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节的民俗有哪些?
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沙先民培育了早、中、晚稻、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多种水稻品种。据1949统计,仅浏阳县就有149个水稻品种栽培。在长沙,高安地里种的是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的是红薯、玉米、豆类、水稻。在低岸下湿田种植晚熟品种,如东埝、重阳等。早稻多在清明节前后种植。所谓“桐叶马蹄铁大,育苗不成问题。”谷中种泥,田里一般拴假人,或挂假鹞,防鼠防鸟。第一次拔苗,需要点蜡烛,响系统,拍,叫开秧场的门。插秧,俗称种田种庄稼,有的恭喜你“种稻树”。种粮食时,专家们常常“劈开书页”(翻开书页)——在田的另一边插一根杆子,先在田里种几根树桩,对准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种,种一排四根树桩,从左到右,称为“顺手种粮”。到了彼岸,秧苗呈一条直线,就像一本书的一页,美不胜收,故名裂页。第二个人从右边把页面种上,这叫“切页”,以此类推。如果前者被后者超越,那就叫“合鸭”、“钻袋”。半路拐个弯,会被人笑“过洞庭湖”。为了抓住季节,亲戚朋友都来帮忙,称为“报工”种粮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竞技活动,专家德高望重,因此被称为种粮大师。收割早稻时,要称肉称酒,热情款待。所谓“种稻人扮演饭客”。但是早餐不要吃肉,以防镰刀伤手。晒粮要用竹子做晒苇,或者用薄薄的牛粪糊晒田,使其平整无泥沙。粮食晒干后用风车吹,没有“扬场”。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粱、谷子、亚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等作物历史悠久。豆类作物常种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米豆、泥豆、峨眉豆、水煮豆等。其中大豆分为五月黄、六月黄、七月黄、八月黄。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豉的上等原料。红薯和烟草是明代传入的,但发展迅速,种植广泛,所以被称为“一季红薯,半年粮食”。
干秋节
传说在古代(神农取粮种神话的另一个传说),苗族始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到东方取粮种,教苗族人种植,使人能吃到粮食。因此,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和吉首市矮寨的苗族人,每年立秋前都会庆祝秋节,叫神农派来的一男一女去取谷种秋公秋婆,以纪念神农的恩情。因为在农历立秋到来之前,稻田和旱地作物正在成熟,由于神农的保护,丰收已成定局。于是,作为动员大会,四面八方的苗族人纷纷前往秋集会,举行二重唱、鼓舞、荡秋千等娱乐活动,纪念神农祖师和丘公丘婆。后来,秋祭中插入了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祈求神农五谷丰登、歌颂自由恋爱意义的群众娱乐节日。近年来,参加花垣县麻栗场秋祭的人数多达七八万人。可见苗族人崇拜神农氏取五谷种子。华山上的苗族节是中国苗族的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县,这几天都要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踩华山活动。这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老少,穿着金银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苇,耍把戏,斗牛,摔跤,打画眉,爬花杆。
捶背节
流行于富宁县部分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期间,年轻的男女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开始打背时,男人们蜂拥而出,冲向他们选择的女孩,一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则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着挣扎。等你挣脱了,抓住那个年轻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会场,男人追着女人,跳来跳去。玩累了,男女双方找个地方打本地电话(就是两根中间有一根长线的竹筒,竹筒里各能听到说话唱歌的声音),互相倾吐甜言蜜语,结成伴侣。恋爱后,告诉父母你会在黄道吉日结婚。
芳香跳跃节
苗族人不仅在秋收前祭拜神农,秋收后也举行祭拜神农的节日。苗人谷叫条乡。香舞节通常在秋季后的农历十月举行。湖南有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多个县市盛行舞香节。每当节日来临,都由苗族祭司主持。一般节日持续一天一夜。除了祭祀五谷神和神农,还有香舞。当地苗族人称之为“杜熊”,“杜”苗的意思是起伏和“熊”。在这一天,苗族牧师将为年轻人举办苗族舞蹈,以祭祀五谷神和神农。十月秋收前后,有专门祭拜神农的节日和舞蹈,这是其他民族没有的。
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比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称“踏花山”),是苗族最繁华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表演踩鼓、舞狮、芦笙,十分热闹。此外,苗族还庆祝春节和汉族的其他节日。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赠送画有鸳鸯的糯米糕作为纪念品。举行婚礼时,新娘和新郎会举杯祝酒,主持婚礼的人还会邀请新娘和新郎吃画有龙凤和玩偶的糯米糕。
浏阳三朝的送数字习俗
浏阳北乡三代就有送数字的习俗。街坊亲友会在红纸上用大楷体写下男婴的姓名、学校和名字,并附上“龚伟某某夫妇与文郎知青幸福”或“龚伟某某老板与孙文知青幸福”之类的祝贺语,在鞭炮声中贴在大殿主梁两端的墙上。由于房子、人等等条件的不同,有的人同时发几个号。清朝以前,女婴是不给名字的。民国以后也有女婴的数字,但只给一个名字,一般是“闺房”。
