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40号:严父子与
本元书屋是由清末民初藏书家严傲创办的,由他的继子严谷生负责完成,并经营了他一生。它的成名与严父子及其书密不可分。颜敖(公元1855 ~ 1918)原名祖辛,名德裕,后字颜峰,名本元。我祖籍陕西渭南。他的前任有丰富的盐业,他住在蜀国。严敖考入成都尊经书院,师从王。“乡试不中则弃”,轻于名利,“游遍大江南北,寻奇书旧书”(林山语)。严傲一生的事业是藏书,同时刻经选典,读书,成为一个伟大的藏书家、学者、诗人。
颜敖作为诗人代代相传,收集了他写的59首诗,分别是《冠集》、《太华归集》。附卷有《贺州张森楷》、《旧人叙录》、《富顺宋》和《燕君墓志序》、《井研燕君传》、《桂阳严先生传》等,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刻《责任园诗话》时,严傲已经死了。是为继子严谷生编的,每卷末尾都有“男子校对”。
颜敖一生无子,家业和事业也没有接班人,就从老家收养了一个人,取名顾生。颜邀他去找继子,说:“我只要保护五万卷书,一辈子就满足了。”“他把藏书作为身后重要的东西,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严谷生(公元1899 ~ 1976)原名石海,又名谷孙。这是一个藏书家,版本编目员和金石和书法鉴赏家的集合。它的名字意思是“诗经”。飞蛾有子,蝼蚁有赢有输。教海尔如谷。“诗中,剑英(一种细腰蜂)被用来养育蛾(一种毛虫)的儿子,并建议重庆人教育后代,继承祖先的美德。这其中隐含了严的苦心邀约,他的野心得以实现。他的继子严谷生继承了他的衣钵,发扬了他的事业。
?严谷生初到成都时,已过了上学年龄,有人请他把儿子的书房命名为“石国学斋”,鼓励他埋头学习,一刻也不休息。严傲去世时,顾生只有20岁。但他保留了祖业,有丰富的藏书可供阅读,聪明好学。他从小就向父亲和张森凯学习,他被赋予了知识。他的朋友都是上了年纪的名人,他成了一个独立的人。几十年后,他继承的藏书成倍增加;经过多年的渗透学习,他能够了解古籍目录、古代法规版本、风土人情、名人故事、字画真伪,并能解题答疑。民国二十六年(1935),在北平遇到张大千,大千先生也被他的学识所折服。
严谷生继承父业,藏书、读书、刻书。收藏数量达到盛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超过30万册。
责任园书屋是严藏书的地方。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 ~1735)有景讯楼,是清朝著名将领岳钟琪在成都的住所。清末民初,严傲买下景讯楼,从民国三年(1914)至十三年(1924)修建本元书库。
颜宅,位于罗公祠街(今和平街),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四合院。豪宅古雅宽敞,花园花木翠竹环绕。新中国成立之初,严的藏书由国家捐赠,这所房子成为四川图书馆的中文系。省图书馆已故研究员田一超先生曾写道:“严故居,老花老树多,数亩之间,奇花异草,花好树美。它的前主人名叫本园,在《周易》中的意思是本邱宇园。”"
曾教过颜氏子弟的陶良生先生对本园书库及周围环境作了进一步记载:“书库筑于园中,楠木结构,高大宽散于外,石质似,四周植银杏树、静树,冬暖夏凉,清新淡雅。”
责任花园书库是一个类似石头图书馆的小建筑。整个建筑造型简洁,富有韵味。它建在三晋大院最里面的院子里。小院门棚上刻着“乐毅”两个篆字。小楼是两层青砖楼,倚山屋顶,重檐粗檐。在三楼的上端,有一个石雕,上面刻着“书库”二字。书库四周有小方窗,对称,小巧玲珑,中间有阳台;墙体一尺半厚,所有窗户都装有防水板,屋檐下有腰檐,小窗上方有气窗,充分考虑防潮、防火、防晒。建筑的底座上有一些浮雕,雕刻着白云、绿狮子和大象。
时过境迁,昔日的三晋大院已不在。幸运的是,本元书库被保存在水泥建筑的后面,但它们被囚禁在一个小世界里,在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下,树枝雄伟,直入云端。就书库的功能和收藏规模而言,位于中国川西的本元书库可以与遥远的宁波天一阁和杭州嘉业堂相媲美。但与现状相比,本元书库似乎有些不走运:天一阁作为独立的文物机构,地位不言而喻;嘉业堂现为鉴江省图书馆分馆,外有园林,内藏书籍,风格依旧;杜本源的书库处境尴尬。好在2001年,成都市政府宣布责任园的图书馆为成都市第一批文物建筑,避免了被拆除破坏的厄运。
颜延风曾经为本元写过一副对联,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写的。看了这副对联,我明白了严父子的精神气节,也就是初一的骄傲:无自尊,无官也贵。不同的书充满了房间,它们在莫箐是丰富的。
