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科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良好进展,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是科技投入在增加,科技队伍在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证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科技投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全国财政科技拨款为654.38+0689亿元,是654.38+0980的26.1倍,年均增长654.38+0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 amp;d)支出达到371.2亿元,是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人均R &按全国人口计算;d支出280.8元,是1991的22.8倍。R & amp2007年;d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1.49%,比1.991高出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自主研发的倾斜程度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对R&D投资总额排在美、日、德、法、英之后,成为世界第六大R&D投资国。

(2)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职工等五大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的5.2倍。与此同时,中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R&D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454.4万人,是1991的两倍。国家研究和实验发展(R & amp;d)专职从业人员数为654.38+0.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654.38+0.423万人年,分别是654.38+0.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由1991中的70.3%提高到82%,提高了11.7个百分点。目前,R&D在华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创新体系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社会研究与实验的发展(R & amp;d)支出方面,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的比重;d支出的72.3%,比200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其中,龙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资211.25亿元,是1.995的14.9倍,年均增长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 D支出占R & amp整个社会的;d支出占比已达56.9%,比65,438+0995高出65,438+0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07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23家。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国务院批准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自6月份基金上线以来,1999,* * *已拨款70多亿元,其中2007年拨款126亿元。创新基金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三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进入跨越期,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654.38+074.5亿元,是654.38+0995的9.7倍。基础研究投入达到654.38+0.38万人年,是654.38+0.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高分子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一个新粒子的发现、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与太阳系距离的精确测量、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的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水稻4号染色体全测序的完成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发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显著成绩。

为了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从1986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20年来,863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与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增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科技研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11986的0.3倍(1986之前无此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从1986的42.7亿美元逆差,转变为2007年的608亿美元顺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8.6%,比1986年的2.3%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3)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从65438到0988,政府开始批准设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27个增加到54个,区内企业从1600多家增加到4.8万多家,从业人员从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是1990的726倍和769倍。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动词 (verb的缩写)科技产出成果显著,重大成就催人奋进。

(一)科学技术奖励突出成果,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到2007年,我国* * *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叶笃正、、闵恩泽、吴正义等12位科学家获得了2000年以来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做出重大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撑。

(2)各领域成果丰硕,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3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在一些关键和前沿领域涌现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成果。

在空间科学领域,中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还迎来了两个新的里程碑: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嫦娥一号成功探月,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进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的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取得突破,自制6000米水下机器人完成海底调查任务。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上市,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几亿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水稻基因图谱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图谱完成。首次定位并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阿桔自然ⅱ型、中国角化病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诊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顺利完工,水库成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多项指标打破世界水利工程纪录;青藏铁路通车,成功解决了冻土建设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新老学科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和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状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逐年增加。从1986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均增长率增长。截至2007年底,中国专利部门共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的25.4倍;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54.38+05.3万件,是654.38+0986件的20.2倍;发明专利占比26.1%。2007年授权国内专利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的354.9倍;发明专利比例为10.6%,比1986高出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主要国家都是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456件,排名从1997的第22位上升到世界第7位。

论文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这也迅速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0.5万篇,是1990的4.6倍。根据几个有影响力的国际检索工具收集的最新数字,2006年SCI收录中国论文71000篇,是1987篇的14.6倍,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从1987的第24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5位。EI)》2006年,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论文3.6万篇,是1987的15.7倍,世界排名从10上升到第二。2006年ISTP收录中国论文6.5万篇,是1.987的36.7倍,世界排名从1.4跃升至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来看,2002-2006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69.2万篇,是1995-1999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整体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领域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