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是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拓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课堂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教不来的。所谓创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去拓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意才能。”(伯纳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教师垄断讲台独自表演。教师的成功应该通过学生的成功来体现。作为老师,你也应该以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的风度、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用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经验,用新思想、新知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材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过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营造创新氛围,给创新时间,教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心、爱护、信任、尊重、激励、激活他们的脑细胞,让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创新,让他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提问,操作,观察,做题。最重要的是教创新的方法,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会学生创新。三、守住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一)重新创作教材。教科书是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应该忠实于课本,但不应该拘泥于课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作,结合教材内容的展示,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悬念去探索,给学生发展、竞争、创造的机会。(2)重新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创新的永恒主题。“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人,每天都是创造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随处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勇于创新,就能以“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焰。1,巧妙设置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绪论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积极快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和教学情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因此,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绪论,将学生引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索新知识做好准备。比如在“时间和分钟的理解”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导语:一上课,老师拿着闹钟对学生说:“听!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学生们全神贯注,连最活跃的学生也在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这时老师打开闹钟开关,闹钟发出“快起床!快起来!”闹钟响了,学生们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老师接着说:“我们都有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你们愿意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们都回答:“是的!”这时,老师介绍了一节新课。这种导语的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时间小主人”的欲望,为探索新知识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2.要有说服力,仔细提问,激活学生思维。精心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激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议,使他们有强烈的心理欲望、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去探索知识发展的过程。比如在教最大公约数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公’是什么意思?”?至少有几个可以称之为公?你认为‘公约数’是什么?最大公约数是多少?“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总结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3.注重操作,主动练习,激活学生思维。人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观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实验。比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请学生先自己使用三块木头、螺丝等工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