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此,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得到了普遍认同,并逐步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21世纪全人类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1.城市环境规划1.1城市规划概述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只靠增加资源投入来促进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进步,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城市,保持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建设中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污染控制、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以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1.2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与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改变生存环境,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集中地。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城市生命体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实现这一多元、多媒介、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好城市规划,必须做到:(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政策,运用市场规律,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差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中水回用技术和设备研发,处理好集中与分散设施布局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型、防污型城市。(2)加强城市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地面积,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色隔离带建设,形成树、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连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性,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地适树,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城市绿化应当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量减少绿地养护用水量。要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旧城的有机更新结合起来,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化面积。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控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侵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城市绿化建设的土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和旧的福利分房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的需要,也是造成供热能源严重浪费的重要经济来源。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隐性补充为开放式补充,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承包的传统用热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住户(热用户)直接交费供热,供热用热商品化,供热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和室温控制功能的供热系统。既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积收费,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供暖舒适度和热利用效率。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低收入家庭冬季取暖,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着力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足、拥堵不堪、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搬迁市区污染严重的项目,淘汰违法违规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人,需要推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更是文化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这两个方面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和谐发展。(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污染集中的地区。科技建设必须着眼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再生利用、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钢材、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几个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点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和污水处理能力同步增长;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直接瞄准循环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工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向大规模推广应用转变。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过试点和示范工程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零部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2.城市生态规划2.1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繁衍和再生产为中心,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以人类需求为目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生命子系统、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3]。它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各种城市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过度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的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4]。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MAB,1984)指出:“生态城市(乡镇)规划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创造一个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导人们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城市生态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的规划。其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与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相关的多学科手段,识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把握城市货币生态系统及其要素的演变,通过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和安排,提出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它以自然要素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为基础,决定了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5]。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连接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主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目标是追求社会文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6]。2.3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要创新理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为基础,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1)阈值物质法则任何空间和资源规划都有一个“度”,要考虑“最优”和“阈值”。在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确保城市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废物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多样性原则* * *任何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总是存在互利关系。霍夫评论道,“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在整个生物圈中规划城市生态系统,建立城市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内和周边的各种生物。(3)在系统中,子系统之间总是有联系的,一个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个生态要素中体现出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普遍联系和识别城市生态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利益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把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4)资源循环利用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二是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材料回收利用。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促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流程,建立高效的产业结构运行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处理现存的生态问题。对尚未表现出症状的未知事物要积极主动。中国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基本上是可持续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项目在实施前,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项目建成后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效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过程中,还应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境保护体系;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