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术语的解释,无限感激!

建安棋梓

建安时期(196 ~ 220)七位作家的统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灿、徐淦、阮瑀、杨颖和刘震。

“七子”之名,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今文人有鲁孔居,广陵陈张,王参,北海许,刘晨阮瑀玉娟,汝南荥阳德联,东平商贾刘振。生了七个孩子的人,学业一无所有,文字一无所有,千里咸记。“这七人大体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石父子之外的优秀作家,所以‘七子’说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族经历各异,但都遭遇了汉末之乱。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视曹操为心腹,想靠他做点事。因此,他们的诗歌与曹石父子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建安七子共同生活在杜威中野(今邯郸临漳),故又称“中野七子”。

建安体是指汉魏时期曹石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诗歌俊朗刚健的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巨擘三曹(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灿、徐淦、、杨颖、刘真),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体式,以雄健的风格著称,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的文学史。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上,这种俊朗刚健的风格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

“风骨”一词最早在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在书画理论和文学批评中被引用。关于文学批评,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顾峰》最为准确:“言志之时,必起于风;深思熟虑的话,不在骨头之前。所以把字当做骨头,比如身体的骨架;爱包含了风,它仍然是由气体塑造的。话直了,骨头就变得别扭;精神爽了,文风就生了。”意思是直来直去的文字加上帅气的精神,形成了一个风格强烈、艺术感染力极强的“人物”。风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感染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太康诗风(非泰安诗风)以西晋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晋武帝司马燕取代魏后不久,天下又统一了。当时“民安,家给人足”(《吴金帝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三国之争有较大发展。文人重燃对政治的热情,愿意为新王朝效力。陆机、由吴入罗,就是一例。原来曹魏政权转投司马氏政权的文人更多。为了巩固政权,统治集团也极力拉拢文人。但由于西晋皇室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文人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跌宕起伏,上演了一系列人生悲剧。

张华因支持汉武帝攻吴而获得赏赐,奠定了他在朝鲜的重要地位。陆机的弟弟太康进入洛阳,受张华委派。后来,张华被汉武帝的岳父杨军所忌讳,不准参与朝政。惠帝在位时,贾密在位。当时,许多学者投票支持他,包括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和刘琨,他们被称为“二十四友”。潘岳和石崇尤其因贾密之争和立太子而受到批评。此后,政治矛盾日益激烈,战争一触即发。尽管诗人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但他们未能退却。张华晚年,儿子劝他退位,说要“等一等,等天命”(《晋书·张华传》)。当掌权时,他的母亲劝他要“知足”,“越到最后不能变”(《晋书》潘岳传)。古戎、戴若思见天下将乱,劝陆机回吴,陆机不肯(《陆瑾纪传》)。这种生活态度导致了诗人在“八王之乱”中被杀的悲剧命运。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废贾后,惩罚贾密,拉拢张华参与其中。张华拒绝,被杀。同年,、石崇、等人也成为赵的受害者。泰安二年(303),司马颖等人出发去讨王司马的欢心,长沙。鲁概率是20万大军为先锋,被司马颖击败而死。“八王之乱”没有错,陆、潘等诗人都因之而死,这是乱世造成的悲剧,也是他们贪图名利的结果。

西晋诗人大多以才情自负,极力表现才情。陆机《文赋》说“辞程方有效”,文笔要“收不朽散文,采千年韵味”。谢朝华已经在穿了,七喜也不抖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他们都非常重视当时最能表现自己才华的辞赋。辞赋的创作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使他们在艺术技巧上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他们的文采真的很出众。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不可能唱出建安诗的豪迈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的那些深受托付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法过去,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复杂的诗风。

仿诗经,仿汉乐府,仿古诗,成为当时的潮流。陆机的八回《送别冯文丕秋凌庙》、十回《与兄清河云上诗》、潘岳的十六回《关中诗》、五回《北邙送别王士友诗》,都是四言名篇。这些诗借鉴了《诗经》,但用词趋于华丽。在《乐府诗集》的和声诗中,大部分曲调都有陆机的小品。其中,陆机的其他乐府诗往往成为后世同题材乐府诗的样本。陆机《拟古诗》中有十二首基本上是对《古诗十九首》的模仿。它们在内容上都沿袭了原题,在风格上变得古朴典雅,在诗歌上表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整体水平不如原著。但陆机有时候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些地方还有其他特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所以钟嵘《诗序》也把陆机仿古列为“五言警策”。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和潘岳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不同于汉魏古诗的艺术风格:复杂。正如《宋·谢舒凌云传》所说:“下至袁康、潘、卢特修;法不同类,贾、体变曹、王;星的目的又厚又复杂。”事实上,陆机在《文赋》中已经强调了这一点:“或花与思合,花美而眠。兵绣悲切。”这些话可以用来评价他自己的诗歌风格。“复”原指繁密、华茂,后用于比喻文采出众。总之,复杂就是描述复杂详细,不避琐碎。挺杆指华丽的颜色。说文曰:“汝多彩。”《晋书·夏侯湛张载传》说:夏侯湛“时尺度之美”,“雕工之彩”;“机器语言于海、华鹏山、吴语;月枣如河,美不胜收。”“月氏载章,藻思抑”;“倪表风华,闻词序”;“哉,谢菲芳、迪化俱增”。指出潘、陆、夏侯湛、张载、张燮诗歌的复杂特征。

