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现代文学的主题

要紧扣“知其全貌、抓其主旨、理其思路”这九个字来做好高考现代文阅读。

1,知道全貌

“知其全貌”就是着眼于整篇文章,要注意理清内在联系,从宏观的角度统领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要“整体阅读”,浏览一两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的对象,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这一步要善于“用”,就是要用段落的标题和出处,还要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章后的评论。特别是要浏览后面问的是什么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猜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才能心中有数,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利用一段话的第一个括句、总结句、转折句、关键句,借助频繁出现的词和重要的关联词。特别是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看材料被作者用在什么地方。这些材料放在一边,观点就出来了,抓住了这些观点,就抓住了段落内容的核心。

比如2004年北京高考第21题简答:“(1)普希金独特的绘画状态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学和图片自由混合的现象?普希金是唯一一个不在中国的。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通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从全文中搜索提取信息。纵观全文,这篇文章写的是文学大师擅长绘画,谈的是东西方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普希金的绘画灵感来源于诗意,这是诗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托尔斯泰认为普希金“用了诗的思想”,“用了画的思想”。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普希金绘画的独特心境。比如可以回答“对诗画有强烈的渴望”,可以回答“同时运用诗画思想”,可以回答“以诗启发画”等等。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一般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书写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差别不大,而西方书写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不同;西画有另一套训练方法和绘画理论;西方强调分析分类,不提倡万能,不太注重类比,使得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难以跨越。笔者认为,倡导跨越这一屏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抓住主旨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重视整篇文章,没有整体把握感,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能否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整篇文章,注重内在联系,从宏观角度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理解文章主旨。其次要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文章后的注释等。特别是要浏览后面问的是什么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猜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2004年,孙犁的《故乡》入选高考语文试卷。这是一篇回忆文章。作者怀念和尊敬他的家乡,但他不想回去。一是因为家里没有亲戚;二是因为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都不认识了;第三,因为新的正在出现,旧的终将消失。问题21,A项,“越是梦见回老家,越是懂得怀念傍晚的桑葚。”这两句诗,很自然地让人想起李白的“思念水,永不闲。”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乡愁。A项的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因此是正确的。B项:“文章以诗开头,以梦开头,诚意满满,尤其是对‘文革’后两次回乡的描写,把我对家乡的思念放在社会背景中,深化了主题。”“文革”的出现并没有深化这个主题。因为主题是乡愁,如何加深乡愁?太不可思议了。因此,B项不正确。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作者说,“这总是一个迹象,表明我是…否则,我真的会被遗忘。”文字意味深长,主要说明作者害怕被家乡长辈遗忘。e项与本文主旨相悖,也有损作者形象。因此,e项不正确。

第三,理性思考

一般来说,信息搜集类文章的阅读不同于专门研究类文章的阅读,其目的是了解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和感受。根据文章的语言表达,在读完文章后,一定要仔细审视作者在文章中留下的思维痕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品人的观点、态度和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理清作者的思路是指把握文章的宏观。宏观把握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文章结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是在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我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004年,纪伯伦的《认识你自己》入选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这篇短文充满了爱和文字,它包含了理解生活的哲学。《认识你自己》全文有九个自然段。文章开头写的是“认识自己”。他喃喃自语着苏格拉底的名言,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伸开双臂,大声叹了口气,“对!我必须认识我自己,洞察我的秘密心灵,这样我才能摆脱所有的怀疑和焦虑,从我的物质人里面找到我的精神人……”这部分的情感脉络是“从一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下定决心重新认识自己的想法”;“是的,我的身体是有缺陷的,但应该指出,这是伟大思想家的相同特征。更奇怪的是,和巴尔扎克一样,读书写字的时候,咖啡壶必须放在身边;像托尔斯泰一样,我愿意和庸俗的人交谈……”这部分的情感语境是“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对比中寻找自我”;文末“是的,我认识了自己,诸神也认识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这部分的情感脉络是“终于获得自信,认同自己”

理清文章思路,问题18:“请简要概括一下赛姆‘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为:“从最初的自我怀疑到重新认识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与名人的外貌特征对比来寻找自己,最终获得自信,认同自己。”问题21:“请简要评价一下赛姆的形象。”我们也可以这样总结:赛伊姆是一个沉迷于幻想,缺乏动力,在幻想中寻求精神满足的人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感知文章的全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回答文章背后的问题,就像乘风破浪,事半功倍。如果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略读文章,急于回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