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左思在《诗品》中的评价是:“文学经典充满了怨恨,而且相当精确,导致讽刺。”这个评论十分。正是他的八首诗体现了这一点,成为左思在充分发挥古典文化素养的同时,表达“怨”即慷慨情怀的代表作。《石矛大序》云:“乱世怨怒。他的政治温顺和怨恨指的是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怨恨。历来被评论界誉为“古今绝唱”、“千年绝唱”的左思史诗,最具“怨文”特色。对自己的文采和军事才能颇为自信的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诗中这样介绍自己:“同时,他又好学。”他写《郭芹》一书,又写《子虚》一书,以贾谊、司马相如为例,毫不掩饰自己的矜持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声称他虽然不是一名士兵,但他熟悉孙子兵法,“对吴栋没有野心”。当时蜀国战败,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和晋国作斗争。左思比较了他的才华。大显神威,然后“不封爵,久归天禄”。说话真的很快,野心猛,意气风发,淡泊名利。这首诗也为《咏史诗》的整体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若向往吴栋”“若对则成蒋翔,若盼则成胡强”等句子来看,似乎据此可以认为,这首诗写于他迁京五七年后,热衷于构思“三都诗”。八首诗思想跨度很大,很难想象其他七首诗是同时写的,可能是以后几年的第一首。把夸夸其谈的诗作为第一首,把阴郁绝望的诗放在最后,大概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左思在第一部里用自信的语气告诉我。他是一个文才兼备的能人。第三个和第一个差不多,只是表现了他的老实和野心,但没有太多炫耀能力的地方。请看:我喜欢段干木,我放弃了做魏军诸侯的生活,我佩服吕忠廉,但我笑归笑,但我是秦军,当我豪放,当我有难时,我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因我的成就而获得奖励,但我与其他人不同。亲团拒绝这样做,但我宁愿被分。我会展示我的印章。吕忠廉,相传为救不侵魏国,魏国曾派遣使节到赵劝其归顺秦国,但吕忠廉用“不做秦皇”的一些口才说服了魏国,指挥秦国的老师也失败了。两位贵人在当前国难中从容不迫,以高尚的美德驱逐外敌,然后视赏如粪土,渐行渐远。左思在第一首诗中说,“。在这里,两位古人被用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想态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第一首诗后半段的想法,在第三首诗《咏史》中再现:左思的“好画”梦,是要像段干木、卢忠廉那样,平定“吴栋”、“胡强”,立功之后,抛弃名利,退隐龙牧。它的意义完全不同。争名夺利,甚至丢掉性命,是世俗的习惯。当时将军并不想打胜仗,只注重赞美。左思诗歌中的辛辣讽刺就是针对他们的。他认为,如果他取代他的位置,他无疑会更好。但左思只能满足于现实社会的贫穷和卑微,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梦里。正是因为他的吃苦,才锻炼了他的个性。这让他变得愤世嫉俗。诗中的段干木和陆仲连并不是简单地作为古典人物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把自己的血注入古人体内,使他们复活。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是诗之意,更似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八首诗中出现的古人,都是左思本人的一个投影。左思没有先栽头。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用历史。在左思之前吟诗的人很多,但左思是第一个把古人和作者本人融为一体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左思的《诗论》充满了悲伤。这里,让我们先讨论一下这种悲伤的本质和根源。请看第二首诗:山谷绵长松散,枝叶繁茂,无人能否认其伟大。虽然它的茎、枝、叶都远不如山谷中的巨松,但它比山峰长,位于巨松之上,挡住了想要射进谷底的阳光。这句叙述句其实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仇恨!我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帅”,本该充分发挥的。但现实中,我并没有重视这个人才,并给予其应有的待遇,也没有人认为这种冷遇是不当的。排在我第二的人并不孤单,他们都在试图突破墙壁,但闸阀系统的厚墙无情地挡住了去路。他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安慰。“地形使然,缘起不是一次。”有很多人在过去经历过和自己一样悲惨的命运。比如汉朝的冯唐是白头阿郎,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其实在文帝面前他还是在尽力的。既然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于是只好跟和自己有同样命运的古人诅咒这种弊端。太史公八年(公元272年),左思的妹妹被召去做武帝的女官,随后成为贵妃。早已失去太监心思的左思,能够说姐姐的迅速崛起,给他的未来带来了一线曙光。在《悼妹》两首四言诗中,他既有他也毫不掩饰对妹妹桂仙的纯朴感情。比如《我的妹妹应该在早晨出生》《像兰花的秀,像奶酪的荣耀》《瑶光的宗族,名字很时髦,翅膀很多,很期待》左思借此机会离开家乡临淄,定居首都洛阳。左思虽然对妹妹入选后宫抱有很大希望,但结果居然是。这说明左思的妹妹以后只担任了武帝的秘书。当时的洛阳到处都是诸侯府邸,大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金、张、徐、史四府宾客如云,富贵气象与杨家妃无异。