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1893年,鲁迅的爷爷被捕入狱,家人受到亲友的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病重,于1896去世。周家长子鲁迅,家境殷实却陷入贫困,饱受世人冷眼,使他“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因为母亲是乡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可以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艰辛和他们勤劳朴实的性格。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于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另辟蹊径,逃离异地”。1898年5月,赴南京加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二月,转入江南卢氏学校附属矿冶学校。因为总经理(校长)是改革派人物,所以矿道学校读新书的氛围很旺。鲁迅经常看《翻译研究汇编》,也看一些西欧现代科学、社会学、文学的译本,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严复在英国翻译的赫胥黎《进化论》。他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后来又钻研了其他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把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和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四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全国,这些都促使鲁迅更加迫切地寻求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 65438+10月,鲁迅毕业于矿山路学校。去日本留学。同年4月,我去东京弘文学院综合部江南班学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开展反清活动,留学生分为反清派和保皇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集会,课余阅读了大量近代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碎发照片上题诗:“我以血荐轩辕”,表明他誓为祖国解放而献身的决心。在此期间,他出版了改编自外国作品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简论》、《说□》,与朋友合编了关于中国地质矿产分布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了科幻小说《月球旅行》和《地下旅行》,进一步展示了青年鲁迅对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于1904年9月进入仙台医学院。他决心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中国人对改革的信念”。他努力学习,并得到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的关心和帮助。很快,在中日战争的幻灯片上,他看到一个为俄军做侦探的日本人,被日军抓去斩首,而日本旁观者无动于衷。这让鲁迅痛心疾首地觉得,医学并不重要,即使身体再强壮,意识不清醒也无济于事。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而文学和艺术都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于是决定放弃医学,投身文学,于1906年春天回到东京。
当时在东京,以孙中山、张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鲁迅师从章太炎,后被陶等革命派密切派遣,成为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成员。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生》,但最终失败了。鲁迅为此感到孤独,但并不气馁。他出版了《人类史》和《科学史》,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西方科学思想的演变。他还发表了《文化偏颇论》和《摩罗诗力论》,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偏颇,强调要与“他国”抗衡,认为“先立人,先立人而后尽事”;为了立人,必须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不求异邦新声”,提倡“以反抗为目的,以行动为指向”的战斗精神,所以大力引进以拜伦为首的叛逆的“摩罗”诗派。鲁迅还和周作人一起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在日本的七年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自然科学、社会理论、文学艺术和哲学,并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决心以文学为武器,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斗争。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来。先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后在绍兴附中任教。1911 10年6月,辛亥革命爆发,鲁迅以热烈的感情迎接。绍兴光复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那是2008年的冬天,他用文言文写了短篇小说《乡愁》。
1912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首席教育官蔡元培之邀,于二月赴南京教育部工作。5月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办事员,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教育。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进而发生了复辟帝制等丑剧。军阀混战,国家局势日益恶化。由于对国家大事深感失望,鲁迅在业余时间整理、校勘古籍,阅读佛经,抄写古碑,收集金石拓片。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夹缝中,鲁迅经历了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继续坚决地探索新的社会和革命道路。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1917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把马列主义带到了中国。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在时代新潮流的感召下,鲁迅怀着摧毁封建“铁房子”、唤醒沉睡的人民的愿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很快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军队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与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处于当时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最前沿。同年5月,他在该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遭受迫害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与对一个狂人独特的内心感受的描写混为一谈,揭露了封建的“家庭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弊端”,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始。接着,鲁迅还出版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部小说,然后又编著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于8月1923出版(见第一版彩图《呐喊》、《流浪》,程世发的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呐喊》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走向破产的古老村镇。