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简析(1000字)
1、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一种,按用途可分为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还有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品等。兼具实用和审美属性。它是生活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为人民服务,工艺美术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宫廷工艺美术-文人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等。
按用途分类:
-日常(实用)工艺美术。如陶瓷、布料、家具、漆器等。
-装饰和欣赏(展示)工艺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缫丝等。
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它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特征。
3.彩陶是指绘有黑色和红色装饰图案的红棕色或棕黄色陶器。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彩陶,因此他将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装饰图案来自赤铁矿和锰铁矿颜料。人们先用手捏或泥条定型,再用木屑、鹅卵石等工具磨平表面,再绘制装饰图案,入窑烧制。彩陶工艺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力。
4.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了以下方法:
泥带盘施工方法
聂法方法
旋转法(选土-拌泥-发酵-成型-装饰-干燥-烘烤)
5.彩陶的分类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于陕西Xi以东的渭河流域,至甘肃天水、平凉一带。卷唇底盆最为典型,有小口尖底瓶、船形壶等多种造型。装饰以宽带图案为主,还有折线、三角图案、斜线、菱形图案、花瓣状图案。鱼纹和人脸纹最具代表性。很少使用曲线。
(2)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形制以大口小平碗最为典型。墙里很少用白陶衣。大部分都是直接涂成黑色。鸟纹用的比较多。直线和曲线的结合,装饰上的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部分地区。形状多为小口的壶罐。装饰内容丰富。形成以同心圆为中心的图案,曲线和直线相结合。技术娴熟,装饰丰满流畅,大量使用内饰颜色、圆点和螺旋图案。
(4)马家窑文化半山:有两种纹饰,(1)饰以涡纹;(2)用葫芦形分面,让装饰面给每个单元打分。曲线为主,锯齿纹流行,画的是黑红色,节奏感强。改变过去以黑色为主色调的局面,大量使用红色涂装。款式丰富精致。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饰以直线、折线、回文、网纹。人形图案(或青蛙图案)最有特色。
6.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黑陶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1928年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所以被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黑陶采用轮法。形状圆润整齐,厚薄均匀。封窑技术提高了窑温,提高了器皿的硬度,生产出灰、黑陶。黑陶有以下特点:
黑色:黑色;
薄:薄如蛋壳;最薄处不到1mm。也被称为“蛋壳陶器”
光:表面光亮;
纽扣:带耳扣或盖扣。
7.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也是工艺创造的萌芽期。工艺美术是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有以下特点:1,就地取材;2.工具的创造越来越美观实用;3.装饰性纹身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几何化、图腾化和抽象化;4.装饰在形式上倾向于审美;5.技术已经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主导因素。
8.“青铜”是指天然铜(紫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颜色为灰蓝色,故名古铜色。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始于约2000年前,其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铜器制作各种器物,历时1500多年。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达到顶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渐衰落。
9、失蜡法,用蜡为原料成型。涂上泥土,用火烘干。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和设计复杂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锅,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kg。河南安阳出土的1939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形制雄伟、厚重、庄严,四柱壮脚,长方形鼎腹、直立双耳,十分雄伟。司母戊大锅以夔文、饕餮纹为主,腹外有装饰带。铸造时需要100人操作,用坩埚七八十个(炼铜,12.5 kg)。
11.春秋末期,鲁工匠总结当时的手工艺技术,撰写了《工考》,提出“天时有时,地气足,料美,工巧,方能为善。”工艺的简单概念。
12,三朝青铜酒器五衔指:爵、仪、窖、仪、仪。
13.金银断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方法是在青铜器表面按图案雕刻浅槽,再嵌金银丝,锤打后抛光。这种装饰方法使青铜器呈现出豪华华丽的效果,少了些宗教味,多了些世俗味。
14、三代时期青铜器以饕餮、夔文装饰为主,有一种狞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西周晚期的毛,铭文497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青铜器。
15,汉代灯具的特点:
(1)功能合理(规模合适,消烟除尘,防风调光)
(2)结构科学
(3)形象生动,灵巧传神,优美活泼。
(4)装饰华丽,图案丰富,色彩绚丽。
例证: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辛宫灯和朱雀灯,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长辛宫灯高48厘米,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跪在地上,头发梳成发髻,戴上头巾,上身挺直,左手握住灯座的把手,右臂高高举起,袖口形成向下的灯罩。像喇叭一样,在体内是中空的,起到消烟的作用。灯盘上有一个槽,槽里有一个屏风组成灯罩,可以旋转开合调节光照的方向和亮度,还可以挡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16,铜镜让人注重自身的美。山纹是战国时期铜镜的代表性装饰。规则镜,也称为“TLV镜”,在王莽时期很流行,经常装饰有四种图案: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17.瓦:屋檐前端的瓦叫瓦,瓦面上挂有花纹的圆形挡板。瓷砖的图案设计精美,字体流动多变,有云纹、几何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代表性的如汉代四神的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唐朝才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候。唐代最著名的窑是越窑和邢窑。形成南蓝北白的特点。越窑位于浙江南部的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北部,主要生产白瓷。越窑青瓷清如冰,晶莹润泽如玉,色中带青,与茶青相近。邢窑生产的白瓷,土质细腻,壁硬而薄,器形稳厚,线条流畅。
