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法治和人治的理解

人治和法治的根本区别是治国方式。人治是领袖之治,法治是法治。

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中国历史,从奴隶夏朝到封建秦朝再到清朝,都是人治,直到民国才开始依法治国。

历史上关于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1)儒家和法家对法治的看法不同,争论的核心是实行人治还是法治。儒家主张人治,或者说是德治、礼治,认为国家应该通过道德的影响和约束,由贤明的君主或者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圣贤来治理。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充分的论证,如:“道为政也。”人民是自由的,无耻的。道则德,道则礼,耻则体面。“也就是说,法律让人没有羞耻感,而礼让人不仅知耻,而且有规矩。相反,法家主张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好国家。比如韩非要求统治者“以法代德”、“以圣人治国”,用它是不对的。(2)古希腊思想家也曾争论过法治和人治。争论的核心是要不要实行“良法”的统治。他们关于法治的论述主要涉及自然法、良知、公平、善良等哲学和政治伦理观念。法治只是其庞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中,柏拉图是积极主张人治的代表人物。同时,他鄙视法治的作用,反对对“优秀的人”进行法律约束。与柏拉图相反,最著名的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优于一人之治”,理由是法治体现理性因素,不受一切情欲的影响;人治不能排除动物因素。虽然有最优秀的圣贤,但难免会有执政偏颇。古希腊是世界历史上开展法治实践较早且相对发达的国家。这就是雅典奴隶民主制的建立。从梭伦的立法改革到佩里克莱斯的“宪法”,雅典民主得以维持。它不同于专制,是大量统治者* * *共同把持国家政权的制度。(3)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之争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领域的民主与专制之争。法治的核心是分权和权力制衡。因为人治把国家治理放在一个英明的君主身上,实际上是支持君主政体或寡头政体,而主张法治的思想家则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体下,如果继承者是一个平庸的人,必然会危及整个国家。在法治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会发生。”他还说:“大多数人比少数人更不容易腐败。“在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总是把法治或人治与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联系起来。美国思想家潘恩宣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中国就是法律。同样,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法律应该是国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高举民主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他说:“任何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其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称之为* * *和国家;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统治者,公共事务才算数。“正是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支持下,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首先将法治原则体现在宪法中,使这一原则通过法律真正落实到民主政治的国家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