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家在桐城。

我老公家在桐城。

不知道为什么用键盘打出一个问题,就有一种自豪感从心底升起,久久不能释怀。

久闻桐城这个名字还是在中学的课堂上。清代大师姚鼐讲的一个“登泰山”的故事,让我对桐城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喜欢文学,我自然向往这个童话般的神秘城市,梦想有一天能看到它的美丽。

或许与桐城有着不解之缘。从65438到0997,我被介绍给我老公。巧的是,他是安徽桐城人。可能他爱我,也爱我的狗,我们一见面就很合得来。在他的介绍下,我对桐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才知道,我最喜欢的黄梅戏,其实就是源于此。认识之后,我经常让他哼几小段给我听。不用说,浓浓的桐城话真的比我这种外地人更有魅力。

1998年,在那个春意如雪、樱花盛开的五月,我和老公牵着一辈子的手,走进了桐城这座梦幻般的“文化之都”的婚姻殿堂。我们的爱情,我愿意让桐城见证。奇怪的是,桐城话很难懂,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我能很快听懂,偶尔模仿和公婆的对话逗他们笑。

每次回家都会抽空让老公陪我逛逛桐城。我喜欢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体验古老的民俗风情。路边全是明清遗留下来的徽派建筑,白墙挑檐,错落有序,门窗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有的门大开着,房子串联起来,一眼就能看到房子的尽头。也许是这类建筑的特点,里面光线大多比较昏暗,房间里不时传出的牙牙学语的黄梅戏,更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古老神秘。走在这样狭长的巷子里,突然很想遇见一个戴望舒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女孩,撑着油纸伞,穿着花旗袍,优雅地向我走来。

中国美德故事柳池巷旧址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每次回家,我都一定要去。而我每次去,都不厌其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我的孩子解释它的故事。柳池巷东边的牌楼上写着“礼让”二字。我想只有这两个字最能体现和诠释这个故事的真谛。不用说,这条小巷有六英尺宽,大约四十米长。参天大树遮天。巷子尽头是一座雅致的小花园,配以桐城市政府为辅的故事再现墙,让人一目了然。“柳池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只有那首流传已久的诗,唱在耳边,“一纸书只为墙,何不让他三尺?”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却不见秦始皇。”短短的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张颖是多么胸怀宽广,身居高位,不欺软怕硬,以权谋私,这一点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抵天竺而睡龙眠,引河而引宗川”是桐城的地域特色。桐城市西郊的龙眠山风景秀丽,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五一前后,山上杜鹃花盛开,景色更加迷人。龙眠山因远看似一条沉睡的巨龙而得名。北方的山大多植被稀疏,但参天的龙在睡觉,植被茂盛,路边的杜鹃花热情地张开双臂迎接我们。一片片竹林高耸入云,鸟儿在树上载歌载舞,此起彼伏。进山不久,进入一条山涧,溪水潺潺,鱼虾嬉戏。走了大概半个小时,我们听着前方水声隆隆。我们拨开灌木丛,一条高高的瀑布映入眼帘,弥漫着水雾,如梦如幻,水声震耳欲聋。瀑布高约20米,宽约10米,瀑布下有一个深潭。因为水深,所以碧蓝如玉。瀑布两边都是灌木丛,杜鹃花盛开,蝴蝶飞舞,蜜蜂飞舞。水缓缓流出池外,流向桐城母亲河龙眠河。看到这样清澈的水从脚边汩汩流走,我忍不住弯下腰,拿在手里喝了一口,清凉甘甜。水池两侧是一块面积约十平方米的蓝色大石板,平整光滑。我们干脆放下书包,闭着眼睛躺在青石板上休息。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湿气,夹杂着花和泥土的味道,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去桐城,不去文庙就没去过桐城。桐城文庙是桐城的知名建筑。是元明清时期重要的建筑群和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派的重要标志。最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桐城派文化和悠久的桐城文化。

里面的布置是那么的简洁优雅,还包含了一些新鲜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关注。文庙以大成段为中心,以南北中线为对称轴。里面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池畔、状元桥、大成门、拜殿、土地庙等。,总面积3000多平米,各种建筑,主次建筑也是错落有致,仿佛已经融为一体。此外,“文庙”在其门楼。

听说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文章皆出自桐城。我想那是肯定的。这个文庙的文章真的很多。有《玉桥耕读》《魏兴斗法》《冲锋陷阵》等关于孔子生平的故事,生动、形象、有趣。

我想说的是文庙,这里不仅有很多稀世珍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欢的应该还是一号桥。只是因为过去这座桥上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只有每次科举考试的状元才能走过去。每次呆在桥上,看着鱼儿在水下游动,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

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来这里参观,他们大多会站在这里,缅怀文人墨客的历史功勋,探寻古代桐城文化的渊源。我相信他们会由衷地赞叹桐城文庙的悠久历史和桐城的美丽与雄伟。

龙眠河——因龙眠山而得名,顾名思义,由龙眠山上的水汇流而成。这条河水清,水质好。从桐城开始,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代桐城人。正是因为有了它的滋养,桐城才会鹤立鸡群,被桐城人誉为“桐城人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水鸟在河上成群结队,繁衍生息。清晨,河边是最繁忙的时候。女人在这里洗衣服和洗菜。不时有笑声,木棍打衣服的声音,桥上黄梅戏爱好者的歌声,水鸟的歌声...让人流连忘返。

站在古老的“自来桥”上,看着一代代桐城人用车轮踩出的深深车辙,我仿佛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桥上穿着长袍的桐城人来来往往。有挑担的,有推车的,有骑马的,有坐轿子的,有吆喝的,有叫卖的,有叫卖的,市场的繁荣重现。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依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桐城建设成了一座古今进步的城市。近年来,桐城形成了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优势产业,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城”、“中国输送机城”等荣誉称号。

看啊!河边的公园里,晨练的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载歌载舞。

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照耀着这座古老而崭新的文化名城,充满了生机。

新的一天开始了,早上好,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