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设德育特色专题的报告

关于开设德育特色专题的报告

德育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我为你整理了一份关于德育特色的报告,希望你喜欢。

德育专题开设报告1一、选题原因

通过学校近几年的管理和教学,我认为现在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 ?道德取向错位。现在孩子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危机,骗术之风严重;没有集体主义意识。

2、 ?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被批评就逃学,想死。

3,行为习惯出问题。一个是打架。有些学生长期被父母宠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会用暴力来解决任何问题。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个别学生为了面子而偷窃。

这些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也给我们的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小学生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努力,主要通过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家庭和社会活动等方式进行教育。

研究方法

调查、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

(3)研究步骤

1.更新育人观念,先育人。组织各种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建设一支团结进取、技能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养善良友爱、信任包容的教师队伍;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用高尚的道德影响人们。

2.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德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比如开展“养成教育”,学生的衣食住行、说话都可以细化;再次,留守儿童的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棘手问题。

3.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让标语引导、形象激励、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功能。

4.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控制* * *。学校不仅要重视自身工作,更要把目光延伸到校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德育阵地。家庭教育是德育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成功的摇篮。人生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块基石。

德育特色专题开题报告2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着眼于未来。教育是多年去除一切后真善美的积累。因此,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对孩子的终身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生活所需的大部分习惯、倾向、态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之后他们只需要继续培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可持续、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基础。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已经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重视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搞好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重中之重。

二、主体的定义

1,“习惯”是指人对某种刺激的“固定反应”,日积月累形成的一些类似条件反射的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逐渐稳定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只有5%左右是非习惯性的,其余95%都是习惯性的。所以,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培养好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对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质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仅指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而且特别是指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第一所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和少先队工作。鉴于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1)学校学生较为复杂,来自城市、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差距较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评价和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的高效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要求。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制学校体制的“养成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便于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高教师德育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索家校社会的多维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和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

3.探索科学系统的方法,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第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上,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班杜拉、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在实践中,美国更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例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的潘蔚、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研究很少。而“知、情、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要落实到最后。最近,许多专家从行为习惯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科院王继生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优秀青少年童年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在实践中,北京市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省潍坊市探索网络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缺乏对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本课题是应用基础研究,既强调应用,又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本文以寄宿制和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实践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做人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1)创新。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的养成教育方式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跟踪教育,突出以成长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应用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规律,丰富了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的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从方式方法的实验和探索入手,着眼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紧密结合我校寄宿制学校的实际,通过对特定行为习惯形成的个案研究和一系列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提供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和路线。

(1)完成本项目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保障。学校领导大力支持研究,为研究提供环境支持和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为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

2.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学校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一个拥有60,000本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著作,也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很强的刊物杂志,如《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和筛选专题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与调研的12名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5名,市教学领域后起之秀2名,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或相关课题研究4名,成绩突出。年轻教师都是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

(2)、研究方法和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一系列与家庭教育相关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项目内容。通过家长的问答,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案例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观察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思维和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4.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参考研究。

坚持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会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有效的育人模式,营造积极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研究组织管理和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一群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静林(淮北教育学院项目总监)

张德华(淮北教研室)田志锋?(淮北教研室)

邱强化(淮北教研室)

2.研究实验组。

组长:盛博?国家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区级学科带头人。本人从事教学管理多年,现在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很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研究的所有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艳?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信息技术整合专项主要成员及作者。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项目报告等。曾获国家级奖项十余项,部分已发表;获得8项省级奖项。从事小语种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教学之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所有工作,协助课题研究的所有工作。收集资料,写报告,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李颖,后起之秀,淮北市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夏丽娟是大队部的辅导员。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参与调研的教师:孙丽、、,负责会议内容的记录整理和活动的宣传。

参与教师:杜淑华、、王琳、王、谢军、,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和总结。

七。实施步骤

项目研究工作进度计划:两年。

(一)、准备阶段:

做好项目申报,制定项目研究实施方案,项目启动,项目分工,理论学习,培训参与教师,做好实验前准备,组织课题启动研究。

研究报告形式:项目申请书、研究计划和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65 438+07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和阶段性研究报告撰写。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积累和分析。

(1)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每两个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2)实验教师和班主任探索实施形成性教育的途径,精心设计好班会,及时总结实验经验,积累和整理相关材料。

(3)每月一次研讨会,与全校同学老师* * *讨论交流经验。

阶段结果的呈现方式:

,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底稿

4.班会和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的分析结论。

?6.类日志示例。

(三)总结、评价、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65 438+02年6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的经验教训刻录成光盘,编辑成册,总结、发布、推广研究成果。2012 12欢迎上级领导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评价和验收。

成果介绍:结题报告、相关研究论文集及其他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