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压迫农民的形象。它以其“深刻的表达和特殊的格式”激动着年轻读者的心,并“展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鲁迅是选择中国传统的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的好规则来创作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秀才,批判性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造成这种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批判。《药》描述了革命家于霞的牺牲,以及茶馆老板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的病而表现出来的愚昧,并由药联系在一起,一个蘸了革命家血的馒头。作品深刻揭示了革命者与群众的差距,揭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最后,于霞墓前的花圈暗示着革命还有后继者,这给作品增添了乐观情绪。《一件小事》通过我坐黄包车遇到的一次事故,描述了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性格,触及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在《呐喊》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故乡》通过“我”回到故乡的经历和回忆,描写了旧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凄凉惨淡的生活场景。润土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英雄,但在兵、匪、官、绅的重压下,他一度成为一个精神麻木的人。作者悲愤交加,对造成这一悲惨画面的社会力量进行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希望被迫害的人们觉醒起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遭受了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但他在精神上始终是优越的。他吹嘘过去,幻想未来,自我安慰,自我贬低,从不正视严酷的现实。此外,他还染上了流浪者的狡猾。小说重点讲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命运。他认为革命是“造反”,对此深恶痛绝,但革命来临时封建统治者的恐慌让他高兴,要求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忽视了农民的力量,与封建阶级相勾结。韦庄一切照旧,只有阿q被捕枪毙。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人的彻底批判。小说塑造了不朽的阿q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并由此提出了激发农民民主意识的严肃话题。由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化,农民启蒙教育问题仍有待解决。这也体现在风暴中。另外,反映农民生活的是社会剧,描写了已经逝去的美好童年,歌颂了农民淳朴的内心。
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遭遇时,往往期望他们站起来斗争,同时以极大的愤怒揭露封建阶级和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表现出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反映了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和反封建的彻底性,这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没有达到的。
鲁迅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五四时期,他写了许多杂感和杂文,大部分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录在《热风》和《坟》中。这些作品尖锐、辛辣、生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批判性。有的严厉批判封建宗法思想和贞操观念;“有的是为傅莹、静坐、拳击而发的;有的是为了所谓的“保存国粹”而发出的;有的以当时老官僚的经历为荣;其中有一部分是上海时代的讽刺画(《热风铭》)。他们总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与守旧派鼓吹的旧文化和旧道德对立起来。有时用生活的发展来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性,用新事物来反对一切封建旧事物,认为激发人的意识就能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这些杂文不拘一格的形式,忽冷忽热的文风,通过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来揭示人生哲理,将诗词与政论结合起来,被后世称为“鲁迅式”。鲁迅的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潮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家。《阿q正传》由赵延年插画。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大胆正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他的小说和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刻和真实的历史内容。他对旧中国的一切,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势力和传统思想,比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了解得更深。他来自旧阵营,站在一个不妥协的革命者的立场上,背弃他,可以给旧东西致命的一击。他是对旧势力旧思想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坚决的大作家。他在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在“五四”文化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揭露旧社会的一切,是为了引起医疗界的注意,推动社会改革。他自觉“服从”,作品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从1920年秋到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致力于中国小说史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后来他把讲稿整理成《中国小说简史》出版了。它打破了中国小说史无前例的局面,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鲁迅还从事翻译介绍,出版俄、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翻译。他还支持青年的文艺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和战斗,从而成为进步青年敬爱的导师。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是在1921年中国* * *生产党成立后逐渐分裂的。此时革命中心南移,北京的文化界显得落寞凄凉。鲁迅觉得“自己成了游子,布衣不成”。他在犹豫要不要探索,但他继续战斗。张首义《伤逝》插画
