核心载体。两篇文章针对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第三部分是对格洛里安娜特殊成就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主要围绕这部歌剧的女主人公展开。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歌剧创作的背景和思想,重点解读剧本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第二部分对歌剧中塑造主角的音乐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阐释布里顿塑造女王形象的音乐技巧。
本博士论文是对布里顿的两部歌剧《彼得·格里姆斯》和《威尼斯之死》的研究(安宁,中央音乐学院,2007)。本文着重对这两部歌剧的体裁形式、主题内容、音乐风格、具体技术手法、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性取向”。其中,对彼得·格里姆斯的分析和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在讨论歌剧《生命尽头的威尼斯》的写作时,作者重点关注了原著作者托马斯·曼和剧本改写的基本情况,寻找促使作曲家克服各种障碍甚至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原因,展现布里顿的内心感受与歌剧创作的关系。最后,全文停留在“性取向”的问题上。作者认为布里顿的“性取向”不仅体现在两部歌剧中,更重要的是,它是影响这两部歌剧创作的主要因素。同时,这篇学术论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丰富的国外研究成果(因为作者在文献综述中梳理了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即“新音乐学”的阐释方法。
汪洋的《布里顿及其音乐创作{10}是国内唯一一本研究布里顿的专著。作者以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为主线,全面分析总结了作曲家一生的主要创作阶段、作品及创作特点。其中,着重分析了《彼得·格里姆斯》。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不仅介绍了歌剧的故事和情节,还对主要的对唱、合唱、人物特征、间奏的特点和作用、一些主导动机、调性与和声安排、节奏等进行了技术性的分析和总结。,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在其中用了一个副标题“歌剧的审美特征”,认为这是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歌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惜作者没有展开(仅用了近千字),只是从歌词中说明了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说明这是一部深受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