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胜的经历和成就

第一,从解放前夕的“拒台”到投身革命报国,他始终把信党爱党、对党忠诚、跟党走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

章新胜出身旧社会有志青年,受党的进步思想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忠于党、服务人民的好军医。他总是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即使在“文革”期间,他对党忠诚、报效国家的政治信念也丝毫没有动摇,反而越来越坚定。

下定决心面对考验。南京解放前夕,章新胜的父亲时任国民党空军少将,决定随家人飞往台湾省。而年仅17岁的章新胜,最初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是因为他以学生身份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不服从父亲的命令,留在南京迎接解放。尽管父亲一再催促他“早日来台”,但他毅然坚持留在大陆,并在1951报名参军,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让章新胜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不仅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挫折和考验,也坚定了他对党的追求和信念。他每年都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已经写作了23年,但由于政治历史不清楚而未能如愿。不过,他觉得这很正常。他家庭背景复杂,组织上的考验自然比别人更严格,时间也更长。20多年来,他一直忠诚、积极、努力。文革结束后,组织查出了他的历史问题,46岁的张新生终于实现了人生理想。宣誓成为党员的那天,他非常激动,郑重承诺:“决不辜负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一定加倍努力,用行动为党争光。”

受尽磨难,信仰如磐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新生因父母在台湾省而受到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但他依然坚定信念,投身革命。夏莲当兵时被评为“五好士兵”,下乡时被评为“三好社员”。从65438到0972,作为医院外科副主任,无论业务还是工作,他都是医院外科主任的最佳人选。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他一手带大的学生被提拔为他的领导。对此,章新胜毫无怨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从科室副主任,先后走上321医院副院长、202医院院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等领导岗位。

很难放弃家庭和对祖国的忠诚。从1948+00年6月张新生父母带着弟弟妹妹离开大陆的那天起,就一直没有消息。直到“拨乱反正”后,被隔离29年的亲人才有了他们的音讯。有一天,他收到父亲的来信,得知离开后,他成了父母一生的牵挂。我母亲英年早逝,因为她渴望思念儿子,临死前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听到这个坏消息,张新生放声大哭。父亲在信中说,他已经因病退休,弟弟妹妹也在美国定居,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家人团聚。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家族血脉,一边是挚爱的军医事业。面对人生的艰难抉择,他又一次把情感的砝码转向了祖国。他在回信中劝说父亲,落叶归根总要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直到病逝,他才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出国热。他的弟弟妹妹们希望他出国发展。他不仅不为所动,还告诫自己的孩子,人不一定要出国才有出息,在国内也可以大有作为。

第二,从一个不求闻达的年轻医生,到一个年过八旬的知名专家,他一直把专业和精益求精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张新生从医以来,无论在边疆草原,还是在繁华省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如何调整,他始终牢记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孜孜追求,敢于创新,勇于超越,把对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化为自己一生的全部。

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追求新知。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章新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热情。“文革”期间,他当过厕所清洁工,被剥夺行医权,没有放弃对医学基础理论、英语知识、前沿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走上领导岗位后,张新生更加渴望博览群书。每天晚上,他除了看新闻联播,其他时间都在学习。他的妻子王文霞说:“他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和学习,每天都是11点以后才睡觉。”他们结婚的前十年,一直在单位食堂吃饭,三个孩子都刚刚被送到上海的婆婆那里寄养。家庭、病房、图书馆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多年来,他翻译的学术论文、文献卡片、医学图纸等共计上百万字,基本能用英文背诵《克雷布斯外科学》、《他的内科学》和《孔实用解剖学》。他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亚细胞结构、医学统计学等等,被全院人誉为“百科全书”。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为了追求医学事业,张新生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从图片和动物实验入手,一步一步摸索,一步一步攀登,先后掌握了门体分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切除术等27项最新技术。在321医院工作的那些年,他在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缺乏设备和指导的情况下,率先开展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叶切除等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一期心包切除术治疗一批化脓性心包炎患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评价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肝脏手术做得这么好,真的不简单!”进入省立医院后,他更加珍惜先进的医疗条件和优越的医疗环境,积极投身于医疗技术的革新。先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家和军队奖励10余项。凭着这种追求卓越、勇于超越的探索精神,张新生练就了一身绝技。病人称他为“神医”,说没有他治不好的病;同事们称他为“主心骨”。无论任何科目的病有多难,只要他在场,大家都会感到自信。作为军队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在关键时刻亲自出马,深受军区医疗同仁的敬仰。

科学、严谨、高度负责。张新生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他对待病人很认真,每个病人入院时都经过仔细的检查和诊断。每次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恢复情况;每次查房都要仔细阅读病历,以防出错。在问题面前,他敢于较真,坚决不允许医生在疾病的诊疗和病历的填写上含糊其辞。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医生只在病历上写了“心肺无异常”,当场提出严厉批评。这是很多医生常见的事情,但在他看来,这是对工作不认真,对病人不负责。在风险面前,他敢于承担责任。有一次,一个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入院。手术后突然心室颤动,生命垂危。他决定用高能直流电电击心脏除颤来挽救病人。但连续电击四次仍未消除心室颤动。如果不救,病人会立即死亡;救,还有生还的希望,但是电击四次以上,万一发生意外就要承担责任了。为了保命,他毅然决定继续电击,最终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与他共事20多年的老专家王增伟说:“他是一个敢于为患者生命负责的人。”

第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他始终坚持以忠于自己的使命,为病人奉献为人格。

从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迁,价值取向如何多元,他始终保持一个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恪守职业操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尊重荣誉”的核心价值观,铸就了以人为本的爱医之魂,彰显了他的践行之道。