从1924到1925,鲁迅继续写了11短篇小说,如《祝福》、《悼念往事》,并编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集《陆璐》,继续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社会现实。《祝福》描写了一个善良安静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守寡后在陆思大师家中劳作,希望用自己的老实劳动换取最低生活保障。但她很快就被婆家逼婚到山里。她第二次出现在陆家,是在第二任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为她再婚守寡,鲁大师视她为不祥之物,不准她碰手,不准她祭祀。刘妈受到威胁,看到了冥界的惩罚,要求她把门槛捐给地宫作为赎罪的替身。她默默忍受和挣扎,捐了门槛,但大师还是禁止她设祭。从此她失去了理智,很快沦为乞丐,带着对冥界的惊恐和怀疑,死在了年底的“祝福”街上。祥林嫂是中国人最悲惨的例子,她受到了深深的创伤。小说通过她的一生,揭示了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和残酷,表明了社会环境已经把被压迫人民逼到了绝境。离婚中的农村女人爱姨妈,大胆泼辣。她老公要离开她,她闹了三年。但是,他们对出面调停的七士绅抱有幻想。小说以爱谷与七人相遇的场景为中心,从七人的矫情和神秘感在爱谷心中的反应,写出了爱谷精神的深刻虚弱和由此导致的失败结局。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思想统治的严重性,表明被压迫人民必须在启蒙教育下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更加坚决持久的斗争。
在新文化队伍分裂的情况下,探讨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鲁迅文集□鲁迅集中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苦难和挣扎,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上馆子》中的吕原本是有理想有成就的,但几经波折,却成了一个“敷衍而含糊”的人物,把精力耗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无法自拔,丧失了一切决策能力和战斗意志。《孤独》中的魏曾以新党自居,受到黑暗社会的沉重打击。他受到谣言和失业的威胁,几乎忍饥挨饿,苦苦哀求。最后,他妥协了,践行了“以前他所厌恶和反对的一切”,用愤懑的心情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对待,最后带着深深的精神创伤孤独地死去。这两部小说反映了革新力量和传统力量之间的矛盾,充满了革命退潮时期的沉重历史气氛。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怒,描述了人物的经历和痛苦,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的弱点。《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然而,当他们建立了新的家庭后,子君认为目的已经达到,沉迷于小家庭生活的琐事中。一旦失业的打击来临,子君束手无策,涓生急于自救。所以爱情最后破裂,最后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父亲严厉的态度和别人冰冷的目光中,很快就死去了。涓生陷入了后悔和悲伤。他在犹豫,在探索,但新的生活方式在哪里?他还是迷路了。这个爱情悲剧说明,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没有社会解放是无法独立解决的。
《流浪》与《呐喊》相比,流露出作者当时的忧郁和漂泊的心情,但他对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清醒而深刻。在艺术技巧上,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把握和对人物的刻画比以前更加成熟和深刻。
鲁迅善于“形形色色”地塑造典型形象,运用“画龙点睛”和线描的手法进行刻画。他的艺术语言非常简洁,对话简短生动。他的描写真实朴实,用平易近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人物性格,不诉诸曲折离奇的情节。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冷静而深刻的风格,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第一次要求从根本上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第一次提出了激发农民和其他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热情,提高他们的民主觉悟的问题。这在以农民问题为基本问题的民主革命中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创作的另一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个人主义和他们斗争的弱点。这些伟大的成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作家所没有达到的。
1925前后,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等人在政治上日益保守,鲁迅却在文化领域继续战斗。加入丝绸社,组织领导芒园社、未名社,支持《晨报副刊》、《北京日报副刊》,主编《芒园周刊》。在北师大女学生反对杨荫榆校长的斗争中,他站在改良学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压制学生的罪行和复古主义的论调,揭露“现代批评家派”陈垣等人的压迫和造谣。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
他悼念死难者,总结斗争教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凶残进行了严重抗议。他指出:“血债必须用同样的东西偿还。拖欠的时间越长,要付的利息就越多。”他呼吁年轻人成为真正的战士,坚持不懈、毫不妥协地与敌人战斗。这一时期的杂文从广泛的社会批判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论费尔巴哈应该慢下来》是一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中庸的运动,他提出的“打落水狗”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表明鲁迅先生顽强战斗的激进革命精神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这一时期的随笔分别收录在《盖华集下半部》、《盖华集续》和《坟墓》中。
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鲁迅感到原来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不断接受来自现实斗争的社会革命思想,进一步激化了他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他并不否认自己的思想矛盾,而是更加无情地解剖自己。《野草》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当时写的一些书信和散文突出地反映了他解剖自己的努力。
《野草》从1924写到1926,* * *赚了23个作品。它们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却未能找到的内心矛盾和革命精神。作品构思奇特新颖,形式丰富多彩,既有类似散文的象征主义,又有讽刺性。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来表达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但由于环境关系,很难直接说出来,有些作品意义隐晦。
为了避免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和迫害,也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和个人原因,鲁迅于1926年8月南下,成为厦门大学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后被编成《中国文学史大纲》出版。他还写了五篇《回忆》,后来和以前写的五篇合在一起,编成散文集《晨花夕拾》出版。这些作品以亲切的笔调和阴郁的情怀叙述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经历,勾勒出古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在追忆往事,缅怀保姆、父亲、恩师的同时,渗透着鲜明的爱恨情仇,闪烁着反封建的愤怒,影射着“现代批评家”们。他在厦门写了《坟墓后面的写作》,认真总结和解剖了过去的斗争经验和思想发展,第一次作出了“世界是傻子做的,聪明人永远撑不了世界”的著名结论。这说明,经过多年的现实斗争,鲁迅正在酝酿一场思想上的飞跃: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唯心史观,踏上了唯物史观的门槛。
