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先锋报纸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来源:中国知网作者:沈万荣时间:2008-03-12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公德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问题,大学毕业生必将成为引领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先锋。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原因,特别是大学生公德的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公德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普及;大学生;公共美德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2-6908(2008)0110169-02。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的升学率很低,进入大学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基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律性,通过逐步的培养,他们有很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需求远大于供给,只有少数单位能够分配到少量的大学生。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影响不大,甚至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同化。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1]。2006年,全国大学平均毛入学率超过21%,部分发达地区高考升学率超过60%。学生的素质已经不像以前的精英教育阶段了。同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漠,连基本的法律法规都不遵守。而且大学毕业生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也在快速增长。他们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引领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先行者。

一、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社会道德现状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2]。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节,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无视集体利益,盲目追求极端个人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信誉;不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乱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不考虑他人,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都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稳定人们的生活,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二)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们不懂得适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竞争、利益和机遇,不懂得市场经济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此外,外国资产阶级不良思想的传入,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造成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社会道德的滑坡。其具体表现为唯利是图、欺骗、损人利己。这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弱化,信用危机,其后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外经贸产生了很大影响。

2.近年来,不道德思想在中国有流行趋势,集中表现为不道德主义。它在思想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和颓废,以自我为中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在行为上主张自由放任,以虚无主义的方式对待社会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它在社会上的表现就是无视他人利益,不讲社会公德。由于不道德主义的蔓延,人们行为的不道德性加剧,对当代中国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法制不完善与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没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所以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控制机制,人们的法律道德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权代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大大削弱了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间接造成了不道德思想而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正是因为法制和社会的不完善。

4.德育方法不对,力度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仍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单位定期组织政治学习。每个单位至少有一个人负责管理其成员的思想状况。但事实证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方法上的错误和力度不够。方法错误主要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着眼于理想和未来,而很少提及实践和当下,忽视了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人在接受教育时,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产生了无所谓的思想。如果力度不够,现在的道德教育涉及面太广,内容比较空洞,而且往往是实践性的,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 * *更谈不上深刻的反思,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5.舆论引导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被很多人误解为“一切都是为了钱”。这一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出现了“笑贫不笑娼”等不良社会风气。各种评价指标,各种媒体,都没有起到宣扬正气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注重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合理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共道德意识的行为中,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3,4]: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礼貌,在大学校园里,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不文明的现象。男女生无视他人,在公共场合做出有害的事情;有的人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不拘小节;学生吸烟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老师和领导到了宿舍就不理他们,我行我素,不尊重别人,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和道德修养。这些不文明行为虽然只是部分人所为,但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性,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有些人虽然公共道德意识很强,但很少付诸实践,缺乏自律和团队意识。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认为自己超出了一般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自我意识偏高。现实中很难理性地把握自己,却把自己置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由于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部分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社会存在双重标准。很多大学生倾向于把更多功利的天平指向自己,用现实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用理想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很多大学生对公德的认知和评价可能是正确的,但在行为习惯上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自相矛盾。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德育。在过去,他们被认为是错误的,如说谎,懒惰,傲慢,粗俗的行为,考试作弊,破坏公共财产等。,在很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康,出现了严于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有的家庭,父母长辈过分溺爱子女或晚辈,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疏忽,有的甚至出现“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核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让他们一意孤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

(三)学校德育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学生从小就没有受到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不明白“做人”的基本原则。由于忽视基本的公共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既无立足点,也无可操作性。可见,高校德育应着眼于文明修养和合格公民的培养,这也是大学生基础德育的一堂补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道德。这说明公共道德的维护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般来说,只有大家都相信别人在提供这样的服务,才会提供服务。如果失去了这种信心,社会的道德标准就会立刻失去支撑。可见,这种公共服务也包含着很大的心理暗示,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很大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改进社会公德教育方法。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德育的任务简单地概括为:说教,即向人灌输思想和规范,忽视对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培养,甚至有否定和抹杀人的人格的倾向,特别是在社会道德教育过程中,简单说教、硬注入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以下教育方法:一是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要有耐心,避免强制命令,让学生产生心理嗡鸣。二是行为训练法。只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才能体现思想道德。为了将道德规范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动机,受教育者应该通过实践获得积极的经验[5,6]。同时,我们应该教学生努力工作。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在监督环境下,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不难。难的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坚持伦理道德,不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当然,良好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一次锻炼就能达到的,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

(2)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应该是所有素质的基础,对人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树立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本专业领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形成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气度。人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知书达理,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相对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基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有丰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了解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多读书,心胸就会开阔,道德情感可能会相对提高。因此,学校除了严抓教学工作,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工作中。此外,还应增设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对社会道德有直接影响的人文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品位。

(3)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中,教师是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公德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都是教师改变的。没有老师的作用,再好的教育理念和计划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在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高素质教师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素质不高的教师的教育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公德教育的根本保证。就高校现状而言,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由德育教师实施,尤其是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有些辅导员喜欢用行政权力来要求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事实表明,社会公德教育最有效的影响不在于行政权力,而在于教师的气质、学识、涵养等非权力因素。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有见识,有说服力,有良好的涵养,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这样学生才会和你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直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比教学能力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人格锤炼,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4)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政府和高校应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给予正确引导。在评价成功人士和大学生时,不要以金钱论英雄,要改变一切关于金钱的错误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端正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