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侃如的背景资料

1903 165438+10月26日(农历十月初八),卢侃如出生在江苏海门三阳镇浦兴村一个爱国乡绅家庭。他的父亲陆厝一是教师,精通中医,创办恒基小学,推广新学,设立社仓,开设诊所,为贫病者义诊。曾任海门县教育局巡视员、二区行政主任。因为不想与贪官勾结,他因病辞职。措义先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当选为海歧县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一任议长。过去,我的老同学的好朋友季芳经常去陆家,那叫一次联系抗日工作的访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措义先生去世了。新四军为王先生举行追悼会,陈毅题写墓碑。

卢侃如的童年在恒基小学度过。曹毅先生的爱国思想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鲁堪儒影响很大,为他的学术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卢侃如二十岁发表《屈原》,二十岁发表《宋玉》,同时发表关于屈宋的论文十余篇。他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奠定了楚辞研究的权威地位。他和冯结婚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讲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诗史》和《中国文学史纲要》的出版,使鲁堪如成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60年代初,卢侃如的作品爆发了一个惊人的高潮。十年动乱结束了他的研究工作。晚年,在奇峰迭起的时候,疾病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在这半个多世纪里,陆侃如已经出版了19部古典文学专著,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他已经教书50年了。

卢侃如去世前,将自己4万多元存款总额的三分之二捐给了国家,只留下三分之一给继母和哥哥。冯路省吃俭用,计划筹集10万元建立冯路奖学金。虽然这个野心没有实现。但山大党委已批准中文系根据其意愿,以的积蓄为基金,设立“冯文学奖”,以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投身于祖国的文化和学术事业。1903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爱国士绅家庭。1916年夏天,陆侃如考入省七中(现南通中学,当时是四年制)。

1920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22,卢侃如考上了北大。冯是陆侃如的同学,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志趣相投,硕果累累,走路潇洒,长得像个江南公子的才子吕侃如(赵方言)和文静秀雅,却又豪放敢说不同话的才女冯紧密相连。

1924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

1926年,冯路同时毕业,陆侃如转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1927毕业,任教于中国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1927年秋,卢侃如在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成为上海中华学院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当时,袁俊也随阚汝赴沪任教。

1929年,陆侃如在上海与冯结婚。此后,他们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成为文学界的一段佳话。

1931年,他们两人联合出版了60万字的《中国诗歌史》,打破了传统观点,很有新意。

1932年,他们共同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要汇编》一书。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使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遗产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1932年夏天,冯路同时出国,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

1935,夫妻二人都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们辗转国内几所大学任教。

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迁至云南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

65438年至0942年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系主任,迁居四川三台。

65438-0947赴青岛,历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图书管理员。1951年后,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文史哲编委会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四川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主席。

抗战胜利后,任东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65438年至0949年青岛解放后,鲁堪如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管理员。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管理员、主编、文史哲副校长。1951担任副会长兼文史哲编委会主任,当选省人大代表。

65438-0953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山东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会主席、济南分会筹委会主任。同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6当选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任主席。

1957被错划为右派。

1958随山东大学迁居济南。

1978 65438+2月1去世,他生前所有的善本和近3万元存款都捐给了山东大学。

1979平反平反。当事业上的合作接近结果的时候,爱情的萌芽就在萌芽。冯与陆确定恋爱关系后,曾征求大哥冯友兰的意见,但由于不了解陆家的一些情况,并没有马上同意。冯、鲁找到蔡元培、胡适等人,给冯友兰写信,让他不必多问,冯友兰也没有坚持。在家人的默许下,她于6月24日在上海结婚,1929+65438。从此,冯和陆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他们婚后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终于产生了第一个学术研究成果,即1931年出版的《中国诗歌史》。这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和鲁迅《中国小说史》之后,又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该书被鲁迅指定为重要参考文献,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部光彩照人的《中国诗歌史》是中国唯一的诗歌史专著。继这本书之后,夫妻俩合著了《中国文学史纲要汇编》,由上海大江书店1932出版,列为“大江百科文库”之一。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叙述中国文学史的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毛泽东把它视为自己经常阅读的案头书之一。这本书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冯、鲁坚持不懈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一方面,他们省吃俭用,积攒出国留学的路费。经过五年的努力,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时,法国和德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法郎和马克的价格大幅下跌。很多人利用这个机会,把相对稳定的银元换成了数量可观的法郎。他们也是用这种方法乘坐邮船到马赛,在1932中转到巴黎。他考入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门研究古典歌词和歌曲,并获得博士学位。

冯和鲁都是一流的教授,他们有一笔可观的稿费。他们身边无儿无女,生活相当富足。但她一直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冯的大哥冯友兰回忆说:1962年,我上班的时候去过他们家一次。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她喜欢买书,但是书架几乎是用几根棍子竖起来的,给人的感觉是住在酒店,好像明天就要搬家...

冯死于不治之症。她生前曾对山东大学王教授说:“我是一个冷儒,我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我能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什么?我想稍微尴尬一点,攒点钱,让国家在我身后做学术奖金;回报后人!”

冯去世后,鲁堪如写了一篇令人怀念的悼词《忆》献给他。在这篇悼词中,他深切地回忆了他们的相识、相爱和结合,以及冯死前的悲惨情景。爱情就像生活,一本永远写不完也读不完的书。鲁堪如的这篇颂词充满了他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悟和启示...为了告慰冯在天之灵,卧病在床的鲁堪如打算在生前编辑出版冯的著作。

鲁堪如先生也于1979去世,留下遗嘱说:“根据冯的遗愿及个人意愿,将全部书款及数万元钱赠山东大学。”乐府古词考辨: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6[1927]

《中国诗歌史》,陆侃如冯,上海大江书店1933,上海商务印书馆28[1939],作家出版社1956。

《南戏趣谈》卢侃如、冯·,【燕京大学】民国25年[1936]

伯恩哈德·高本汉著《左传真伪考辨》等,陆堪如译,中华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25[1936]。

王一父子的生命延续(文讯1948,第8卷第3期)

左思联读考北京大学出版系民国37 [1948]北大50周年校庆随笔。

关于文赋(春秋1949,第6卷,第4号)《楚辞选编》卢侃如、高峰、黄晓舒,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中国文学简史》鲁堪如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文心雕龙》中浪漫主义的几个论点(山东大学学报,1961,1)

文心雕龙论道(石闻浙1961年3)

刘勰生平与思想(山东文学1962 1)

刘勰《文体学与山东文学》,第2期,1962。

《文心雕龙·文献综述》第2期1962术语用法举例

刘勰的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山东文学》第4期,1962

刘勰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山东文学》第5期,1962。

刘勰《创造论与山东文学》,第6期,1962。

左思和左粉,热门日报1962年7月4日。

刘勰论现实主义,《山东文学》第8期,1962。

刘勰《论诗人的幻想和夸张》,《文艺报》第8期,1962

刘勰批评与山东文学。

论刘勰作家与山东文学,第1962期11期。

《论刘勰的创作》,陆侃如、牟,香港文昌书店[1962]。

《左思平传》与山东文学1963第2期。

刘勰、陆侃如、牟《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屈原《楚辞(战国)》选译,陆侃如、龚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中世纪文学系年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卢侃如《古典文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刘勰《文心雕龙·梁注》,陆侃如牟译,齐鲁书店,济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