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鲁迅文学的读后感

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著作中论述了小说艺术审美接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他也对中国小说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误区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所谓对小说艺术审美接受的误解,是指接受者的某些思想、感情和行为是由小说艺术引起的,但却背离了小说艺术的审美本质的现象,鲁迅认为,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审美接受现象,如“假小说以谤”、“潜入书中假扮角色”、“随意修改”和续集, 并且他对这些现象做了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本质上是从接受的角度对小说艺术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

1."假小说污蔑":接受主体对小说艺术审美本质的庸俗化和工具化理解。

鲁迅认为,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把小说艺术作为人身攻击手段的现象。“假小说的起源相当古老”,“1”(P45),而且已经登峰造极了。在他看来,唐代牛森如的《谜案录》“最奇怪的是自来的假小说把人排除在外”,66666666666然而,有许多作品诋毁和控诉“1”(p 103),这种现象在清末更为盛行。“现在还有很多人装模作样地挑出社会丑恶现象,写这样的小说...而即使是丑陋的敌人,也等于诋毁书籍;或者说,你有虐的欲望却没有表达的天赋,你就堕落成了“黑幕小说”“1”(p 215)。从这个角度看,“假小说以谤”现象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审美创造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本质上是对小说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庸俗的、工具性的理解,把小说艺术看作是主体发泄或发泄日常生活矛盾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一种方式,或者是达到某种直接的现实生活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表达。

这一现象对鲁迅本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我写《周围的山没有山》的时候,我的本意是用描写的方式展开和创作,甚至是没落。半路上去报社,看到一篇道家评论家攻击爱情诗的文章,让我很不满意,于是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小人跑到女娲两腿之间的《2》(p 518)这本质上是小说艺术的创作过程受到现实生活的直接干扰,从而改变了原本的创作意图。小说艺术在这里不自觉地充当了直接干预现实生活的手段,从中也可以看出源远流长的传统曾经影响过鲁迅。

......

目录不存在

参考〈 1 〉鲁迅《闲情逸致: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吴自民、徐乃祥、马良春主编。《鲁迅文艺》(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吴自民、徐乃祥、马良春主编。《鲁迅文艺》(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本文简要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著作,认为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假小说以谤”、“自潜书”、“乱变”及续篇等审美接受误区,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进行了深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