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的基本价值2000字论文

首先,地理教育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日本、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在教育科学领域相继掀起了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浪潮。地理教育学和其他学科教育学同时产生。几乎无一例外,所有这些学科教育学都经历了一个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学科教育学的发展过程。这门国际学科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绝非偶然现象,有其客观基础: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教育科学发展迅速,教育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也有了显著提高。从宏观角度研究一般教育规律的成果已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与此同时,从微观方面,从各学科知识出发,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快培养现代新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开拓方向;同时,学科教育的教学也必须具有学科的系统结构和理论,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因此,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而不是一般的教学法课程,使得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化,即学科教学法向各学科教育学的演变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地理教育学的诞生也不例外,这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地理教育学必须升华为地理教育哲学。

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应该升华为地理教育哲学,这也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认知的历史表明,人们的科学认知总是趋向于普遍的。所谓概括(以自然科学为例),就是科学家要从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上升到对自然整体规律的全面认识,进而形成对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看法。这个知识上升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科学升华的过程。科学升华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然。高兴华先生在《论科学升华的必然性》一文中对此阐述得非常好。主要论点如下:

1.重大自然科学理论要提升到正确的自然观。

一方面,科学家将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从一门科学传播到另一门科学,从一个领域传播到另一个领域,以获得对自然具体规律的更多认识;另一方面,科学家,尤其是从事重要课题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总是以自己的科学理论为核心,构建一幅科学世界的图景,企图反映自己对当代科学本质的总体看法,从而总结出对自然界统一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正确解释。

2.科学的理解应该强制检验理论的一般结论。

为了在科学认识的探索中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规律或理论成果,或者对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家还必须对自然的整体规律进行认识和思考。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管他们喜欢与否,也不可抗拒地被迫去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除了正常的讨论途径之外,还会经历更多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此时,科学家被迫在自然观的层面上进行思考,试图找到合理的认识图景和认识方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澄清认识和操作中的困惑,从而摆脱所面临的困境,推动研究工作的进展。

65438+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和现象,使原有的经典解释失效,造成了物理学的“危机”。一些物理学家因为找不到出路而沮丧、犹豫、难过。爱因斯坦对此进行了概括性思考,得出了科学结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前物理学的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他们的前辈更深刻地掌握哲学问题。”

3.应该考虑科学知识的一般化。

目前科学在不断地分化和综合,而大分化基础上的大综合,既是本学科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综合,也是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大跨度的综合。这种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界各领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 * *同一形式的认识,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观。于是,他们自己和哲学之间就产生了交集和融合,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难以区分和划界。换句话说,综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科学哲学属性。

因此,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科学的发展存在着科学哲学化和哲学科学化的趋势。哲学的科学化表现为哲学家努力学习,更加自觉地吸收现代科学的许多成果,以便为自己的哲学创造和奠定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哲学家尽量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前提下研究科学问题,利用自己的哲学优势作为科学思维的理论参考系,从而在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科学问题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科学哲学化是科学家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走向更广阔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领域的研究趋势。这种趋势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表现,但在当代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当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科学的新综合。这种趋势是随着科学研究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科学升华为哲学。科学哲学化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教育也离不开这一客观规律。升华为地理教育哲学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地理教育正处于困难甚至危机时期,哲学的指导更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经历了各种波折:从1949年底到1957年底,地理教育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1958 ~ 1966是地理教育的萎缩期;从1966到1976,“文革”运动使整个地理教育完全停顿,中学地理系停办,地理研究所解散。从1977到1994,地理教育恢复并有了重大改革。从1994到1998,因为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地理教育再次陷入困境。1998地理恢复高考,地理教育出现转机,但过去那种困境的阴影不容易消失。应该说,地理教育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本身,在于其自身理论的落后和贫乏。金宝财先生说,现在的地理科学给人的印象是“停留在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阶段”;张维邦先生说“理论的贫乏使得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应有的深度和说服力”;王先生也认为“地理学理论性不够,总让人觉得概念条件不够严密,因果关系不够明确,定量定性关系不够准确。特别是理论的表述缺乏简洁的公式。一旦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一个相似而不准确的现象。学习因此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地理教育的现状,摆脱困境,就必须求助于哲学,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辩证法才能帮助自然科学克服理论上的困难。”当前,需要将地理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回答时代的根本问题:比如,地理教育的发展为什么举步维艰?地理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地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中的意义,地理教育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地理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等。对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的哲学知识来回答,并给予人们理性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全国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导致地理教育陷入困境时,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地理学界同仁都试图从各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讨论。现在似乎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些讨论进行总结,以加深对地理教育的理解,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

第三,地理教育理念的建构

地理教育哲学是哲学和地理教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从本质上讲,它是由上述两种知识融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亚哲学;从地理教育的角度看,是地理教育的升华,属于更高的理论层面。

具体而言,地理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从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阐明地理教育领域的哲学问题,鸟瞰地理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集中对地理教育教学中最常见问题的理性思考。按照《当代教育哲学》作者田育民先生的思路,地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地理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应用。根据这一研究对象,地理教育哲学体系侧重于地理教育基本规律的本体论和研究基本规律一般应用的地理教育哲学方法论。为了加强对地理教育价值的研究,澄清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模糊认识,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和人才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支持和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地理教育价值论可以从地理教育本体论中分离出来,形成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并列的地理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这样,本体论主要研究地理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其他社会因素对地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

1.地理教育的过程和本质

2.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4.地理教育的目的

5.地理教育的结构、体系与管理

6.制约地理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主要论述了地理教育的社会历史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生产力和教育传统)、科学文化基础和生理心理基础。

《地理教育论》研究地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论述地理教育在人类、人才、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论述地理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地理教育方法论是研究地理教育规律的一般应用问题,是地理教育规律在教育管理、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地理教育哲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为地理教育学提供理论支持,为地理教育学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引导地理教育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提高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地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意义,增强地理教育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提高从事地理教育的积极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更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