永远像亲人一样对待病人。在章新胜眼里,病人只有病情的严重程度,没有亲疏远近、财富贵贱之分。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对他都是一视同仁,真诚相待,同样热情。在农村工作和走访牧区期间,他经常用自己的钱为生活困难的村民弄药,用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为老乡看病,尽力减轻群众的痛苦。为了抢救一个牧民患急性肺炎的婴儿,他独自驱车60多里山路,在一个牧民的小坑里五天五夜对他进行治疗和护理,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接了回来。在救治一位老人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喉咙痉挛,口中吐出腥臭粘稠的污物,导致窒息。他毫不犹豫地做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20年前,从解放战场上走下来的张兴旺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许多专家都说他已经没救了。但章新胜认为,只要患者还有一线希望,作为医生就不能放弃。他亲自进行了两次手术,切除了张兴旺的肝、肾等八组器官和结构,使他奇迹般地健康地活了下来。获救的张兴旺将手术当天定为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以纪念张新生救人的大恩大德。

永远把哨所当成战场。张新生常说,抢救病人是一场战斗,急诊室和手术室是战场。离开这个战场,外科医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76唐山大地震后,他主动要求加入医院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尽管每天饱受痔疮和便血之苦,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在50多天内完成了100多例手术。这些年,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科室遇到疑难杂症,他都会有求必应,只要医院有重大抢救任务,他都会在现场。有一年他心肌炎住院,外科给一个病人做全肺切除手术,肺动脉的结扎处突然脱落,血从动脉里喷出,手指粗,让主刀医生慌了。得知情况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上了手术台进行抢救治疗。病人得救了,但心脏留下了后遗症。离开领导岗位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为专家组成员,说是退休了。事实上,他比以前更忙了,更多的人来看他。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除了正常的专家门诊和疑难病症的会诊,平均每周要做两到三次大手术。2007年,他做了嗜酸细胞性胆囊炎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就在病床上坚持为疑难杂症患者会诊。住院两周,诊断了20多个科室,30多个病人。张新生就是这样。他心里只有病人,却没有自我。敢于为病人的生命而战。

始终视医德为生命。章新胜常说,医德是涉及人的生命的道德,医生的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病人着想。这些年,他做的每一个手术,都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省钱,从不开“大处方”。他把现在医疗行业的红包、提成、回扣称为“三害”,说:“三害不除,医院不得安宁,医生不得安宁。”行医几十年,救了无数人的命,却从没收过病人一分钱。章新胜所到之处,正气凛然。

第四,从医学院助教到军区医学专家带头人,他始终把培养人才、供养后代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

张新生爱才意识强,始终把培养造就人才作为己任,作为促进军区医疗卫生事业和部队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虽然他没有博士硕士的头衔,但是他是很多博士硕士的老师;没有顶尖的奖项,但是培养出顶尖的学科带头人;我没有留学经历,但我带出了一批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

坚持用爱的心态去领导人。张新生学识渊博,医术深厚。他总是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帮助周围的人。为了帮助年轻医生提高医疗水平,他愿意当“拐杖”和“敲门砖”。哪里有需要,他就随叫随到;谁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忙,经常把典型病例资料给年轻的主任和医生参考,给年轻的医生和护士修改论文,翻译学术文章。利用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的机会,开展临床教学和答疑。他每做一个新的手术技术,就马上教别人,放弃主刀,变成第一助手,然后是第二助手,最后是台下指导。1994,205医院收治了一位胸部巨大肉瘤患者,邀请他做手术。他坚持要我们医院的科室主任负责这次手术。在12小时的手术时间里,他一直站在一旁“保护”。仅去年一年,就有10多台复杂、危重手术由他担任助手,让他人进行一线手术。他亲自帮助过的所有医生都感同身受地说,与张志远一起做手术不仅是一次漫长的经历,也是一项漫长的技能。

坚持用前瞻性思维选人。章新胜是“千里马”,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作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十一届政协委员,亚太地区和国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现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提起章新胜,满脸敬佩。1992期间,张新生带着专家团队对正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韩雅玲进行了考察,发现她基础理论掌握扎实,对前沿学科理解深刻,外文资料翻译流利。他兴奋地向党委建议,这么好的苗子,一定要破格使用,委以重任。那一年,韩雅玲不仅提前升了副高,还没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就成了全军各大军区总医院最年轻的心血管内科主任。自担任专家组长以来,他始终以求贤若渴的精神积极发现和推荐人才,探索兼顾全面和特色的衡量标准和科学的考核方法,走访了战区几乎所有的医院,考核了近千名干部,为战区医学人才的成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旦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他就把他们记录在案,跟踪培养,定期问他们,经常帮助他们。近年来,他推荐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有60多名,现在大部分都走上了部门主任的岗位,其中19成为军区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坚持以宽广的胸怀育人。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来,始终注重医院和临床医学建设的整体性,主张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确保医院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探索了“两年轮转基础、三年专科定向培养、一年综合锻炼住院总医师”的“231”培养模式。针对部分医务人员对基础理论重视不够、英语水平不高的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考核高学历人才时,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亲自组织临床病理会议、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医学英语竞赛、外语晚会等活动,为临床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充分借鉴同类医院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实施“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带领专家组成员进行科学论证和跟踪指导,有效发挥了专家组在任期目标考评中的职能作用,提升了医院学科整体建设水平。通过深入调研,他还向军区党委撰写了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报告,提出了重点培养医院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思路。65438-0996获军区科技人才培养专家一等奖,65438-0998被总部聘为全军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