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被世界抛弃、一心写作的杨雄似乎就是左思本人的写照!杨雄的命运不为世人所理解,但他死后却因其在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而被世人所认可。“长命百岁,名声好于八区”,既显示了左思的骄傲,也是对自己的鼓励。但在他花言巧语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左思的悲愤!在《咏史诗》八首诗中,当作者与古人形象完全融为一体时,这首诗最为重要。由此,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左思对杨雄的倾倒,似乎有一种* * *的意味,是和他的命运一样的命运造成的。《熊赞》引用的话说:“我家穷,嗜酒。人们喜欢他们的门。”可见杨雄的生活是贫困的。然而,左思与杨雄相似的感受并不仅仅是因为贫困的处境。左思也有与贫穷间接相关的苦恼,只能默默忍受。那是身体的缺陷。《晋书》说,说到左思容止,是“丑钝”;杨雄也很丑。《杨涵雄传》说,“口吃不能用戏剧化的方式讲,但可以深入思考。”长相丑和口吃是任何时代都会产生自卑感的生理缺陷,尤其是在左思的时代。演讲在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否高明甚至影响到他们仕途的升迁,所以可以说口齿伶俐的演讲成了一种成功。可想而知,左思的“哑然失态”产生了更深的自卑感,让他更加孤独。当他发现杨雄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缺陷时,自然在敬佩之余又多了一层亲密。那么,《咏史诗》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在哪里与左思产生了共鸣,形成了怎样的形象?第六首《咏史诗》中,诗人以企图刺杀秦始皇的荆轲为主角:荆轲饮燕市酒,酒劲足,益于地震。哀叹的歌声,渐行渐远的离别,意味着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即使没有壮士断腕的日子,也会和这个世界大相径庭。贵人虽自贵,视之如尘。卑微的人虽然自卑,但是极其重要。诗人盛赞荆轲与偃师杀狗盖楼之辈高见礼饮酒。他们都是“低贱的人”,都是“自卑的人”。但左思认为,他们虽然自认为是低贱之人,却以权力为荣,不屑一顾,保持着人们的服从。诗中,左思无所思。荆轲的作品,如阮的《第二咏史》、陶渊明的《荆轲赋》、江淹的《别赋》、罗的《易水别》等,都是用这一情节写成的。但左思不仅没有将这一情节纳入诗中,还否定了荆轲的“壮士”论。他只是描述了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骄傲地赢得奖杯。自古以来,才华横溢而毫无生气的圣贤更是屡见不鲜。左思在《咏史诗》第七首中提到,有才华而无生气的人在古代比较多见,并列举了四个古代人:主父不仕,骨肉尚薄。他买了一个困在柴火里的大臣,夫妻俩为房子不安。无业,归郭。长庆回成都,长城巍然。四贤不是很伟大吗?左思在《留在草中》中,梳理了汉代四大始祖颜、、的经历,歌颂了他们的贫穷和不幸。从《史记》和《汉书》中的传记可以看出,汉代这四个人物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人生的某个时期遇到了麻烦,但在后半生都会遇到。“不见面”的情况,是不久前“一飞冲天”时期之前的一个不幸的过渡阶段。对于标榜自己才华的左思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期待的视界”。虽然目前已经埋草,但他将来也会像“四贤”一样,永远被世人所重视。左思的《咏史诗》充满了寒土悲愤。它的意识倾向于无私和自然,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咏史诗》反映了诗人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从抗议不合理的阶级制度,到感叹在社会黑暗的沉重窒息下,人的自然生命感的丧失,必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现实是非常严酷的。它只是迫使诗人朝这个方向发展他的意识。《咏史诗》第八首中左思隐居深山的志向,包含着深深的绝望感。相对于他热情大方的态度,他最后的理解是相当黑暗和悲壮的。到第七首诗,左思在描绘现实社会对自己的恶意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大胆的叛逆姿态。然而,写下这首诗,他已经成为一个厌倦反抗的人。虽然他对现实社会仍有怀疑和反感,但他也明白大声抗议是没有用的。恶意的苦刺已经挡住了去路,如果他继续反抗,这些苦刺就会成为外在的障碍。当他绝望地俯瞰外面的世界时,他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悲壮到苍凉。在确认他无法开拓自己的未来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笼中之鸟”,“枯塘之鱼”。唯一能安慰他的只有苏秦和李斯,两人都年少贫穷,所以立志要名利双收。他们历尽艰辛,如愿以偿地成为显赫的官员。虽然他们得到了财富和名声,但他们最终却生活在悲惨之中。苏秦在燕被暗杀,李斯为被处死。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没有“成功后隐退”。不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左思的情况虽然和他们青年时代一样,但他连“寸富”和“斗储”都没有,亲戚朋友也越来越疏远。但是,如果容大最终落得苏、李那样的下场,不如让他的未来从贫穷开始。但是,左思坚韧的自我并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虽然口头上说荣耀无非是春天。但是,他的自尊心还是觉醒了。当他被痛苦的想法折磨时,他也呼吁他的心让它平静地睡觉。左思不得不意识到,他平静生活的“鹪鹩”“杀鼠”的生活方式,必须让他顺利结束生命。虽然也有动摇和沮丧,但左思晚年确实践行了这种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