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为什么起源于西方?

管理成为一种理论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经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理论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但无论哪种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因为管理的中心、主客体和本质都是以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人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研究它,管理学也研究它。人性假设的发展轨迹实际上就是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

从字面上看,人性是人的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一切约定。管理的表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而本质上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中心、主客体和本质都是以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首先要了解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不同的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性假设”最早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麦格雷戈在65438-0957《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后来,很多中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评论和追随,涉及到“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机器人”、“管理者”等。本文从早期的传统管理阶段出发,延伸到后现代管理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清晰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管理理论的根源,描绘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

1.“工具人”和“机器人人”——传统管理阶段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处于传统管理阶段,以经验管理为特征,故又称为经验管理阶段。这期间人性被极度压抑,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主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对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非理性的感性认识阶段。雇主可以想象任意的部落,根据他们的个人意愿下达命令和任务。他们把工人等同于工具,如牛马、锄头和镰刀,可以随意擦拭,把他们视为无情的人。这一时期,工人本质上是会说话的机器,会说话的牛马可以随意辱骂和责骂“机器”和“牛马”,甚至可以给它们食物和草。在这个阶段,管理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没有管理制度,也没有科学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是管理者和统治者的经验和实践总结出来的。管理是单向的,被管理者只能服从和执行,没有任何权力,人性被被被管理者抹杀,本质是动物、工具和机器。所以这个时期管理人性的假设是“工具人”和“机器人人”,有人把这个阶段比作棍棒管理。

2.“经济人”与“逐利人”——古典科学管理阶段。

19年底到30年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动力驱动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理论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其中,F. W .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是比较典型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科学管理阶段,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而严谨地讨论管理问题,提高了当时欧美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管理阶段,人们被视为一个“经济人”、“功利人”、“利益导向人”,即他们的人性假设是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的。无论工厂主还是工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企业经营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工人工作是为了拿高工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中提到的“X理论”是一致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文章中描述,传统理论背后有一些附加的信念,虽然不明显,但流传很广:(1)正常人天生懒惰——尽可能少做工作;(2)他缺乏野心,不愿意承担责任,宁愿被别人牵着鼻子走;(3)他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求漠不关心;(4)他的本性是反对改变的;(5)他不太聪明,容易受骗,容易被骗子和野心家欺骗。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经典管理理论认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用经济利益来激励、控制、指挥和监督人。在这个阶段,更多地强调物质资源的管理,而较少注意过程的管理。“经济人”假设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经济人”和“逐利人”,有人把这一阶段比作“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

3.“社会人”与“自我实现人”——行为科学管理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泰勒科学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在20世纪30-50年代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作为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人际关系管理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和罗伯特·利斯伯格。人际关系管理早期的人性假设是“社会人”。“社会人”认为,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和心理需求,而不是经济需求,而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追求。在管理上,重点是: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求,重视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诚信。人际关系管理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不是经济和物质利益的奴隶,是情感动物,更需要社会和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人不只是追求经济物质,还追求精神享受,需要友情,归属感,安全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基于“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在一定的群体中,群体行为影响个人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对优越,工作环境和高薪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更大。人是复杂行为的混合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结合。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管理者,都应该灵活对待员工,多一些员工。“社会人”假设是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的一大进步。它不是简单地把人当作工具和机器,而是突出了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管理更趋于人性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而“社会人”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剥离了人对“经济人”属性的基本要求,与“经济人”形成另一个极端。随着理论的不断传播,出现了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这些理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自我实现的人”是“社会人假设”的延续和发展,继承了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需求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实现的人”假设强调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在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安全感、亲情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管理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放权。行为科学的管理阶段也被称为“胡萝卜管理”。

4.“决策者”/“复杂者”——现代科学管理的舞台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关系和劳资矛盾更加复杂。在这个时代,过去单一的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学说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管理学派。它们相互碰撞,融合交织,相互竞争。哈罗德·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其中有管理过程学派、以P. F .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C .巴纳德创立的社会系统学派、以H.A .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早期行为科学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群体行为学派。这个阶段称为现代科学管理阶段,不仅指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还包括行为科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等所有经典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这一时期,关于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出现了“复杂人”、“决策者”、“管理者”等各种观点,其中西蒙的“管理即决策”理论最具代表性。他在与马奇合作的《组织》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决策者假说理论。“决策者”假设强调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满意原则取代最优原则;组织只是一个平衡杠杆。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是埃德加·x·谢恩(Edgar X. Shane)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复杂人”人性假设的基本思想是,人的需求和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的需求和动机是随着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因为人的需求和能力不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与“人性复杂”假说相对应的是莫尔斯和罗氏在1970发表的《超Y理论》和在19865438+发表的《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模式》(超Y理论,权变理论)。总的来说,在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理论更趋于实用,强调员工的参与,对管理者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能适应时代、地方、人和情况。

5.“文化人”与“创造者”——后现代管理阶段

可以说后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日本30年的经济发展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不仅震惊了西方国家,也震惊了全世界。此时的美国试图探寻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奥秘,发现日本的优势不在于其现代科技,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由此,提出了“文化人”的概念。“文化人”假说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最终是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所以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员工的价值、精神和形象。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与他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21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基因工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日益不稳定,使企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由有形变为无形,传统的大规模集体流水线作业向小规模、分散、个性化办公转变。传统的“经济人”和“社会”在后现代管理阶段,迫切需要“文化人”和“创意人”。在后现代管理阶段,有“7S”模型和“3P”理论。2004年,我国青年学者张毅出版的《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后现代企业管理专著。该书一出版,迅速引起了经济管理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关注。他主张管理实践中“文化人”的相对理性和多元主体。后现代管理阶段还很年轻,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文化人”的人性假设目前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如果说“文化人”比“经济人”、“社会人”、“自动实现人”更人性化,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结束语

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管理的人性假设是一个逐步深化、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升华人性话语味道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都要根据人性假设和全体人员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纵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借鉴、吸收,尽快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1]吴昊,“创新人”,人性假设新概念[J],科学管理研究,2000.438+00。

[2]魏尧,从人性假设的演变看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史[J],经济管理,2005.6

[3],刘思峰,管理理论与人性假设的对应发展关系[J],商业研究,2004 .

[4]孙,管理经典选读[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5]郭宪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