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档案学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有哪些?主要是想找个方向写本科论文。

硕士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高级人才。

二、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一)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理论档案学的核心,是应用档案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方向研究档案与档案管理(事业)中的基础性、宏观性、前沿性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档案作为社会事物的内涵与外延,档案的价值与特征,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管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内容与结构,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

(2)电子文档管理

本研究旨在面对电子文件的出现在文件档案管理、司法认定、技术支持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和创新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电子文件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模式和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的过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的利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

本研究方向在研究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上,以企业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D)历史档案和历史研究

档案学与历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历史档案的类型、分布、价值、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历史研究。

(5)档案保护技术

档案保护技术是档案学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件载体和记录材料的结构、组成、性能和耐久性;环境条件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害虫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及其预防:文件恢复技术;现代信息安全研究。

那么,总的来说,衡量档案学热点问题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近年来,档案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讨论得比较激烈。学术研究有法可依。每一门科学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矛盾规律。这种矛盾的规律往往通过一些前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表现出来。比如中国进入21世纪后,档案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就是电子档案问题。这是因为我国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档案。由于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档案的特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这种新的档案现象。更不可能科学地回答它提出的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研究,并大量引进国外档案学的相关成果,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整理、吸收、转化和发展。

二是对新世纪档案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前瞻性的理论问题。

第三,具有一定公众关注度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二、档案学的热点问题

(一)与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

1.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始性”的维护。研究两个重要的管理理论——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理论和文件连续体模型理论。请参考档案学2003年第2期傅荣晓、周琳女《电子文件管理热点理论问题举例》。对于这两种理论,

2.前端控制理论。与这一理论相关的研究课题有很多,如:

(1)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思想;

(2)档案鉴定的前端控制;

(3)文件集中过程中的前端控制;

(4)文件保护的前端控制;

(5)文件编目的前端控制;

(6)文件利用的前端控制;

(7)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生命周期中介入时机的选择;

(8)文档前端控制思想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

(9)电子文档管理与纸质文档管理的前端控制思路比较。

3.源头原则。来源原则所强调的“同源* * *”在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来自不同结构组织的数据的生成改变了单一来源的概念。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组织的界限。来源原则和尊重整个宗族的原则正是由这个界限决定的。”特里·库克认为:“电子时代的档案来源概念需要重新考虑、酝酿和定义。它不仅指文件的形成机关,还包括其形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档案工作者的关注点已经从“实体来源”转变为“变化的、暂时的,甚至在一个‘虚拟’的组织中,概念来源关注的是文档创建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库克所说的“概念来源”其实是指文档的形成过程和背景,即文档是谁的,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了什么数据,出于什么目的,使用了什么结构。那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概念呢?我们也要带“概念源”吗

4.电子文件的特征,如“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刘、刘伟的《电子文件是否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性》一文,对普遍认可的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可分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完全不符合事实。电子文件的信息不仅离不开载体,而且实际上是与载体分离的。

5.电子文献的元数据问题。戴维·比尔·曼首先将元数据的概念引入档案学,并将文件和元数据比作信件和信封的内容。文档是由元数据封装的对象,元数据和文件内容构成证据文档。元数据具有维护电子文档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凭证性的功能。但是,目前人们对元数据的理解不尽相同,主要观点包括:

(1)元数据是关于文件背景信息和结构的数据,是关于电子文件的技术信息。[国际合作社联盟]

(2)元数据是关于电子文档背景的描述信息。[澳大利亚]

(3)元数据是关于文件和文件集合的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化描述和编目数据。[英国]

(4)元数据是指构成电子文件数据的数据,如格式信息、字体、字体、数据字典、数据库描述、逻辑和物理模型、系统平台和软件材料,以及与电子文件的生成和恢复有关的所有其他数据,它是隐含的。[中国]

(5)元数据是“由电子文件系统自动记录的关于文件的时间、地点、人员、活动、文件系统、结构和内容的特定数据。”[中国]

6.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

7.电子政务条件下的集成文档管理。

8.电子文件运动周期的划分。

(二)档案学的传统热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1.文件与档案的关系。论“转化”的关系。关于“半现行文件”概念的争论。

2.“历史的原始记录”、“保存备查”等档案性质和本质属性的争议。

3.档案概念的扩展。档案概念外延的扩张与收缩是有争议的。何是“扩延论”的代表人物,主张将“出入库文件登记”申报为“归档”,“将所有现存文件申报为档案”。黄存训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等国档案界的意见,延长文件的预归档阶段,以‘入馆’为文件向档案转化的标志。

4.关于“实体档案”和“口头档案”概念的争论。

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理论争论。有人认为“这一理论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没有半流通文献的概念”,也没有“文献中心”。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现代档案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文献学和档案学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路标和指南之一。

6.关于中国文献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争论。有人认为它的建立会增加机构和资源的浪费,不适合我国的文件档案管理理论。也有人将其视为我国档案机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的认为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档案体系,改了之后没必要再重建一个文件中心体系。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是中级文档管理机构,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共存。

