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学造假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学术造假首先是对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违背,是学术领域浮躁急功近利的产物。

2065 438+0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条例》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要以德为先,学术造假要“一票否决”,纳入信用“黑名单”。[1]

2020年9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科技部通报了9起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的调查结果。[2]

中文名

学术作弊

惯例

剽窃、抄袭和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

属性

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

曝光来自于

2009年

出现地点

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

快的

航行

部分事件

对策

行政法规

假案件

出台政策

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造假现象较为严重。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大多数学术领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裕生表示,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汤安国教授指出,学术环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失去平衡,一些监督制度严重缺失,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此外,学校为了争夺排名,一般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核。

大学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认为,大学的学术纪律之所以长期不规范甚至不规范,一方面是对于学校来说,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影响其形象和自身的政绩;另一方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另外,学校了解到,很多老师的不端行为,其实是被各种不合理的量化指标逼出来的,包括经费指标、项目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等,导致浮躁、急功近利。“高校学术失范有学者自身道德原因,但更多的是现行学术制度的原因。”熊丙奇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制度来减少和防止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失范行为。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表示,其他国家学术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局限于学术界,但中国学术领域的腐败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紧密结合,尤其是政治、经济领域。一方面,官本位的体制使得科研教育机构成为官场的一部分,科研岗位和职称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比如系主任是厅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作为一个学者,其实就是一个“学者”。所以,官员腐败必然导致学术腐败,必然掩盖学术腐败。

在学术造假的问题上,说一些大学领导蠢到分不清是非也不为过。2065 438+00 3月22日,安晚报报道,某校领导约见了参与举报李连胜的6名教授。他们一见面就说:“现在高校上下其手,不要大惊小怪。你的举报让学校领导50天没日没夜的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六个人愿意退出,现在还不算太晚。如果你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给李连胜,让他们分一些教育部一等奖给你。”第二次和六位教授见面时,“另一位学校领导叫他们停止网上曝光,说网上和报纸上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希望我不要再走向社会。”这段话是某些大学领导“假保心态”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