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作品综述
1.历史主义的历史命运(337,000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3月出版1994,8月再版1995;何的书评长文发表在《读书》杂志第9期1994。丁守和的书评长文发表在《历史理论研究》第2期(1995),本书评《新华文摘》(1995)作为重点文章转载。孟的书评文章发表在《文史哲》第四期(1994)。历史年鉴1995介绍和评价这本书。文慧读书周刊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主潮(33.438+00,000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5438+10月出版,6月再版1998,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再版;在《历史理论研究》第2期1997发表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的学术与社会:历史卷》在正文的三个地方介绍和评价了这本书;台湾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报》第30期认为,这本书“很有技巧地探讨了一些问题”。中山大学文学院博士把这本书列为讨论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国立大学文科学报》的摘要在第二个封面上介绍了这本书;这本书在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栏目中有介绍;历史年鉴1997介绍并评价此书。许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引用这本书。
3.历史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主编,主要撰稿人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65438+1995年5月出版。
4.隋书翻译精选(20万字)
济南出版社1993八月出版。
5.简伯赞学术思想述评(365,438+40万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25.4万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再版。中华书局出版更新版2011 1;《国家新目录学》杂志在2000年第10期“特别推荐”一栏推荐了这本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慧读书周刊》于2000年2月9日发表了一篇专门评论这本书的文章。《文慧阅读周刊》于2000年6月65438+2月65438+6月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专题文章。《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就这本书发表了专题文章;2000年,《书鉴》杂志在12期对这本书进行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在2006年6月9日从这本书里做了特别版摘录5438+0。文汇报(2006 54 38+0)4月2日特别版摘录了这本书。2001年4月6日,Abstracts做了这本书的特别版。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3号书品,2001,评论这本书;《好书告诉你》(罗志天),中国读书报2001 1 21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历史理论研究》2002年在2种期刊上发表长篇书评;《南宁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在1期刊发了一篇长篇书评。
7.20世纪中国历史评论(32万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3月出版。2002年8月7日,《中华读书报》专门刊文对这本书进行了评论,这篇书评被人民日报、学术评论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在2003年第三期上发表了一篇专门的评论文章。
8.从过去中学习——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0万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9.《历史概论》(主编,465,438+00,000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该书出版后,立即被国内20多所大学的历史系采用,作为历史理论课的教材。
10.《二十世纪中国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2.唯物史观与历史伦理学的冲突,河南大学出版社合著,2010。
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稿》,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好历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13。
16.20世纪中国年表,商务印书馆,2014。
第二,论文
1.翦伯赞对中国史学的理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6月1991。
2.新时期史学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春季1996。
3.《过去五十年中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秋季。
4.新时期历史思潮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2期;
转载新华文摘1994第6期全文;
《历史》1994 6转载;
历史年鉴总结评价1995:
摘要+0994 4月10摘要报告。
5.翦伯赞与中国史学理论建设。
历史研究1990 3期。
中国近代史,1990,7。
6.中国过去50年的历史
《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纪念《历史研究》出版50周年特刊);
《新华文摘》,2004年8期;
《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发表《对中国近50年历史的一些看法》一文,回应此文;
本文将转载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7.历史创造者问题探讨
文史哲1988 1人民日报摘要1988 2月22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26日摘要1988;
解放军报汇总(1988 3月18);
《文汇报》摘要(1988 3月6日);
2月1988+01《文摘》摘要;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
《历史》1988 3转载;
李殊的回应文章发表在《文史哲》第3期1988;
本文收录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李殊著)一书中。
本文收录在《回望世纪》(张岱年主编《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一书中。
8.“对阶级观点的再认识”
历史理论,2号,1988。
《文摘》摘要1998年8月3日;
中国历史研究动态汇总(1988 10):
中国历史年鉴概要1989:
新华文摘1988 10转载为重要文章;
《历史》1988 8转载;
《历史理论》第四期(1988)刊登了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
东岳论坛1990 1发表学者孟的回应文章;
《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是“65438年至0988年历史领域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9.经验追求与解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历史。
文史哲6号1997;
新华文摘1998第三期转载为重要文章。
10.整合两种学术谱系的历史学家。
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专刊第2期,1998。
11.“从强调方法到历史理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学的变化之一”
文史哲(1991年,3期);
历史转载于1991第9期。
12.“历史研究的实际用途在于寻求真理”
文史哲1993 6;
历史转载于1994第三期。
13.关于建立“历史社会学”的初步设想
文史哲1995 3期;
新华文摘,1995,9期。
14.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基本走向:答嘉宾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主潮的提问。
文史哲6号1996。
15.简伯赞,有德有识之辈。
文史哲1997 1。
16.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文史哲6号1986。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17.历史和科学
文学、历史和哲学,2000年3期;
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0年第9期。
18.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与李殊
《文史哲》2002年第2期。
19.探寻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访谈录)
文史哲2001第3期。
20.“人文前沿,特约评论员语”
文学、历史和哲学,2004年4期。
21.人文前沿,特约评论员语言
文学、历史和哲学,2004年6期。
22.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弱点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新华文摘,21,2004,作为重要文章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转载。
23.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再审视(笔谈)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新华文摘转载于2004年第21期。
24.“积累造成的中国古代史”——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命题
历史月刊,2003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
本文收录于《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散文集》。
