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引入,文化全球化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这个概念需要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和文化全球化的含义来界定。此外,英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文化/英语

主体

首先,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

“全球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报纸上。20世纪90年代后,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宣布“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不仅指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进行解释。文化专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第四,要从更深层次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了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不是一个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到今天商品、服务、技术、资本、信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以及资源的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发表于报纸,65433。)。

但是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种程度是不够的。全球化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行动者发展和全球网络建立的过程。

对全球化的理解因含义不同而不同。有人提出(1)全球化是一种全面的、跨国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起作用。(2)一体化有制度趋同的含义,实际上不可能有简单的世界,所以可以提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3)不带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才是现实趋势。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都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注:张保振《经济全球化要研究的十个问题》,《世界经济》第9期,1998,第25页)。)。

二,文化全球化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情况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分裂的文化集团的结合,形成一个文化相同、多元融合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正处于这样的形成过程中”(注: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与传播》,读书,北京:三联书店,第11,第8页。)。我把这个形成过程定义为“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狭隘的民族文化保护主义和殖民主义。

第二,拓宽了文化分类的范围。

第三,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对我们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进程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理想。

第三,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所有文化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我们不妨把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称为“全球化的文化”。理解全球化的文化特征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第一,全球文化并不是人们所担心的“美国化”和“中国化”,而是某一种文化的扩张和垄断。并不是世界各大文化,比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所有文化的融合。

当今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群体。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自我肯定和认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产生各种各样的忧虑和反抗。这些矛盾和冲突并不表现为一两种文化的对抗,也不仅仅与主体文化有关。比如,“日本化”对韩国的威胁要比“美国化”大得多。柬埔寨更怕“越南化”,斯里兰卡怕“本土化”。各种“文化圈”,比如“中华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一方面是一个想象中的群体,另一方面在文化之间制造“壁垒”,形成更广泛的文化垄断。我们所说的全球文化涉及所有文化。

第二,全球文化不是基于陆地边界划分的文化,而是基于文化主体——人的文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回应”理论来解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对其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的反应(注:汤因比《历史研究(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页。)。换句话说,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对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总结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扩大和复杂,文化差异更加明显。即使是同一个社会的成员,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产生文化差异。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也可以有相同的文化观。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和相互依存,人类的神圣性和普遍人性成为了能够维持人类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观念。诸如“民主”和“自由”在全世界都被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真的会被这些理想统一或同化,因为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处于本土化的过程中,从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我们所说的“全球文化”中的“全球”,强调的是一个极其宽泛的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第三,全球文化的表征是一种动态的流动,而不是静态的文化形式。主要表现在全球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人员、技术、资本、意识形态的相互融合。

在这种流动中,人们最注重的是意识形态的渗透。比如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种全球性的思想流动不是简单的概念输入输出过程,而必须通过“跨文化”进行翻译。这个翻译过程是一个“文化消化”的过程。当前全球化的思想流主要是自由、民主、权利、平等等基本价值观的流。

第四,全球文化并不否认世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异,也不忽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文化对立。

在文化全球化中,弱势文化并没有处于被破坏和被消解的被动地位。全球化文化不是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的文化。也不是弱势文化被同化的文化;它不是强势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基于“世界”的一体化文化。全球化文化是多向文化流动产生的多维度、多组合形式。不同的流动方式有不同的文化存在场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但是,即使各种互不相关、互不流通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共存,也不能称之为全球文化。在这种相互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种文化的优势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局面。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随着“文化商品化”的深入,主要商业国家文化的影响范围随着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加强对本国文化的渗透,从而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但历史表明,殖民主义解决不了文化存在的问题。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和吸收当地文化的优点,创造和谐的局面,是我们文化推广的目的。

第四,文化全球化中的英语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语言不可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和推动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前提。

毫无疑问,英语的应用已经席卷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语”。根据英国文化协会进行的一项名为“英语2000”的大规模调查的数据,世界上有3.5亿人以英语为母语;到2000年,世界英语学习者人数将超过6543.8+0亿;英语教学行业每年为英国带来超过70亿英镑的有形和无形收入(注:蒋亚军《英国人姓什么》,北京读书出版:三联书店,11,1465438+)。)。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导致英语的快速本土化。“新加坡英语”、“中国英语”、“日本英语”相继出现,“英语”得到了众多英语研究专家的认可,“英语是所有英语使用者的共同财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问题是谁是“标准英语”?当牛津英语,国王# 39;当英语成为一种方言,它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式英语”了。英语会被分成不同的语言吗?

英国在每年收获70亿英镑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如何坚守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强对英语“标准”的控制。然而,曾经在帝国夕阳下救过英国一命的美国,却加紧了对英语的争夺。它利用其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现代技术在全世界推广“美国英语”。甚至强迫戴安娜王妃不要说纯正的“皇家英语”,查尔斯王子也不得不站出来说,“英国英语比美国英语好。英语陷入危机(注:蒋亚军的《英国人姓什么?),在读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65438号+01,65438号+041。)。

然而,英语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被指责为“语言入侵”、“文化侵略”、“精神污染”。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好莱坞、麦当劳、迪士尼很高兴,却对《红楼梦》、《三国演义》一无所知的时候,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还我河山”。

几十年来一直推广英语的菲律宾于7月8日推出双语政策,1993,规定学校要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菲力浦用于素质教育、社会学、艺术等。,弘扬当地文化,表达当地生活方式,而英语则用于自然科学教学和国际交流。(注:蒋亚军《英国姓什么》,在读,北京:三联书店,第11号,第141号。)。但这真的能保留它的传统吗?

英语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