7.文件中心的建设、模式选择和运作模式。

8.电子网络条件下文献中心的发展命运。

9.关于文件运动“回流”问题的争论。吴品才提出后,遭到了一些同志的质疑。重点是“文件的流动是否应与文件的实质形式一起讨论”。

10.档案价值理论的争论主要涉及档案价值的本质和档案价值观念的表达,尤其是“劳动价值问题”。

11.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12.档案工作原则与规则的关系。

13.档案的分类。

14.虚拟利用与传统利用的关系。

15.藏书建设中"官方文化"现象的变迁。

16.确保电子文档信息长期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战略问题。

17.在信息时代,档案成为公众可以利用的最广泛的信息资源。

18.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理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档案学研究。有的同志往往以一些做法不符合“档案学理论”为由,排斥实践中的新思想、新做法;有的同志不以违背马列主义为由,片面抵制或消极对待外来文化思想和先进的文件管理理念,而不自觉地检讨有关档案理论是否还能指导实践,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同志以花言巧语的形式创造所谓的理论,让人一头雾水。比如,有的同志提出信息管理是“多源、多多媒体、多语义、多方面”的多时态、多尺度、多维度、多类别、多变量、多应用主题...”,并一口气列出了十个“很多”。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新概念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三)档案学本身的基本理论问题

1.档案研究对象的表征。

2.档案学的学科性质。

3.档案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4.“二律背反”、“形而上学”等档案学研究方法。

5.现代管理理论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

(四)档案管理信息问题

1.档案网络化建设中的信息管理。

2.文献信息服务中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

3.文件信息化与有效的文件管理。

4.文献核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在线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

6.档案信息网络安全。

7.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资源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开放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

8.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收益和成本。

9.档案管理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五)档案实体管理应用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关于保管期限的粗分与细分之争,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分法”(进库、不进库)与“三分法”(永远、长、短)之争。有人主张与文件生命周期相衔接,在分阶段多次鉴定的基础上考虑保管期限的划分,一次两个点,同一等级内细分。比如进馆前鉴定主要区分进馆和不进馆,档案定期鉴定主要区分销毁和继续保存。在归档、入库、继续保存等层次内,应根据相关档案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具体保管期限,并考虑是否对具体保管期限进行细分。保存期限相同的文件可以根据重要性进一步细分。在区分开放和控制利用的同时,开放档案前的鉴定可以与审查原始保管期限相结合。

2.关于是否标注保存期的争论。

3.档案鉴定方法之争。直接评估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此外,功能评价方法和内容评价方法的研究,以及“宏观评价策略”和“文献评价策略”的查询等。“宏观功能评价理论”质疑的代表性观点有:“宏观功能评价理论的论证基础不严密,没有提供有效的功能分析方法”;“宏观功能鉴定理论的理论本质与现有的基础理论相悖”,“宏观功能鉴定理论本质上是建立在‘实体价值论’(即档案的价值独立于主体而存在,它是随着档案的产生而产生的。不管人们用不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其档案价值观,以这种片面的档案价值观为理论本质的宏观功能评价理论显然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宏观功能评价理论只是从第一价值的角度来判断文献的价值,而没有考虑到文献的第二价值。这显然违背了二元价值论。”鉴定过程的本质:鉴定过程是赋予文件价值的过程吗?如何处理功能考核和内容考核的关系?档案鉴定是否存在“国家模式”和“社会模式”?即使不是完善的鉴定决定或鉴定程序,也比自毁文书好吗?

4.电子文件的收集和获取。

5.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管理控制。

6.备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7.档案实体分类方案的编制与应用。

8.档案分类的客观性与一级分类标准的确定。

9.完整性和整个氏族的目标。

10.实体分类和信息分类。

11.传统著录与电子文献著录的区别。

12.信息社会档案编研的特点。

(六)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理论研究热点。

1.公民权利和现有文件的披露和保密。

2.档案部门在开展现行文献利用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3.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关系。

4.当前文献利用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践对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挑战。

(7)档案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1.档案的起源。

2.“档案”的词源。

3.“资料”、“文件”、“公文”的词源。

4.甲骨文档案中的“贞操”问题。

5.甲骨文档案的内容结构。

6.文件档案链法的再评价。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历史成果。

8.简牍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9.建国前中国档案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教训。

(8)专业档案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1.专门档案的定义。姚俊认为:“专门档案是指在社会和自然活动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中形成的,由系统的、成熟的专门管理方法管理的,或以某种特殊形式和载体存在的档案。”

2.特殊档案的分类。根据特殊档案的来源和分类,将各类特殊档案分为三类:文件档案类的特殊档案、科技档案类的特殊档案和特殊载体的特殊档案

3.人事档案管理。

(1)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的弊端:分散多头管理。

(2)建立国家人事档案中心。

(3)擅自立案和备案。

(4)擅自扣缴问题。

(五)擅自弃档的。

(9)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1.关于《归档文件规则》的讨论,涉及到规则“归档是否有助于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推荐的联合分类法中取消分类标准的问题。

2.关于“文件、档案保管时间表”的讨论。

3.档案法的修改,比如档案的开放期限。有的同志认为:“为了全面系统地开放档案,作者建议:不设置30年的开放期;但是,档案从形成之日起就向社会和公民开放。”"同时,在开标时应制定“安全例外”和“一般例外”. "再比如档案开放原则。有的同志认为“开放档案的原则是指国家全体公民都有利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的权利。”还有人认为“开放档案的原则将发展为:国家全体公民都有权使用国家档案部门。”

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文件信息公开制度。

5.电子签名法及其对现代文件管理理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