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的文章。谢谢你

2001,165438年10月5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整个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也预示着世贸组织的规则将给中国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与外资金融机构更加激烈的竞争。无论从WTO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还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内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付策略

事实上,按照先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存款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以外的其他类型存款的结息规则,开展利率互换试点等。这些措施无疑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但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临近,国有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表示,2006年将实施多项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包括: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建立和实施动态调整和再贴现利率机制。这将对企业融资和银行资金运用产生较大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营业收入低的困境可能会加剧。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冷静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当代利率政策理论概述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和新古典综合利率决定理论之间的长期争论,讨论过“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根本问题。麦金农、肖和新制度金融学也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诸多理论的论证和回归,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利率市场化是客观规律。这也为发达国家乃至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相比,我国利率市场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但通过一批学者的不懈努力,最终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指导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利率的内涵

利率是多少?这是我们在研究利率市场化理论之前必须首先了解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很难给利率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包含的范畴太多了。从微观上看,利率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宏观角度看,利率是调节资源(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我们将利率定义为:支付的利息与金融债务(信贷、债权等)本金的比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也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具体体现。正是由于利率中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利率一直是经济学家探索和研究的经济领域,也是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和新古典综合利率决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讨论的是“什么决定利率?”这个问题。

经典利率理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储蓄和投资都决定实际利率,利率可以自发调节经济失衡。可见其本质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这一观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追求盈利的补偿,而利率是衡量人们流动性偏好的指标。利率是一个纯粹的货币现象,是由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量等于实际的货币存量,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时候决定的。利率水平的不平衡会被人们对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所调节。基于对凯恩斯观点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货币需求是由政府操纵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或货币扩张(放开货币发行)来扩大投资,影响利率,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于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成为各国利率管制的理论来源,世界各国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严格管制。但同时,他又将利率视为纯粹的货币现象,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凯恩斯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D.H.Roberson)等人提出了可贷资金的利率理论,该理论将利息视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因此,利率应该由可用于借贷的资金供求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储存,而供给主要来自储蓄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当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达到平衡时,均衡利率水平就会相应确定。其本质也是强调利率由全社会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即利率由市场决定。然而,他同时忽略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是最成功的一种。IS-LM模型认为,应基于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综合考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借鉴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的利率理论,考察收益与利率的相互决定关系。它强调利率由市场决定,还要求控制利率上限,便于央行控制。

上述传统利率决定理论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背景是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来源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和问题。虽然利率最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上述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但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麦金农和肖的利率抑制与利率市场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是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他们在1973的著作中指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典型特征。其中,利率抑制2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一方面,存款利率低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欲望,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人可以以很低甚至负利率获得贷款。但这也降低了金融机构将储蓄用于投资的能力。麦金农和肖认为,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措施。在他们看来,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储蓄的回报,将有更多机会实现国内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规模,为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提供了金融支持。

4.赫尔曼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和利率控制。

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许多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分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在1998中提出了金融约束3理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自由化论针锋相对,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的角度强调政府适当控制利率上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金融市场最容易出现市场失灵。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不仅能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经济绩效。

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利率市场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在宏观层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从而指导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1)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因为利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利率市场化改革自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李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少包括以下四点:①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改变融资活动的风险;②由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很难找到一个“一步到位的方案”,因此利率在较长时期内双轨并存是必然的。通过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推动基准利率的形成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④市场自由放任决定的利率水平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货币当局必须始终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在市场化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拥有充分有效的市场手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利率走势。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和条件研究。

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利率市场化这种激进的改革路径,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更稳妥的方案。激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钱认为,5、这是因为利率完全放开可能造成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由于长期存在的资金缺口,投机因素及其影响会促进资金需求,从而加大资金缺口。(2)利率大幅波动,导致金融资产保值的要求和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从而导致投机的出现,投机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利率的波动。利率上升会给国企经营带来困难,社会资金可能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领域或虚拟领域。

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应该遵循特定的顺序。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②国债利率市场化;③建立市场化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4)放开贷款利率,其次放开存款利率。

第二,利率市场化的实践

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形成了国际利率市场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利率逐渐成为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不同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在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深化、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市场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差异。

利率市场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出于一些特定的原因,对利率和金融进行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应该放松,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放的时机。比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从1970到1986,但对抑制“金融脱媒”、增强利率敏感性和银行间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对整体经济影响不大,成熟的市场能够更快地吸收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使得利率市场化的正面效应更加突出。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复杂。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水平和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将大大提高,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其他配套改革措施可能无法完全到位,因此很难进一步实施金融自由化,并带来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之前,首先要培育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并注意防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控和引导,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所承担的金融功能。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线,大,再短线,小7。

通过梳理央行几十年来发布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已经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做了漫长而充分的准备:

1996年6月,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继1997之后,我国陆续放开了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国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点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6月65438+10月1,央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制度;10年10月29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控制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2005年6月365438+10月31日,央行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报告》。同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下调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利息结算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决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以外的存款类型。

2006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6年,央行将一如既往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具体包括:适当简化贷款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并推出利率衍生品;完善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2006年6月65438日至10月24日,央行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同年4月27日,央行10年来首次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58%上调至5.85%,既巩固了宏观调控成果,又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联想到,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承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比其他改革要慢。央行希望这个过程走得更快,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学会自主决定存贷款价格。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

第三,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中国入世协议中,承诺三年内逐步开放利率,五年内对外资银行开放所有市场。利率市场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都将面临更加激烈和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会完善市场体系,还会重塑中国银行业。

1.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促进商业银行从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1)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而国外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得益于金融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2006年2月,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进行了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开闸”,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工具,也满足了贷款客户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表示,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将力争在2006年突破9个。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最终会促进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具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督制度;金融市场主体是充分竞争的。这些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改变。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过去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预算的软约束,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只有拥有强大的预算约束、健全的内部风险和成本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定价,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银行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建立债务组合、提高主动负债比例等手段控制利率水平并及时调整,通过差别定价和风险补偿机制获取更多利润;还可以利用利率的价格杠杆,让一些低效率的项目撤退,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逐步适应新的金融环境。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给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带来大量新的业务方式和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有利于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入世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将耗尽,银行资金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中资银行未来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市场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利率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的错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张贴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