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总会战胜贪婪。

人生的路很长,诱惑很多。人难免会因为贪婪而跌跌撞撞一阵子。磕磕绊绊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应该被社会抛弃,但如何才能让他们“悔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爱的力量。

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后,年轻人的态度从拒绝归还变成不求回报,只是因为被手机里为灾区献爱心的照片和留言所感动。年轻人被贪婪蒙蔽了双眼,但尚先生的爱,如一泓清泉,洗去了他心中的尘埃,使他及时回到了人生的正道上。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手机里的“爱情”,一旦尚先生想报警,这个小伙子带来的麻烦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在社会上,大一新生因缺乏恋爱指导而“栽跟头”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一个月偷了室友一万多块钱,却因为怕被室友打而拒不承认,最后锒铛入狱。河北鹿泉石某,16岁时因偷父亲钱被打。他心怀怨恨,离家出走。后来他多次因盗窃被捕,一生毁于一旦...因为贪婪,他毁了自己的未来。原因是什么?暂且请不要举起道德大棒去斩杀那些栽跟头的人。请看看他们犯错时的心态:恐惧和怨恨。如果我们相信“生命之初,性本善”,我们就应该用宽容和爱来引导他们,让善战胜恶。但是现在的社会,扶老人被丑化,爱心捐款被质疑,不让让座就打架。在猜疑和暴力的氛围下,你会闹事。习惯了拳头,暴力很正常。所以,跌跌撞撞的新手在恐惧中绝望,宁愿接受良心的谴责,也不愿拳脚相加。“改造”的路上没有爱,爱在暴力中失语,爱在暴力中消失。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跌跌撞撞坠入罪恶的深渊。

如果我们能给“犯错者”一盏爱的明灯,他们就不一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作家林清玄做记者的时候,报道过一个作案数千起、作案手法细腻的小偷的新闻,并感叹:“心思如此缜密的小偷,做什么行当都会有所成就!”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小偷的一生。现在,当年的小偷是几家店的大老板。俗话说“良言三冬暖”,林清玄的亲切话语,如冬日的阳光,让小偷在寒冷中感受到关怀,又像黑暗中的一盏灯,让小偷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爱包容错误,用爱战胜心魔。我记得弗吉尼亚的校园惨案中有32人遇难,但33个象征死者的气球被放飞,33个刻有死者名字的巨石在哀悼区的树下,33个哀悼的钟声响起,守夜仪式中的33支蜡烛——都有凶手的一份。他们践行的基督教精神,是一种爱恨分离的大悲天悯人。老实说,爱不能拯救凶手,但给了世界精神指引-

“改革”之路需要爱。这种“爱”可以是爱、包容和鼓励...只要能影响别人,就可以称之为“改革”所需要的爱。没有人愿意一出生就成为“绊脚石”,但有时也会因为经不起诱惑而犯错。其实,只要他们愿意用爱的方式引导“跌跌撞撞”的人,就一定能回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虽然它没能让整个世界变绿,但它可以沐浴在一片片精神绿洲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用爱来引导“滑”,那么犯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人为什么总要害怕“防贼”?

改革之路需要爱,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爱。

教师的评论

就一篇应试作文而言,这篇论文具有优秀作文的三个特征: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风、清晰的结构。1,思想深刻,比如第三段的引语和论据,贴近现实,直指当下。2.优美的文学风格,如第四段中比喻和排比的运用,呈现出直观形象的诗意美。3.结构清晰,开头结合材料。简洁明了,一气呵成。但就一篇文章而言,文章的观点过于理想化,“需要爱情”变成了“只有爱情”,过分强调爱情的力量,忽视了法制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条件,似乎是空中楼阁。文章虽能展现正能量,奏响和谐赞歌,但缺乏反思当下、重构路径的洞察力和穿透力。

(广州六中语文老师郭子健)

非教师评论

我忍不住想骂应试作文:不要让中学生写纯议论文,尤其不要让他们面临价值困境的歧视,好吗?纵观这篇文章,作者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但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我觉得这不是作者自己的问题,而是她不得不面对一个她这个年纪还难以驾驭的话题。

当然,在一些小地方加强逻辑训练是有用的,比如尽量不用全名判断句,比如“只要他们愿意用爱的方式去引导‘失足’,就一定能回到人生的正道上,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这种句子经不起反例的轻吹。其实作者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否则她不会说“爱情的甘霖,虽然没能让整个世界变绿,却能沐浴出一片片精神绿洲。

如果让比作者大20多岁的我来审题,我可能会写出“德不超闲,德可进可出”的老题目。好像捡东西不是德行问题,而是德行问题,所以年轻人很“感动”。如果我们肯定这种行为,就会陷入伦理困境。假设拾得人看了手机短信,发现手机主人给灾区捐了款。年轻人的反应反映了社会教育的脱节:我们不能以贪治爱,能以贪治贪吗?其实给灾区捐款不是义务,是道德底线。“不还东西”比“不给灾区捐款”更应该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