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管理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在大学生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群体。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于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提高大学生的管理水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也会因为各种需求和心理倾向,形成大小不一的非正式群体。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了团组织之外,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大学生实际群体,是没有正式章程的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

1?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虽然是自发的,但它的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导和外部社会客观条件催化的产物。具体原因如下:

1.1?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

(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基础。在一个充满知识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那个口号被传唱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离开了家乡,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进入了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习惯了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小公主?、?小太阳?孩子要独立生活和学习,所以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大学里的班委、团委等正式团体管理相对严格、规范、有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感的需求。他们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情感寄托。?

(2)兴趣爱好的需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社会竞争,现代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积极开拓视野,积极寻找兴趣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有相同兴趣的同学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比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就会出现。?

(3)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不可能满足他们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认识自我,保护自尊,升华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大学里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就成了渴望自尊,寻求自我实现的学生?栖息地?然后呢。家?。?

(4)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生活实践和经历基本相同,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感,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有相同的语言,相同的生活经历,相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容易沟通,感情深厚,有家的感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从来都是与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你离开?好处?会出丑?。可见* * *共同利益是维系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子因素。?

1.2?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转型时期,中西思想正在相互融合和碰撞。所以多元文化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影响,使他们变得活跃,思维敏捷,跟上时代。在这种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免会觉得正式群体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太强,于是会自发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次,随着科技、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多样化,这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再次,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积极寻求社会化,通过非正式群体发展和完善自己,而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也催化和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引导策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大学生正式群体既存在又制约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及时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2.1?正确理解和重视影响力?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现象,是大学生正式群体的有益补充,它的存在有其积极的合理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好奇心的需求,可以学到一些正规机构学不到的东西。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大学生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之间信息的快速敏捷传递。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接受其存在,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性质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其运行机制和基本情况,科学地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纳入高校教育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成。小团伙?,?一个小团伙?严厉打击,坚决取缔,非法取缔。?2.2?区分和引导?

高校管理者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应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适当有效的管理策略,并注重引导和管理的艺术。首先,应该保护、鼓励和支持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如果有积极的有娱乐兴趣的非正式群体,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大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兴趣爱好的广泛性。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非正式群体也应受到鼓励和表扬,以唤醒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对于中级大学生这个非正式群体,要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比如,在对大学生虚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中,要注意其传递信息快捷、沟通信息量大、跨越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积极功能,同时要注意克服信息传播中的虚拟性和不现实性,以及小道消息和不健康信息传播的负面作用。第三,对大学生中的消极非正式群体要严肃处理,坚决予以解散和取缔。?

2.3?注意一下?核心?,由点到面?

会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形成吗?核心?人,这些?核心?总的来说,人物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活动能力,对非正式群体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对于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和无可非议的。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核心?人物管理教育是由点到面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指导:

首先,注意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使非正式群体成员自觉服从和信任领导。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对?核心?思想教育与人物引导。品德好,活动能力强?核心?人物要动之以情,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说服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号召非正式群体的其他成员服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再次,高校管理者和班干部要多参加小团体活动,积极了解大学生非正式团体的运行机制,积极与非正式团体成员沟通,与重要成员保持良好关系。?

2.4?加强联系,便于转型?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和作用渗透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班干部应调整和改变教育管理中与社会要求和正式群体规范不符的非正式群体部分,尽可能协调他们的利益,做好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积极影响赋予了其更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比如开放非正式群体,给他们提供与正式群体同等的条件或待遇;将非正式团体与类似的正式团体合并,等等。?

2.5?营造环境,丰富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在大学校园里积极开展健康、生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还可以吸引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参加正式群体的活动,减少非正式群体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增加正式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趣、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既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现实,高校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但也要注意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有科学的指导、艺术的领导和人性化的管理。?

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08(2)。

[2]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3]黄明瑞。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和社会,2006(7)。

[4]石荣华。社会心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