?“读书难,尤其是藏书,难,难藏久矣。”这是江南天一阁图书馆创始人的座右铭。严的藏书并不早于天一阁,天一阁建于明代,贼院图书馆建于民国初年。严邀藏书始于清代,远早于建馆时期,但仍比天一阁晚数百年。但天一阁藏书最丰富的是清初的七万余册,而在责任园书库初期,张森恺编纂了《责任园书库目录》(卷录后),并收藏了富顺宋的《颜责任园书库录》、荆平的《本园书库录》、华阳林的《资园书库录》。从民国末到严藏书最多的时候,超过30万卷。
?严的藏书与杭州嘉业堂更有可比性,两者都建于民国初年。嘉业堂虽然建成时间晚了几年,但藏书最多时达到665,438+00,000册,是颜藏书的近一倍。但新中国成立时,其古籍保存远不如现在,只有110000册,落后于严的藏书。
本元书库有经典和历史四大亚类,尤以善本、精雕善本和善本闻名中外。其中有《淮南子》一部孤本宋本、《春华阁双钩抄书》、胡林翼、严树森、曾国藩书信手抄本、《山川带兵图》、《刘永福幕僚石岳日记》等,还有大量文化、医学、经济类书籍。严父子二人都懂中医,但他们“以治病为目的,不以内科疾病为目的”,希望通过收集到的医书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文献依据。因此,本元收藏的中医经典非常丰富。大学者廖季平擅长医书,称本元“藏书丰富,尤以医部为盛”。宋版《生济总录》、明版《医统》、日本系列《丹波修堂》等都是“善本”。严谷生将这些书编刻为五种,共34卷,数百万字。其中《金匮伤寒论》、《经典迎源》等都是善本。原中医学院院长、名医吴桂贤传道授业,即仅选此系列书籍作为教辅用书。原因很简单:“以此为可靠,避免误传。”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足见此系列的珍贵。
严父子不仅以藏书为终身事业,而且以精雕细刻著称于世。纸、字、刻都称得上上品,享誉海内外。严谷生为了纪念父亲,出版了《本元》,并题词“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在成都出版”。五卷1卷用黄纸线装订,版型字大,雕刻精美,赏心悦目,是民国雕版的典范。
《辞源》中有大量的音韵典籍。龚和项初历经几个寒暑,整理汇编成32种音韵丛书,123卷,被专家誉为唐宋以来中国音韵学的集大成之作,并由严谷生刻成。这是颜编纂古籍的代表作。严谷生曾随家人到杭州向大学者章太炎求教。太炎先生很佩服他,亲自带头。这套丛书被送往德国莱比锡世博会,获得好评。
严谷生不惜重金,聘请著名工匠,雕琢皮革,收藏精品,向国内图书馆和学者以及海外赠书。英、美、法、苏等国的许多大型图书馆都有阎在渭南的精刊。抗战期间,苏联政府获赠图书,斯大林亲自签署感谢状。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列宁图书馆都展出了它们的印刷版。美国国会图书馆有一个“渭南严精雕珍本馆”。
民国时期,觊觎严书和善本的人很多。严谷生不畏暴力,不为利所动。灾难发生后,他把这些书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全部捐给国家。严藏书已成为四川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四川地方和川籍学者,如、林善瑞、庞世贞、孟、张森恺、宋、、向楚、、张、于右任、沈、、顾颉刚、陈、、张大千、叶千语、谢稚柳、马继明、朱绍斌、陶良生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人和诗人,如张大千,在抗日战争期间到本元谈诗、谈纸、谈画,并在烟寨居住了近两年。抗战时期,陈寅恪去成都,经朋友介绍。他去了严的家,查阅了严的藏书目录,翻阅了的善本。
民国初年,林善佐自请担任四川图书馆馆长,是四川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先驱。袁哲书库的建立晚于四川图书馆,但本元书库在服务社会、促进学术进步方面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图书馆。张森恺编纂了《通史目录》、《二十四史校勘》、《历代四川地理沿革目录》等史学专著。宋·于人修订省志、县志;廖平对伤寒古籍的考证,对杨公谷亮的研究,都是基于《本园集》...本园收藏后,归四川图书馆,成为其馆藏的一部分。永久保存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凸显,这应该与本园主人的初衷不谋而合。
本元书屋,现在藏在锦江区偏街的一个角落里(编者注:位于和平街深处),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但绝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那样的灰色老建筑。它凝聚了两代藏书家的心血,保存了丰富珍贵的中华文化和四川乡村文化经典,为众多先贤所传诵。
?(第二部分:颜所说的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