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生于徽商家庭,1910留学美国,1915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知识渊博,已持有30多项博士职称;1917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翻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倡导白话文,撰写了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担任《每周评论》主编,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务实方法论,在全国影响较大;提出“全盘西化”的论调;抗战时期,他派特使到美国,代表蒋介石签署《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集大成者,著述颇丰,研究方法上有徽派朴学的遗风。
胡适故居,位于绩溪县上庄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两室三两厢,“回”字形通向楼内。占地面积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立面为两柱单门一楼风格,上面嵌有砖雕和吻。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在门前的黑底木板上题写了“胡适故居”四个字。在大殿前,钱君匋写道:“我在万里走了很久,但我的眼睛很高,没有人在那里。”。东西分茶几和扶手椅,墙壁之间挂着胡适的直系亲属图。西边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房间。房间里有木床、桌子、椅子、橱柜和凳子。前厢房是胡适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东房的附楼是胡珏(胡适的二哥)用的。在正殿的两翼,陈列着胡适家书、胡家谱、海内外名人捐赠的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等手稿和部分作品。后堂前挂着胡适父亲铁花的遗像,东侧挂着胡适母亲冯顺弟的照片。堂内朱底挂有“持节宣威”巨幅金匾,为彝族程东平所书,钱是民国三十一年绩溪县令朱亚云赐。当时,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这四个字是为了鼓励他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不要忘记自己的国威。故居内12落地门刻兰花,4扇窗花刻花草题字,为墨模大师胡所作。其中有一张图名为“兰花为王之冠,与其他草不相融”。故居还陈列着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以范真的《神仙绝灭论》为纵轴,张之洞赠送胡铁花的帽筒、胡铁花的七星剑、圣旨盒和从台省带回来的海螺。
胡适的性格生活
1.亲身经历
胡适5岁启蒙,在家乡绩溪接受了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早年就读于上海梅溪学堂、成中学堂,初步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受梁启超、严复影响较大。
1904年,他到上海进了一所新学校,接受了《天演论》等新思想,开始在《叶静晨报》发表白话文章,后来担任该报编辑。
1906考入中华学院。1910考入“庚子赔款”二期,赴美留学。他在康奈尔大学学的是农业,后来改学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只有官费前200名的留学生考两次,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生等。),而胡适的第一篇文章得了一百分,可见他的文章是幸运的!
1915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终生深信不疑。
1917年夏(25岁)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写反对封建主义的文章,宣传个人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倡导“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的《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并提出了写文章“不要白呻吟”和“有话要说”的观点,为新的文学形式做了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他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争论。陪他来中国讲学的杜威,担任了杜威两年多的翻译;与张君劢等人的“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背景。胡适因倡导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至1933,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和考证,也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曾任上海公学校长。
早期抗日战争担任国民党国防委员会参议员,1938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39也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任北京大学校长。
从65438年到0949年,他一直住在美国,致力于朱的考证,后来又去了台湾省。
65438-0954任台湾省“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
65438年至0957年任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在台湾省的一个鸡尾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2.工作经验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兼主任、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古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位于台北南岗)。
1946 110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邀请胡适“出席北京国民议会慰灵公”。第二天,胡适飞往南京。国民议会于165438+10月15日开幕,共有2050名代表。胡适被选入主席团。宪法草案需要在大会上三读通过。在二读会议上,孙克、胡适、王宠惠等12人负责整理立宪决议的条文。65438年2月25日上午,三读大会前,12人决议排序委员会公开推荐胡适代表报告的排序结果。像宪法条文这种百年文献的文本,似乎假定只要有胡适在,大家都不会选第二个人,虽然被寄予重托的法学家王宠惠就在其中。胡适报告后,宪法条文宣读了半个小时,被大会完全接受,庄严通过,制宪大业宣告成功。
学术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和约翰?杜威的影响声称,赫胥黎教他如何怀疑,杜威先生教他如何思考。所以胡适一生宣扬自由主义和怀疑主义,一生主张民主科学救国,一生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言必证”的研究方法。
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一生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北大的学生总是对老师吹毛求疵。北大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否开除这个北大哲学系的新留学生。听了几次讲座后,傅斯年这样评价胡适:“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路是对的。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理论进化的顺序,你必须首先考察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现在说说墨子的理论,先知墨子诞生的时候。”其中,兼爱的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性格。胡适也认为“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根本学说,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墨子注》编为四卷,寄给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序言中赞扬了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以为墨子没见过战国名将吴起之死。吴起死的时候,墨子已经死了很多年,墨家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任公常说:“鸡西人才济济,最近又出了胡适之。"
