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教主义对霍桑的影响

论清教主义对霍桑的影响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一定要熟悉各种论文。写论文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如何正确地写论文吗?以下是我关于清教主义对霍桑影响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霍桑清教徒《红字》原罪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不是清教徒,但清教思想对他影响深远。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压制和迫害人性;另一方面,他坚信“原罪”等清教主义,主张人生而有罪,应当自我救赎。这种矛盾的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个

清教主义是自殖民时期以来美国历史上不可忽视和遗忘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对美国思想和文学有着持久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对清教主义的一定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及其文学。对于霍桑及其代表作《红字》,清教主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视角。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清教主义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霍桑在《红字》中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探讨清教主义对霍桑的影响。

“清教主义”一词来源于“清教徒”,是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清教徒”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urus,意思是干净和纯洁。

清教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亨利八世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后,圣公会成为维护以国王为首的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依然腐朽。16世纪后期,教会中一些虔诚的信徒提出去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因素。他们的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他们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在他们的信仰中只以新约为准则,而不是以教会或所谓的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该遵循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真正的宗教,具备圣经所示的条件,是圣洁无瑕的真正教会。

清教主义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620年,102清教徒乘著名的五月花号到达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来自新大陆的移民,也是150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美国宗教历史学家佩里·米勒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世界是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一个有投票权的王国……”自殖民时期以来,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不仅是一种信仰观念,也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清教主义的伦理价值是清教主义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主要表现为虔诚、诚实、节俭、勤奋、节欲和自强。这些信仰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清教徒最初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他们反抗教皇的暴政,反对腐朽的社会风气,注重理性,尊重理想,禁止欲望;他们总是保持严谨和克制,拒绝任何可能导致道德堕落的行为。

然而,清教徒奉行严格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追求世俗享乐,宗教观点狭隘的一面和偏狭开始显现。被压迫的清教主义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的人。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霍桑一生写了100多部短篇小说,包括《老宅子里的苔藓》(1843)。他是四部小说的作者,分别是《红字》(1850)、《七个山墙的房子》(1851)和《幸运谷的传说》(1852)。

他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几代人以来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他的两代祖先都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权威的重要人物,参与了1692年塞勒姆的驱巫案和此后对贵格会教徒的迫害。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无法摆脱“原罪”、“赎罪”、“终审”等宗教迷信,但又对祖辈驱魔巫的行为深感愧疚,反过来又对清教主义的专制统治感到痛心。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小说《红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65438年至0825年,霍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塞勒姆,开始隐居生活。十二年来,霍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努力学习。他热衷于探索家族历史。通过这个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他认识到清教伦理束缚了人性。因此,在1850年,他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红字》。

《红字》的背景设定在1650左右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1620到1630之间定居在这里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清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在英国本土受到詹姆斯一世的迫害后,带着创造人间天堂的理想来到了新大陆。所以当时美国大部分人都是清教徒,清教主义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为时代背景,《红字》中的所有人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清教主义的影响,面对清教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清教主义给霍桑灌输了强烈的负罪感,祖先留给霍桑的是血淋淋的犯罪事实。然而,霍桑仍然相信清教主义的原罪观和人类的彻底堕落。虽然他不是清教徒,但他从未怀疑过清教主义关于人性堕落的观点。所以《红字》中的几个主角都有自己的“罪过”。对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牧师来说,他们的原罪是海丝特胸前的红字" A"。“A”代表“通奸”。虽然海丝特是出于好心保护心上人,但她还是犯下了欺骗的罪行;丁梅斯代尔牧师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仍然留在牧师职位上,这不仅冒犯了上帝,也欺骗了他的教区居民。齐灵渥斯的罪恶表现在他发现海丝特不忠后的疯狂报复,最后成为一个“恶魔”。即使是最天真的小女孩珠儿,也是“在罪恶的情欲洪流中绽放”的花朵。

