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的风格特征。
苏轼散文的风格特征: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
他从前代作品中广泛吸收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战国时期孟子、纵横家的豪迈气势,庄子丰富的联想和潇洒的文笔。苏轼确实很有表现力,几乎没有什么客观的东西或者内心的感受是他的作品表达不出来的。
苏文的风格随着不同的对象自由变化,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韩愈的古文靠的是口才和布局、造势等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而苏文靠的是心满意足、思绪万千的方式。苏文充满活力,但他的语言简单自然,这是闻松不同于唐雯的特点之一。
扩展数据:
苏轼散文的经典历程及其文化内涵
1127之前,对苏轼散文推崇备至的人,大多明显与苏轼的文化活动有关。这些人包括李志(1059-1109)、黄庭坚(1045-1105)、秦观(1049-16544)。以及陶谦(1043-1106)、慧红(1070-1128)等佛家人物,都从创作地位、历史地位、气度等角度对苏轼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宋末的“元佑党禁”政治事件,客观上阻碍了苏轼诗文的传播。但这并没有削弱苏轼文章在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1127之后,苏轼的散文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方面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标志着苏轼散文作为经典的大众题材,在层次和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拓展。
歌颂和赞美苏轼散文的价值,是1127-1279整个中国文化界的认识。南宋皇帝和南北文人都对苏轼的文章表示了认同和喜爱。苏轼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作家”领域,文化精英对苏文的欣赏也超越了政治地位、学术传统和地域的藩篱。
进入元朝后,原本活跃在宋金时期的一批士大夫仍然保持着以前的态度,包括有理学背景的刘芒(1240-1319)和吴澄(1248-1333),以及作为学者的苏轼。
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