在中国* * *产党的推荐下,鲁迅于1927年6月到达广州,成为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此后,他与* * *党员和革命青年密切接触,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只是一场地面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一枪就把孙吹走了。”4月10日,在庆祝革命军高歌猛进之际,他撰写了《庆祝收复沪宁的一面》,引用列宁的名言作为立论依据,要求人们吸取教训,切忌“小胜即得意”,防止敌人“乘隙而入”。他主张“连续进攻”,将革命进行到底。两天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国民党反动派还大肆杀害* * *生产者和革命群众。鲁迅召集中山大学董事紧急开会,敦促营救被捕学生,结果无效。他愤怒地辞去了在CUHK的所有职务。在白色恐怖中,他在广州继续坚持写作和斗争,这些文章被收集在《刚刚集》里。
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深刻地教育了鲁迅。过去,他认为很可能是老年人压迫和杀害年轻人,但现在他知道不是这样。他“见证自己是个年轻人,分成两个阵营,要么著书立说,要么帮官员抓人”(《闲三集序》)。他过去所信仰的进化论被彻底“轰炸”了,他开始转变为阶级理论家。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中,他无畏地站在无产阶级的战斗队伍中。
1927年6月,鲁迅从广州抵达上海。他和许广平生活在一起,在那里开始了他后来10年的光辉战斗生活。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的“围剿”和文化的“围剿”。革命深化也有两种:农村革命的深化和文化革命的深化。”“鲁迅这个* * *资本家,在这次‘围剿’中成了中国文革的伟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
开)
到上海不久,鲁迅接手半月刊《语丝》,与郁达夫合编《奔跑》月刊,参加革命共济会,与中国* * *制作党取得联系。1928由创造社和孙社发起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为了正确阐明问题,鲁迅翻译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联系中国革命和文学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评论,正确地批判了创造社的“左”倾错误,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从65438年到0929年,鲁迅主编了《科学的艺术理论》系列,先后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卢娜·卡尔斯基的《文学与批评》和一些苏联名著。在认真学习革命理论的过程中,他认识到“只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前途”。这一时期,他和柔石组织朝花社,引进东欧北欧文学,输入新兴木刻艺术,先后出版《朝花周刊》、《艺苑朝花》。1929年9月,我的儿子迎海出生在上海。近两年的随笔,收在三本闲书集中。这部文集反映了他在马克思主义论争和学习中的思想变化,展示了他逐渐掌握新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为了改造旧中国,他不断寻找改革的武器和途径。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再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他起初关注“民族精神”的改造,后来又关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 * *生产者,从启蒙者到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是鲁迅思想的发展之路。鲁迅的战斗道路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方向。鲁迅以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惨痛的教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旦他接受了,他就变得深信不疑,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他从不简单地重复或演绎别人的说法,而是善于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来证实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真正变成了他的灵魂和血肉。
1930年至1年,鲁迅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刊物)。1930年2月,加入并发起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随即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通缉”。鲁迅对此毫不畏惧。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创始人之一,并参加了领导工作。他与创造社、孙社等作家消除分歧,团结奋斗。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结合马列主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实际,正确地提出了对革命作家的要求和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方向,从而成为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指导性文件。左联成立前后,鲁迅联合了许多革命作家,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扶植的“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批判了人性论,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原则,揭露了流眼泪维护公共秩序的“刽子手和狱卒”的本质,坚持对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下流氓政治产生的尸体文学进行彻底批判。
1931年2月,左联成员、党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打死了。鲁迅也有被国民党搜查的危险。他被迫离家避难,但仍不忘战斗。他在左联的秘密刊物《前哨》上发表纪念战争死难者的文章,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委托美国朋友史沫特莱翻译成英文,邮寄国外,控诉国民党的血腥罪行。两年后,他写了《纪念遗忘》,再次悼念死去的朋友,控诉反动派。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自觉地站在中国* * *生产党的旗帜下。消除了个人斗争的痕迹,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我希望有一个新的社会,但我不知道这个‘新’应该是什么”(杰杰廷杂文中回答国际文学学会提问)的矛盾。他的杂文没有艰苦追求,有为理想英勇奋斗的内容:他捍卫无产阶级文学,捍卫人民革命事业,捍卫* * *理论及其伟大实践。并且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从容大方的战斗风格。在有关文艺的文章中,阶级论成了他的理论基石;他明确宣称文学要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只翅膀”,对文艺与社会、思想与艺术、作家与革命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作家的世界观是他经常论述的中心。他不仅是左联的领袖和旗手,也是革命作家的朋友。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克服了中国* * *产党内“左”倾路线对文艺的一些影响,指引了左翼文艺运动的方向。
空前的民族英雄1931 08年9月18日,侵华日军进攻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鲁迅写了许多杂文,尖锐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为了使宣传深入群众,他还编辑了《十字街》(Crossstreet),这是一份受欢迎的时事和文学小报纸。1930到1931的文章收藏在两颗心的收藏里。这部文集是鲁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处于成熟阶段的作品。鲁迅评论他的杂文,《两颗心》更犀利。还有之前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