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我写论文?

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在民间产生和流传,受民间文化制约,即兴创作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一种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的影响,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民间舞蹈具有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一直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和灵活的界面,可以容纳各种程度的处理。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需要艺术家进行再创作,从民间到民间,最后又回到民间。练习民间舞的好处有:1,兴趣浓厚,2,培养舞者气质,3,让人心情愉悦。

民族舞蹈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反映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调查、收集和整理,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在舞台上;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

各民族自然传承下来的舞蹈,尤其是技巧性较强的舞蹈,往往体现在一些代表性艺术家的基本风格中。他们大多是农民,可以称之为民间舞者,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挨饿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抢救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和他们的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第一次走进了优雅的殿堂。

这项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方针,也可以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舞者自觉遵循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学习、收集、整理那些看似“粗糙”却“最生动”的民间舞蹈,本着“去糟粕”——去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健康成分,“取其精华”的精神,选取最大众化的审美特征进行提炼加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在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充满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他们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引起了世界舞蹈界的关注。如前所述,戴的《莲花舞与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之舞》...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引领时代的杰作,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作品。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由金铭(1927-)执导,程云编曲,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如首演。一群青年男女,高举“火炬”,跳着欢快的秧歌,把“火炬”变成了一条红色的长绸——像一条龙在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龙”相得益彰,充满了青春活力。该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饭”为基础,选择“燃烧的火炬”这一意味深长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解放的衷心愿望。1950年,该舞蹈首次在北京演出,在首都引起轰动。第二年,他被选中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节,并获得金奖。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演出,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火的象征”。

民间舞蹈

汉族的其他舞蹈,如花鼓舞、丰收歌等,都是优秀作品。《花舞》(群舞),1956首演,张译(1934-)导演,有作曲趣闻;第一场演出:大连歌舞团,由张毅领衔。“花鼓”流行于山东省。多年来,这一直是贫困农民的一种街头表演形式。鼓棒上绑着半米多长的鼓钉,舞者用鼓棒顶端和鼓钉交替击鼓,形成绝活。张仪赋予了“花鼓舞”乐观的时代精神,并加长了鼓钉以突出其艺术性。在激情多变的节奏中,健美的节奏与彩鼓尖刺的丰富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舞蹈的独特魅力。此舞获65438至0957年“世界青年节”金奖。

在这股强劲的时代潮流中,少数民族舞蹈之花五彩缤纷,遍地开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铭的又一力作,首演于1956,由罗忠荣作曲,中央歌舞团紫华君、崔美善首演。在高高的山上,一只孔雀拍打着美丽的翅膀冲下了山。一对对“翅膀”变成了“孔雀姑娘”,围着“鸟王”随着锣鼓声和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喝水、拍照、洗澡、飞翔...孔雀是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的傣族。传统的民间“孔雀舞”只由男性表演,舞者背负着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身体的自由和舒展。编导突破传统——试图用女性展现孔雀之美,并在服装上做了创新——去掉了沉重的道具,换上了带有孔雀羽毛的长裙...这种舞蹈最早出现在1956年的全国舞蹈汇演上,以其新颖、优美而受到观众的青睐。第二年,它获得了“世界青年节”金奖。

在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作的舞台佳作确实很多。为了交流经验,繁荣创作,政府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吃过很多苦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够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舞蹈为荣。

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地区或民族中,这种在生活中自然流传的舞蹈正濒临绝境。面对新时代,他们也渴望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他们甚至要求专业舞者,“为我们设计一个舞蹈!”正是在这种“召唤”中,“开心啰嗦”和“草舞”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