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增长转变。目前中国的需求结构是投资率高,消费率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至36%,为历史最低点。投资与消费的失衡,使得居民生活无法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步改善,导致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能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也严重制约了内需的扩大,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出口。外贸顺差过大,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会鼓励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鼓励理性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当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近年来,我国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落后等问题。从2002年到2006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总就业人口的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抓住机遇,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务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机遇,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落后产能,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地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土地开发格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的互利共赢发展格局。着力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形成辐射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仍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无论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来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R&D投资和自主创新的主体。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约、替代、循环和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防治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加快“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协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报告在对经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的同时,还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积极扩大就业,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可以增强社会活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利于调动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素质。总之,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可以直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针对影响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点部署。

第一,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分税制改革实施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有所增加,但原有支出结构没有调整到位,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实践表明,现行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难以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盲目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对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很大。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差别化的经济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报告精神,要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差别化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单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之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但是,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的新形势下,金融体系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确保金融安全的任务相当艰巨。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证券、保险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计划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系,完善编制程序,健全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各类规划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报告要求,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将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价格,深化资金、外汇等要素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完善信用、纳税、合同履约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和规范程度是市场体系成熟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运作规范、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坚持平等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平等保护产权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电力、电信、民航等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要进一步分开。对其他相关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应放宽竞争性业务的准入,对垄断性业务实行国有法人主导的多元化持股。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切实贯彻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年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当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不断增加,对外开放已进入货物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利益相互交织。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要统筹国内外大局,树立国际视野,强化战略思维,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报告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结构,重视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合理进口国内紧缺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

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外商投资企业应遵守当地法律,参与公益事业,维护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

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互利合作,促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对外开放越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的问题就越突出。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于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联互通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利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国内外经济协调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好重点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开放的度,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握好几个重要环节。一是认真学习报告,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履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职责。第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任务。四是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总之,我们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调动科学发展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