25.历史科学的基本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近代史研究1993 1。
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历史学家中的历史主义”
历史理论,2号,1987。
历史信息汇总(1,l988):
历史转载于1987第5期。
27.“历史,危机在哪里”
历史理论,1988,3期。
28.“从强调一般到关注特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学的变化之一”
历史理论研究,第4期,1992;
历史转载于1993第二期。
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口‘掘井’”
历史理论研究,第2期,1993。
30.值得提倡的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
历史理论研究1998 3期
本文收录于《新史学评论》1999。
本文主要评价在《1997——1999历史回顾》(历史月刊2001第2期)。
31.“内向化: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历史必然选择”
历史理论研究,第2期,1994
32.从追求实用到追求真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学的走向之一。
历史月报1999 1。
33.历史学家的思想解放应该向纵深发展(合作)
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中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
34.新时期十年来史学思想的演变
(香港)法眼1989 3。
35.50年代初的传统学者。
阅读1995第5期。
张中行的《流影》一书充分肯定了本文的学术价值;
本文收录在《中国现代学术文化论文集》一书中。
这篇文章收录在《重读大师》中。
何兆武用阅读1995 10中的几段回忆回应了这篇文章。
36.好历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义
读书1998 12;
《华夏文摘》(全球第一中文计算机期刊)全文转载;
本文收录于《精神之光:一代人的精神史》一书。
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述评
山东大学学报1988第4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转载于1989第三期。
38.20世纪初中国历史知识的生长点。
山东大学学报1999 3。
历史转载于1999 11期。
39.征服和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东岳论坛1989 1;
2月25日《文摘》摘要1989;
历史转载于1990第三期。
40.偶然性、可能性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东岳论坛报1992第4期;
历史转载于1992+01期。
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
东岳论坛1995 1;
新华文摘(1995)出版五期;
历史转载于1995第三期。
42.中国历史反思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8 3。
43.对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思考。
山东社科1988 3;
光明日报8月报道1988。
44.《反封建文化背景下的胡适研究》
山东社科1989 1。
45.新十年的历史评价(合作)
山东社科1989 1;
历史转载于1989第三期。
46.毛泽东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9 3。
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1990 2。
48.政治与科学(合作)的历史编纂述评
山东社科1992 1;
历史转载于1992第三期。
49.新世纪的历史学:走学科整合之路。
山东社科1993 1。
50.论翦伯赞的历史社会作用理论。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1989第5期;
历史转载于1989 12期。
51.为创造历史而学习历史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1991 1。
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简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述评。
社科学报1990(共7期)。
53.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
山东大学学报1999 65438+10月6日。
54.从五四到抗日战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转变。
《齐鲁学刊》,2000年3期。
55.“伪问题”与“真学术”:关于中国社会形态讨论的几点思考?
《东岳论坛报》2000年第4期。
56.背景、政治与历史:对义和团运动50年的评价。
历史月报2006 54 38+0 3;
中国近代史,2001,第7期;
本文收录于《义和团研究百年》一书。
57.历史是如何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
我的人性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版;
《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争
文史知识,1,2002;
2002年6月3日《北京日报》理论版转载;
本文由《文慧阅读周刊》于2002年6月5日至10月25日推荐。
59.思想史上的1980年代:李殊新时期侧记。
学术界,1,2002。
60.近20年来中国大陆史学的几个主要趋势?
山东社会科学,1,2002。
61.20世纪唯物史观的学术历史意义(合作)
《东岳论坛报》2002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2年出版了8期。
62.华钢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A3版,2003年6月3日。
63.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东岳论坛报,1,2004;
2004年第二期转载了高校文科学报的学术文摘。
64.《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编者按
东岳论坛报,1,2004。
65.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历史:形成、同化和差异。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科技哲学》2004年再版了4期。
66.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11,2004。
67.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读魏礼贤《中国思维与中国经济心理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本文收录于《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魏礼贤》一书。
魏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克劳斯·哈尔舍主编)收录了这篇文章。
68.从排斥政治到包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
《历史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69.大学史与学术史的关系--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
70.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
光明日报2004年6月28日10版C1。
71,学术著作是活的历史
《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5438+10月9日《青年中国》专刊中国首届青年读书周。
72.特约评论员《语言文史哲》2005年第4期。
73.从“史学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陈启能等主编的《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了这篇文章。
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业战争史研究述评,《历史月刊》2005年第7期。
75.特约评论员《语言文学历史哲学》2006年第2期
76.从“战士”到“学者”——老历史学家赵丽生先生访谈录,《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历史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78、《选择更具学术风格的论文注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7年。
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中国书评》2007年第5期。
80.唯物史观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1,2007。
81,治学之术与学问,《文史知识》2007年第6期
82.《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学是如何叙事的——关于学术史写作客观性的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3.新史学与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兴衰,《历史月刊》2008年第6期。
84.开展当代史研究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85.80年代是如何“重建”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86.《中国史学六十年的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11+0+11版。
88.华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建构者,《文史哲》第5期,2011。
89.揭秘《红楼梦》大批判的由来——两个“小人物”给《文艺报》写信是否存在?》,中国读书报,第5版,2011年9月。
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结合——山东大学60年代文科辉煌的起源山东大学报1100周年特刊2011 10。
91.《尚书研究:从顾颉刚到刘七一》,《文汇报》第7版,2011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