19、唐三彩:国内外知名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以白陶土为胎,以含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为着色剂施釉,再经800℃烧制,表面形成五彩釉装饰,十分美观。唐三彩因色彩鲜艳而得名,有黄、绿、青三种铅釉,但并不是每个唐三彩都是五彩缤纷的。人物、动物、碗碟、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摆放骨灰的盆、坛,种类繁多。
20.抱竹:(苎麻指苎麻纤维织成的布)抱竹是一种用颜料直接造型的工艺方法,标志着工艺本身从一件木胎到一件衣身的成熟。考古发掘证明,较早的竹夹漆器是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胎夹漆器。
265438+
雕漆:以前是先把木胎雕好,再上漆。唐代以后,先在胎上涂几十层漆,到一定厚度后再刻(去红)。当时刀法快,古拙不如后来流畅。
22.金银:宋代新创,用专用工具在漆面上刻出花纹,在刻出的花纹上绘画,再用战国针刻的金粉填充。金以金充,银以银为名。
23.中国继青铜艺术之后,漆器工艺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贾非常流行。元代是中国漆雕发展的高峰期。14世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大师——张成和杨卯。明代,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成著有中国古代第一部漆艺专著《篆饰录》。清朝时期,形成了几个制漆中心,各有特色。比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珍珠母,福州的诞生。
24、渎山玉海:墨玉酒缸斑驳墨玉高70厘米,宽135厘米,182厘米,重约3500斤。它能装30英石的酒,外形宏伟。内克干隆写的三首七言律诗和笔记,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就开始写了,至今已有700多年。先放在琼花岛广寒殿,后被流放到故宫西华门外的真武庙,道士们把它当菜瓮。乾隆年间,北海、圆堡的浮雕装饰极为生动,设计巧妙,“变瑕为瑜”。
25.素纱禅服: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长沙丞相,有100多件完整的织品和服饰。薄透平纱禅衣有两件,是目前国内仅见的最薄的丝绸面料。素色纱禅衣,衣长128cm,袖长190cm,无色纱。这种禅衣是作为罩衫穿在织锦外面的。古代女子衣服轻薄,常披一件禅衣,华丽高贵。它的重量只有49克,不到一两,如果去掉衣领和袖口的厚边,重量只有半两多一点。
26.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唐代以前,多用于实用和装饰。宋代倾向于装饰性,注重绘画的表现性艺术表现。许多地方刺绣是在清朝形成的。中国有四大著名刺绣: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
27.年画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明清以来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威县杨家埠。
28.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各窑系在陶瓷品种上各有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开葛窑;钧窑的窑炉改造。磁州窑,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古朴豪放;建在南方的窑和冀州的窑主要生产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至清初,以紫檀木、花梨木、铁梨木等名贵材料设计制作的高品质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庄重古朴,线条优美;(3)不雕琢、不装饰、不水洗,注重材料的自然质感和美感;(4)工艺精湛,比例适中,优雅大方。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对现代家具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30.凌阳纹:指唐代著名的织锦图案。由窦设计,因其名为陵阳公而得名。图案绚丽多彩,常以山鸡、斗羊、祥丰、林友等吉祥的鸟兽、花草为题材,图案采取对称的形式,和谐吉祥,艺术效果很好。
31、宝花:是唐代流行的织锦花卉图案,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用作装饰。基本构图多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配以规则排列的莲珠。造型饱满,层次感强,推晕显艳,装饰性强,气势恢宏,珍奇无比,艺术价值极高。
32.失收:指古代镀金织物。又称锦缎。一般有两种金:鎏金和绞金。它始于战国时期,在元朝非常流行,是统治者的专属。又称“纳克什”、“误会”、“误会”。
缫丝: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汉代缫丝出土于新疆楼兰,又称刻丝、碎丝。现在只有苏州产。
33.云锦:它是明清两代的官方宫廷织物。它被用于服装和礼品,它是丰富和华丽的夏云(南京生产)。有妆花、织锦、缎等。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明代发展成为绘画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发展迅速,为陶瓷装饰和审美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江苏宜兴,人称陶豆,出产紫砂陶器。明代官窑开始使用年号。
34.斗彩(逗比色):明代成化年间烧制。即以青花料画出轮廓,上釉烧成青花,再绘于釉上,填以五色,色彩艳丽,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各色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成化年间,嘟嘟因其酒杯而闻名。成化鸡缸杯,以装饰鸡纹为最多,成化彩绘多为扁平状,故称“窑中一服”,造型优美典雅。
35.多色:是继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新品种,在明代嘉庆、万历年间较为突出,在清代康熙时期也有较大发展。是斗彩的再发展,青花色的地位弱于斗彩,或者成为众多色中的一种。红色、黄色、绿色、棕色和紫色是主要颜色。
36.清代粉彩:创立于康熙,流行于雍正时期。在颜料中加入玻璃白(砷),烧制后颜色变得柔和、柔和、淡雅。所以也叫柔和色。格调高雅,深受宫廷喜爱。用绘画题材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7.珐琅彩:即古月轩瓷,康、雍、甘三代的贵重器物,为朝廷所享。图案是用进口珐琅画在瓷胎上,入窑烧制。又叫“瓷胎画珐琅”。它是在明代“铜胎丝珐琅”工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始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最受欢迎。做工精致,装饰细致,繁复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