胡适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
1.儒学研究
就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研究而言,在1919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中,胡适首次采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将孔子和儒家思想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平等的眼光与其他哲学家进行比较,从而打破了儒家思想的“排外”地位和神秘性。后来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儒学的长文,提出“儒学是阴人的祭司”,“原来的儒学都是阴人,都是阴人的遗民”,“都是阴人祖先教出来的祭司,有礼貌,穿着阴人的衣服”。周灭殷后,“他们承载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志”,“儒者柔懦之人,既指赞带风姿,又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人生观”;孔子是殷民族的“救世主”。"他从亡国的教士阶层转变为调和三代文化的儒家教师。"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殷族的部落儒学拓展为仁、责的儒学,变柔和的儒学为刚毅进取的儒学。孔子不是儒学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复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和仁政,并因此影响整个社会。胡适的“大胆假设”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他的论据并不充分。但是,他认为“儒教”在殷代时就已经存在,后来通过甲骨文的研究判断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家思想。他认为“现在大多数讲道理的人都打破了儒家的梦想”(《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子的恩赐,而是每个人艰苦革命的结果,是每个人在新世界接受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前进才有希望,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于孔子生日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常”的话被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它在古代的宗法社会里非常有用。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国体变了,现在都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的作品很多,编辑过很多次,选编过很多次。最重要的是胡的推荐、胡适最近的学术著作、胡适的学术文集和胡适的自传。许多作品广为流传。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引进西方方法后,开始研究中国的学术研究。他首次采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博士论文《先秦诸子史》为基础,编著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该书只写于先秦时期。虽然他一生没有写过第二卷,被人讥讽为“善于写第一卷”,但却起到了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称赞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优点是“论证的方法、简洁的手段、平等的视野、系统的研究”,并称之为“第一部新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中,胡适的奠基性贡献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一,
3.古典文学研究
胡适对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的研究,是杰出而成功的,以60万字写成并出版了《中国张卉小说考证》。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所以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楼梦的鼻祖。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科学和民主两大思潮逐渐深入人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他的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运用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红楼梦版本等方面进行考证和考证。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和他的祖父曹寅。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是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高鹗写了120章中的最后40章(当然,这种观点是有争议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都是常识,都是胡适研究验证过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使红学焕然一新。其成就大大超越了以王、、姚燮为代表的红学派,也超越了以王、沈平安、蔡元培为代表的红学派,把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有关胡适红学研究的著作很多,包括《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新资料》、《曹雪芹家的出生地》、《谈作者背景》、《一份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周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书信。
胡适爱红楼梦,所以有很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这块土地时,许多珍贵的书籍都疏于带走,但他视《红楼梦》为珍宝,力劝周尽快归还带走。后来,他从台湾省来到美国,把它带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从1921年3月《红楼梦考证》初稿发表,到438+0962年6月逝世,胡适一生关注并追随红学研究。胡适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致金左鸣》1962年2月20日)还是关于《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楼梦》还是研究胡适,《胡适红楼梦》的价值和地位都不容忽视。
4.禅宗研究
