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类倾向于一起以自己为中心,直觉上高估了他人对我们的关注。
透明错觉: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情绪总是比实际情况更明显。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很快乐,我们的脸会清楚地显示出来,别人也会注意到。
我们总是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事实上,研究表明,我们遭受的这些麻烦往往被他人忽视,即使我们注意到它们,我们也会很快忘记它们。
以下是聚光灯效应和透明错觉的一些常见表现: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反应。
自我图式: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和一些定义自我的特殊信念。
自我图式说的通俗点就是认识自己,比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强大,自我认识会强烈影响我们的社交行为。
可能的自我:梦想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这两者都是我们可以成为的。
社会对自我的影响包括:
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家长、孩子)时,通常会有自我意识,在某个角色中找到自己,并按照既定的角色路线相应行动。
社会比较
在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时,我们判断事物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相比之下,你知道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通过比较,你知道自己是美还是丑。当人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提高时,他们也会相应地提高自己的评价标准。所以,人在成功的时候,通常只向上看,不向下看。
其他人的评论
这些都说明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期望或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其实和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的不是别人实际上是怎么评价我们的,而是他们在我们的想象中是怎么评价我们的。
但是,我们通常会觉得赞美别人比批评别人更舒服,同时倾向于赞美别人而不是嘲笑别人,所以我们可能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扩大自我形象。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设定义了你可能的自我,认为你有很强的自制力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亚洲、非洲等地区,当地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而个人更强调自我批判(每个人都会发生什么)而不是自我肯定。
个人主义正在文化中成长。
东亚人的整体思维更强,习惯从人际关系和环境的角度去思考人和事。而西方人则是通过某种行为或习惯来强调自己的某个特点。
文化和自尊
在集体主义中,自尊与“别人如何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在个人主义中,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
对于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到底有多少洞察力?对于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我们通常是一个可怜的预言家。
时间谬误:我们经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对自己行为的预测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参考过去相同情况下的行为。
影响偏差: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影响。
与轻度愤怒(无法激活我们的防御机制)相比,重大负面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痛苦持续时间更短。
我们更了解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考的过程。
双重姿态系统
我们对人或事物的自动内隐态度通常不同于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
所以对于心理调查来说,自我报告往往是不可靠的,自我认识的错误限制了主管个人报告的科学性。
克罗克和沃尔夫认为,有一些特殊的方面(天赋和外貌)对人的自尊非常重要。
自尊的威胁更可能出现在朋友之间,而不是来自陌生人。
当自尊心受到威胁时,自尊心强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性的反应,比如责怪别人或者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帮助他们保护积极的自我感觉。自卑的人更容易自责或者放弃努力,进而被打败。
增强自尊动机的意义:当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在社会上被拒绝或因为某件事失败),我们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己。
自恋
在自恋人格量表中得分较高的人在自尊量表中得分也较高。自恋者通常自尊心很强。
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自大的同学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低自尊和安全自尊
当低自尊的人受到威胁或感觉不好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看待一切——关注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认为自己的伴侣不爱自己。
拥有安全自尊的人,通常不会因为外在(健康、成绩、长相)而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更注重内在特征。他们总是处于健康的状态。
真正的优秀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鲍迈斯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
虽然自我的力量可以暂时耗尽(就像肌肉一样,自我控制需要能量但可以通过休息恢复),但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想象更多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我们觉得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对自己的能力和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得到很大的回报。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感可以引导我们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提高我们在遇到困难时的毅力。
自尊和自我效能的区别
自尊:真心喜欢自己。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有所成就。
上面讨论的问题维度称为控制点,前者称为外部控制点,后者称为内部控制点。
通常认为自己是内部控制者的个人更有可能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工作中更有创造力,对生活更满意,并实现他们的长期目标。
被迫学习的无助感。
当你学会如何在生活的某个领域发挥意志力时,就更容易应对其他领域的诱惑。
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知觉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
“过度自由”有时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下降,临床抑郁症增加。
太多的选择可能会让人无所适从——“自由专制”
更多的选择性会强化遗憾。
当决定不是可选的或不可撤销的时,人们通常会更快乐。因为一个决定一旦可以改变,人们就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决定的积极方面,而忽略消极的一面,最终导致后悔。“别无选择”也意味着“不后悔”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都是自我满足的。
利己主义偏差:人们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等不可控因素。
动机推理:
信念一旦建立,就很难摆脱。他会带领我们去探寻肯定他的证据,同时让我们很少去怀疑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让我们忽略或者尽力去抹黑相反的信息。
这种现象在既靠实力又靠运气的情况下更为常见。
总的规律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同一份工作的贡献的评价总和总是超过100%。
防御性悲观
自我怀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术成就既需要乐观来支撑希望,也需要悲观来唤起关注。
我们高估了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认同来支持我们的立场。
伪普遍性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结论只来自于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也包括我们自己。
既然没有其他信息,那么避免虚假普遍性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投射”,即当别人和自己处于同样的处境时,会有什么想法?
将自己与他人比较,需要我们关注、评估和回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这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处理中出错的几率。
比如,已婚的人总认为自己做的家务比配偶多,因为我们很容易回忆起自己做过的事,很难记起自己没做过多少次。
自助偏离不太适应。
那些把社交困难归咎于别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承认是自己问题的人更不快乐。
自助服务偏差也会导致团体服务偏差。
七宗罪按照严重程度从上到下依次是:
自我设限有助于我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的因素(“我觉得不舒服”、“昨晚没休息好”),而不是自己的天赋或能力不足,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一些自我阻碍的方式。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要向外部受众(他人)和内部受众(我们自己)展示一个赞美的形象。
自我监控就是在关注自己形象的同时,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形象的看法,所以在一些行动中很少依赖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