人是有原罪的,所以需要救赎。在霍桑看来,在对待罪恶时,人们应该有意识地采取赎罪的方式,让被罪恶玷污的灵魂在“净化”中得到拯救。他主张通过行善和自我忏悔来洗去罪恶,从而“赎罪”。对海丝特来说,她坦白承认自己的罪行,独自承担罪责,忍辱负重,顽强地生活着,同时帮助穷人,到处行善。她的善举让胸前的字母“A”不再意味着通奸,而变成了能干、天使、欣赏等等。至于丁梅斯代尔牧师,当他走到邢台,彻底坦白自己的罪行,最后含笑死在海丝特的怀里时,他的灵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拯救。牧师去世后,海丝特带着女儿离家出走,多年后回到家乡。然后牧师的坟墓旁边出现了一个新的坟墓。墓碑上只有一个字母“A”。作者在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实现永生和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作为一个清教家庭出身的作家,霍桑的思想充满矛盾,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传统,尤其是加尔文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一方面,他对清教徒及其祖先对人性的压迫和迫害深感愧疚,因此他试图反抗这一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和狭隘虚伪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他被这种传统所束缚,用加尔文主义的善恶观来理解社会和整个世界。他的作品渗透着“加尔文主义者关于‘人性’和‘原罪’的思想”。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

[1][美]霍桑著,文烈光译。红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2]杨志红。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论霍桑的《红字》[J]。辽宁教育管理学院学报,1999,(L)。

[3]刘丽霞。身份与怀疑的交织——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3,(2)。

[4]柴惠庭。英国清教主义[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扩张:霍桑作品对清教主义的继承与反叛

清教主义强调原罪和有限救赎理论,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自省的重要性,对美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清教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出发,探讨清教主义对美国作家霍桑作品的影响。生于清教家庭,霍桑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清教印记;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反映了对清教主义的背叛和反思。

清教主义;邪恶主题;自我检查/反省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开创者,美国精神分析小说的鼻祖,象征主义的创始人。霍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生活画卷,用神秘的象征手法反映了美国早期清教徒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清教主义的深刻烙印。可以说,霍桑继承了美国文学中的清教传统,但同时又对清教思想以及清教发展中所体现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价值观。

从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清教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于一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体系。

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流派,清教主义最早出现在65438+60年代。16世纪兴起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的权威统治,其中以1517年马丁路德和1534年约翰加尔文领导的新教运动最为著名。17世纪,作为新教的激进派,英国清教徒与来自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新教徒一起,开始了在北美的移民运动,以躲避宗教迫害。就这样,以加尔文主义神学和传统为基础的清教主义逐渐在早期美国殖民地形成了主导地位,为17世纪后新英格兰的政治和宗教思想以及美国的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清教主义,就没有美国文化,没有真正独立的美国文学。

清教主义强调原罪理论和有限救赎的概念。清教主义认为人类生来有罪是因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所以这个世界的人必须赎罪,而上帝的救赎是有限的。人类怎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人如何知道自己已被救赎?美国清教主义思想给出的答案是:要得到救赎,必须言行谨慎,真诚信仰上帝,努力工作,不断进行道德自省;上帝会给那些被救赎的人一个提示。这种暗示在很多清教徒眼里就是人生和事业的成功。美国清教徒将美洲大陆视为上帝赐予他们的“应许之地”,他们是“被选中的人”。他们的使命是在美洲大陆上重建伊甸园。清教主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人性的堕落与原罪。

(2)上帝的选择。

(3)有限赎罪。

(4)命中注定的选择。

第二,霍桑的作品继承了清教主义。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塞勒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上是虔诚的清教徒。霍桑的祖上曾经是马萨诸塞州殖民地政教合一管理局的行政长官,有州长,有迫害异教徒的立法要员,有审判塞勒姆驱魔案的首席法官。霍桑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厚的清教氛围对他影响很大。大学毕业后,霍桑回到家乡专心学业,走上了创作之路。

受清教主义的影响,霍桑的作品表现出对宗教主题的浓厚兴趣。他经常在作品中讨论基于宗教信仰的善恶之争和因果报应。霍桑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20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大力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深受清教主义原罪理论的影响,罪恶和负罪感对人的影响成为霍桑作品中最热切关注的问题。