胡适在撰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与北宗之辩》的记载,觉得不写神就很难写出好的禅宗史。1926年,胡适在巴黎和伦敦相继发现了三卷一残缺卷,约两万字关于敬神僧的资料,分别是《敬神僧语录》和《达摩南宗正误论辩》,还在伦敦发现了敬神仙宗纪。他不仅“要从头重写禅宗的历史”,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真的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大师认为这还不足以作为他的结论。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那一部分突然滑入山谷,自得其乐,但他对禅宗历史的研究还是有贡献的。胡适把当时禅宗史研究中的问题,从“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变成了禅宗革命者本身的问题。没有胡适的论断,日本学术界不会有这么多的反响和研究成果,中国的禅宗研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尹顺大师的研究成果,其实得益于胡适之前的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人知道神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没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了。”。1974日本学者柳田胜山收藏了胡适的演讲、手稿、书信等。并编撰了胡适的《禅案》。
1926年8月期间,胡适被派往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会议,并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奥窃取的敦煌禅宗史料。当胡适到达巴黎时,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的傅斯年也来到巴黎,与胡适一起生活,研究敦煌遗书。胡适承认他的许多观点都受到了傅斯年的影响。胡适的禅学研究,基本上是肯定北宗的“渐修”说,而否定南宗的“顿悟”说,证明所谓“六祖‘坛经’”中“五祖隐忍传慧能法衣”的故事,不过是慧能的弟子神僧为了与北宗争夺皇族支持而编造的神话。
5.水镜注释研究
65438年至0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朱研究。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水镜注》的版本。所谓朱案,是指有学者指控戴震窃取赵一清《水镜朱》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此,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是赵一清、全王祖和戴震独立研究,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果。
胡适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搜集了40多个版本的朱,抄了100多篇长文和一些考证词,用了上千条证据推翻了所谓戴震抄赵一清《水镜朱》校本的冤案。《戴东垣哲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上有一场伟大的反理学运动,这场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露理学的谬误,打破其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立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在惠州的故乡。一方面,胡适一直有保护安徽老乡的习惯,从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扬戴震从“一物一物”到“训练心学”“渐入圣人”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和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五四运动以陈独秀为轴心。
顾颉刚先生说,他是通过阅读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学会这种“考证方法”的。
20世纪30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用了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工作后来被称为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贡献”之一。
胡适纪念明信片
由于胡适的提议和倡导,毛泽东成立了第一所“湖南自修大学”——中国生产者党党校。他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语、巴利语和土霍洛文。回国初期,他得到了胡适的提拔。
林语堂留学时,清政府取消了对留学生的助学金。林语堂在胡适的资助下继续留学。他回国从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美分。
鲁迅和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整理国故”是为了颠倒近代科学。连胡适
纪念胡适百年诞辰邮票(台湾省发行)
专家周治平也认为:“胡适提倡的是什么?整理国故?可以说并没有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任何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还把一批年轻人引上了甘家考证的老路。
胡适不仅开创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高度概括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典范,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典范”。
胡适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极左”时期的官方批评家,尤其是“极左”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目标。当时,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一度否定了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针对胡适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结束后,近几十年的研究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此外,胡适的《我的母亲》还被选为中国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的初中教材。在大陆报刊上,也经常有纪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等文章,但实际上批评的是胡适的盟友梁实秋,也含蓄地批评了胡适“软弱”的革命立场。
2.生活中不用害怕有权势的人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战士”。即使是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受到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几年的溥仪不卑不亢,堪比皇帝。“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帝”。即使被卷入舆论漩涡,他依然可以有骨气。为了自己的民主和自由,他甚至极力劝说袁世凯、和段等军阀。人们在狂热颠覆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仍能保持理性思考,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胡适的一生,是卑微的一生,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就像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他是一个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教育家,也是一个不愿向权威低头的斗士。特别是在1960,蒋介石即将连任大总统的时候,胡适挺身而出,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新总统。当然,这些话并没有被蒋介石接受。但是,胡适就是胡适,总是走过去给人解释他的民主自由,他的理想社会。
读《胡适的生平事迹》的人还读到:
1.杜甫生平简介
2.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3.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胡适的学术成就。
5.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