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建筑工程论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重工业企业为了追求产量和规模,大多采用低能耗的生产方式,能源利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排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浪费能源,让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的中国面临更多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
2空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目前中国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水平。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煤烟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我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量基本超过国家标准,对我国人民健康产生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市供水存在诸多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城市中,约有400个存在水问题。1/4都达到了警用标准。地下水资源已逐渐被污染,20%的水资源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些水的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密切相关。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看似与环保无关,实则不然。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要求,因此生产过程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它们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容易被忽视,这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也使得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随着政府逐步取消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市人口一直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近42%。这进一步集中了中国的城市人口。这种人口城市化趋势是以中国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为代价的。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率将出现危机。城市化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劳动者必须选择更高质量、更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食品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将污染更多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土地污染会更严重。
5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多堆积在城市郊区和河滩,成为严重的污染源,原因是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库容65亿吨,占地5万多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该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物也有所增加。有毒有害固体废物没有被
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已成为中国一个具有严重潜在危害的紧迫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年均9%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未来发展也存在诸多巨大障碍。除了技术进步,最大的障碍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长期以来,“崇商”“倾商”在中国盛行,国内很多政策措施都体现了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京都议定书》签署期间,中方代表表示,“中国的首要问题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和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以“发展经济”的名义畅通无阻地通过。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被优惠的“出口退税”公开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视为尊贵的客人。并获得低税率的优惠待遇。在这种以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必将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将变得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和技术资金,鼓励企业使用最环保的生产方式,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使其忽视或放弃这部分投资,导致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九五”期间,政府投入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是第六、第七和第八个五年计划(986-2000)总和的近两倍。但是这个数字还是低于GDP的1%。“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超过GDP的1%。达到了1.18%。但是这种投资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4%至8%,生态破坏造成的总损失占GDP的13%至15%。《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费用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处理技术水平下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6.8%。同时还需要每年再支出2874亿元(虚拟治疗成本)的管理运营成本,占当年GDP的1.80%。所有这些资本要求和我们的投资额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资源约束的错误形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产品结构和进出口技术结构的严重失衡,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开发新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时候,资源紧张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处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形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落实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必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取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并将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估。
把环保作为一个产业,把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配置到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逐步形成环保技术研发体系,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进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营体系。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循环利用。它不是靠规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而是通过严格执行法律标准和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仍需不断加强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并赋予相关部门有效的执法权,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把国际合作作为解决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通过政策讨论和对话,促进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环境政策、管理、技术和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保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动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