以霍桑的代表小说《红字》为例。在这部小说中,霍桑重点讲述了不同人物对邪恶的理解,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以及内疚对这些人物的影响。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这部小说中写得最多的人物。表面上看,她犯下了清教徒所不能容忍的罪行:放纵和通奸,但霍桑对海丝特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和宽容,罪恶和天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浓缩在海丝特身上。丁梅斯代尔牧师虔诚、热情,深受教区居民的爱戴,但他不仅犯了通奸罪,而且不敢承担责任,胆怯地隐瞒了自己的罪行。海丝特的丈夫表面上是受害者,但他冷酷自私,在精神上折磨着妻子,并一直在策划对牧师的报复,犯下了嫉妒的罪行。海丝特的女儿珠儿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她给母亲带来了无限的安慰和欢乐,是海丝特支撑的精神支柱。但就是这样美好的生活,完美的诠释了清教主义中人的原罪概念。珠儿是通奸的产物,她的诞生是对戴在海丝特胸前的A(通奸)的最好注解。不同的角色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各种恶,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心中挥之不去的愧疚。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邪恶主题的关注。除了强调清教主义中的原罪理论,霍桑还在作品中肯定了宗教的重要精神作用。从根本上说,霍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清教主义对霍桑作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者对宗教原罪和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这一命题的关注上,还体现在霍桑的文学创作手法上。清教思想强调《圣经》是宗教解释的法典,一切教义和教育问题都要从《圣经》中得到解答,所以《圣经》的叙事和文学手段成为清教作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霍桑也不例外。为了宣传基督教教义和价值观,霍桑吸收和发展了《圣经》中的隐喻、对比、故事和传说,并在作品中反复使用象征性的文学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加文学感染力。《红字》中的红字是整个主题的重要象征,同时在结尾升华了主题——完成了从奸夫(奸夫)到天使(天使)的转变。此外,《红字》中的场景描写、人物名字和人物长相都体现了象征主义文学的运用。例如,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英国人沃斯齐灵渥斯,暗示这个人物是个自私冷漠的家伙。另一个例子是海丝特的女儿珠儿。顾名思义,她美丽可爱,是妈妈最贴心最珍爱的宝贝。

事实上,霍桑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难以摆脱清教主义的影响。他把自己对宗教主张的思考写进了小说。清教主义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观点给霍桑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宗教烙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讨论人类挥之不去的罪恶感,以及罪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霍桑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清教主义的背离和反思,这将在下文中讨论。

第三,霍桑的作品反映并背离了清教主义。

在移民美洲大陆的早期,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了以清教主义为基础的政权。后来清教徒的统治者为了推行清教主义,打击异己,排斥其他宗教派别和信仰,最终导致清教主义的衰落。霍桑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清教徒的历史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反思。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读到霍桑对清教徒虚伪和冷漠的有力谴责。比如小说《恩迪克和红十字会》就聚焦了当时清教徒迫害的残酷。受迫害的人带着各种刑具出现在广场上。他们中有滑倒的妇女,愚蠢的老妇人,疯狂的人和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很多人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诬陷为异教徒或女巫,被判死刑。比如在小说《七角屋》中,霍桑讲述了一个品钦族祖先疯狂迫害宗教异己,最后家族被诅咒得很惨的故事。霍桑在他的许多小说中以各种方式描述和反思了清教徒所表现出来的罪恶,并对他们道德上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谴责和揭露。

同时,霍桑还对清教主义中的有限救赎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得到了救赎,克服了心中的愧疚,也克服了心中的邪恶。海丝特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渴望。现实生活中,她自私冷漠的丈夫视其为私人物品。无人照顾的海丝特在牧师那里找到了爱情,却犯了通奸罪。然而,白兰没有向命运屈服。她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她独自承担了责任。她对生活和周围的人都很友好,对生活有着坚持不懈的乐观态度。最终,海丝特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和真正的救赎。她胸前佩戴的巨大红字,完成了从奸夫到天使的蜕变。丁梅斯代尔牧师起初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每天都目睹着海丝特承受着巨大的耻辱和人们的嘲笑与鄙视,内心备受折磨。临死前,他终于向全体会众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勇敢地站在了海丝特一边。这一刻,神父的罪得到了救赎。即使在书中,冷酷奸诈、不断在精神上折磨他人的齐灵渥斯,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给了珠儿,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在理解中完成了救赎。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霍桑一方面无法摆脱“原罪”、“赎罪”、“自省”、“宿命”等宗教信仰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因为家庭的负罪感而对清教主义的专制统治感到痛心。霍桑一方面批判清教徒的宗教狂热和偏狭,另一方面又把清教的基本信条作为认知判断的标准,主张人们通过忏悔和行善来洗涤罪恶,净化心灵。清教主义的继承和背叛在霍桑的作品中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体现出来。

参考

【1】陈冠尚译。霍桑短篇小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2]常·。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孙晓珍。透视《红字》中的清教主义传统[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霍桑,纳撒尼尔。红字[M]。纽约:矮脚鸡戴尔公司,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