左思李冯: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以咏史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情感,情绪高昂,笔法苍劲,气势高昂,是对建安体的继承和发展。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就是后人所说的“左思风”。

上官体(非尚宫体)是指唐高宗龙朔时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体。主题以服和、应制、咏事为主,内容模糊,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诗歌之美。

上官仪(约608 ~ 664)是初唐后起之秀。因为生长在南方寺庙,受南朝文化和宫体诗的影响,文笔“多姿多彩”。他擅长五个字,条条框框,内容多为应制而制的作品,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正规。华丽的词,错的迷人。由于地位显赫,很多人模仿,在国际上称为上官式。

《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于五言诗,擅错而迷人。”由于乐器价格昂贵,当时学其风格的人很多,人们称之为官式。“上官缇的《齐错婉美》有一种重视诗歌形式技巧,追求诗歌音美、词美的倾向。上官仪总结了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了以音义对称效应来区分偶句形式的六对八对说,已经从一般的词性音的研究扩展到连词整体意象的分配。他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促进了格律诗的定型。

“初唐四杰”

、杨炯、陆、、等初唐作家。《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在文学、诗歌方面,与、陆、齐名,并称为海上王罗,并称‘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主要指骈文、赋。在《旧唐书·杨炯传》中,张、崔融评杨炯说他在鲁面前感到羞耻,在《旧唐书·裴行健传》中,他们说他们是“以文知人”。《尺牍府志》六记“王罗”后,杨炯和的《随笔》被视为“鬼书”和“算医”,引用的例子是一篇随笔和一首诗,所以四杰并称为诗。后来主要用来评价他的诗。杜甫《戏作六首》中有“汪洋与同代”一句,一般认为是指他们的诗;但也有人认为,参照文本,如清代宗廷夫的《论古今诗词绝句》,就叫“此首论四十六”;或者认为也指诗歌,比如刘克庄的《后村诗续》。在讨论这首诗时,以赋、联、诗为例。

四位杰出人物的排名也记录不一。宋的《祭杜随笔》说,唐朝开国后,“王罗”归来,在此序中列明诸人,是已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至碑·太尉裴公》说:“择曹时,见罗、、、、杨炯”,以罗为首。杜甫诗《王鲁旸罗当时》,一首是《王洋罗路》;《旧唐裴行健传》也是由王洋·罗路作序的。

四大家的诗虽然没有失去齐梁以来的美,但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当时明确反对“官风”和“思其弊”,得到了陆等人的支持(《杨炯集序》)。、杨炯、陆、、等初唐作家。四杰齐名,原指其诗,主要指骈文、赋。四大家的诗虽然没有失去齐梁以来的美,但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他们的诗,从宫廷到生活,题材广泛,风格清秀。陆、罗的七言歌倾向于辞赋,气势略强;王、杨的五言律动开始规范,声调铿锵。骈文在词中也是充满了灵活性和生动性。鲁世勇《诗镜》说“王波高华,杨炯丰富,据邻藻,谭易,子安最出类拔萃?”我调到初唐的时候,带的是六朝。“四杰是初唐文坛新旧交替时期的人物。

唐传奇

传说本来是讲奇闻轶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离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接近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成为以史传写轶事的小说文体。唐传奇的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艺术更加成熟..唐传奇“立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华建学校

所谓花间派,是根据后蜀赵崇左选编的《花间集》而得名。在入选的18位作者中,文和皇甫嵩为晚唐人,其余多为五代西蜀士人,包括流亡在外、游走于朝廷的文人。

花间词派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开拓作用,但其作为一种体裁的流行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唐朝后期,局势动荡。五代时,西蜀太平,君臣醉梦死,灯红酒绿,纵情声色。正如欧阳炯《花卉概论》所言:“家家香径,春风更美;红楼各处,夜月自锁。”花间词就是这种颓废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经从救世救世转变为思考情色,而他们的才华在中唐诗歌繁荣发展之后并无创新,于是他们将审美趣味从社会生活转向歌舞宴饮,用浓墨重彩的深沉婉约的笔调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李贺、李商隐、文、韩和的一些诗词,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唐末五代,词成为君臣宴饮间文人填词、歌妓乐师传唱的歌曲:“宴公子,绣美人,递叶子花,画美人花;握住纤细玉指,轻拍檀香。不缺词,用来帮焦饶。”(同上)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清丽芬芳”为主旋律。

当然,《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锡基的《定西范》,表现了塞外的苍凉,招人的辛酸,苍凉悲壮的风格;李逊的《南乡子》和孙广贤的《风流公子》,表现的都是中国南方渔村的风土人情,也比较朴实质朴,如“渔市稀稀,渡船稀稀,越人云树望中间。”旅人待潮至黄昏,送别春浦,忧听猩猩哭雨声。”(李逊《南乡子》9)但这并不能代表花间词的整体特征。《花间集》中,韦庄的成就与文不相上下,但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