还有满月酒、百日酒、一年酒。长沙县有鲤鱼亲吻婴儿喂汤的习俗,称为“开荤”,或意为“鲤鱼跃龙门”。亲戚朋友去吃饭,送金银手镯、项圈、“长寿锁”等物。一岁时,有的把文具、针线、口红、字画放在盘子里,让婴儿抓来抓去,以测试他们的兴趣,称为“抓周”。以后每次过生日都叫“长尾”,父母总想去偷鸡蛋。俗话说“成年人过生日吃一顿饭,过生日吃一个鸡蛋”。10岁,20岁等。被称为“总学生”和“全学生”。亲戚朋友多送些布匹鞋袜作为礼物,父母一般会请几桌。生日通常被称为零散生日。除了姨妈姨夫,月经的来访,邻里妇女要尽早送鸡蛋、面条等问候,主人要等“干茶”,所以也叫“茶”。古语有云,44岁寿,80岁寿,60岁寿。可见古人称长寿的最小年龄是60岁。将来会有50岁的人。长沙人说“男的全是女的”,就是男的是虚岁,女的是实岁。60岁被认为是重开花,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宫、寿星坡。有的摆了生日桌,陈寿桃,点了蜡烛,有的亲朋好友送来了生日牌和屏风。寿星坐在寿台上,听命于儿孙。这个时候鞭炮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设宴时,你应该吃长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所以长沙人叫生日米粉。有的人50岁前过生日,但有一句话叫“男不做三,女不做四”,就是男到29岁不过生日,女到40岁不过生日。有些人过生日会出去避客,这叫逃避生活。有些人遵循“母亲在大厅,但她不庆祝她的生日”的古训。就算她六七十岁了,只要高唐活着,她也不过生日。她的生日被视为母亲难熬的日子,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分娩和养育她的恩情。
草地标记
土家族苗寨有以草作纪念的习俗。草标是用几片草做成的,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贸易活动中。在旱地播种或在稻田插秧后,它们会被标上“你”的形状,以祝愿丰收和爱护庄稼。除草的时候会绑在锄头上,放鸭子的时候会绑在树上,扛柴火的时候会绑在篮子里给主人看。卖牛的时候把稻草标签绑在喇叭上,卖猪的时候绑在猪笼上,表示这头牛和这头猪是待售的。草书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青年男女相恋,在交友网站上组成一个圆形的草签,以示重逢和求爱。如果女方同意,在吸管标签上系一根丝线,如果不同意,系两个单独的吸管标签,表示不再交往。如果草签是草黄色的草,表示秋后相会。几根草绑在一起表示开会,草的数量表示几天后开会。哭嫁
清朝康熙13年,清廷实行改地方官为地方官的制度。地方官员不再由土司王任命或世袭,而是由封建朝廷派出。从此,中原文化进入湘西,湘西千年习俗开始受到冲击。开放、自由、坦诚、率真,唱朋友、唱爱情的自由恋爱模式开始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和“门当户对”所取代,男女一生的婚姻和幸福都取决于父母和媒人的话。有些女人结婚前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同时,通过哭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邻居的关心,描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用哭声回答,鼓励妇女尊重父母,爱护弟妹,与邻居和睦相处,常回家看看。哭嫁的高潮是诅咒媒人,把媒人骂到牙齿。媒人从不生气。因为媒人从经验中知道女人新婚之夜认识媒人的价值。土家族人常以未婚女子的哭嫁水平来衡量其智力。
驱逐僵尸
驱赶僵尸:全世界只有湘西有这个民俗。在香港的电视台看鬼片,在内地录像厅看鬼片,都能看到驱赶丧尸的恐怖场景。在古代,湘西人在外地做官、经商、求学、闯荡江湖。他们死后,拒绝火化。他们的亲友雇佣湘西巫师给死者穿黑色衣服,黑色裤子,黑色袜子,黑色鞋子,黑色帽子。他们喃喃自语,祈求上帝让僵硬的尸体站起来,走回家乡。驱赶丧尸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晚上,人少的地方,白天不能有太多的阳;第二,丧尸肯定不止三只,太少抓不到。至于僵尸为什么会走路,这是一个至今无人能解的谜。
吊脚楼篮子
吊脚楼苗家民居,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姓氏的人聚居在一村一村,以姓氏为村名,如李家湾、向家坡等。住宅由三部分组成:主屋、偏屋和木结构建筑。主宅一般建六扇五室,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七柱十一棋”的大屋,十扇九室。对于居住在山区的人来说,朝南的纯木结构住宅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由四根柱子支撑,横梁相互交叉。上面的木板是悬空阁楼,建筑周围三面都有悬空走廊,走廊边有木栏杆。在木栅栏上雕刻“回”、“Xi”、“雅”等吉祥图案。绒毛可用于查看和晾晒衣物。阁楼屋顶采用瓷砖作为太极图形,四角上翘,精致典雅。屋顶和屋檐都是砂浆铺的,嵌玻璃,刷漆。
武陵源周围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搬运不便。当地的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常把竹片编成长长的圆柱形筐,作为生产生活的承重工具。根据用途的不同,篮子的规格和制造也不同。大的,粗糙耐用用于生产,小的精致用于生活。柴筐用粗竹条编织而成,形状较大,四周是竹片。洗衣篮是精挑细选的,用竹子和水精心编织,有大有小;嫁妆篮形似洗衣篮,但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篮口以斑竹、青竹镶边,以示阴阳交合,中部以红漆绘之,以示庆贺。丝绸细腻,花纹独特,图案巧妙,显示出新娘的别出心裁。孩子的背是椅子式的筐,筐架是竹子做的,布当背带。
赶上新年
关于“赶年”的由来,有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在明朝,朝廷派士兵到沿海地区抗击日本。春节前夕,提前过春节,过完团拜会,战士们就准备出门了。有人说,客家王出兵攻打土家,年关将至,土家人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客籍士兵留在村子里过春节时,当地国王命令士兵在他们啼叫时把他们杀死,他们大获全胜。新年不能因为鸡立功了就杀鸡。财产被拿走,没有食物。春节过后,他们上山打野猪。有人说,贫穷的土家族负债累累,年底富人会来讨债,所以会提前过年,上山躲债。这些说法与古代战争和土家族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土家族一般比汉族早一两天过春节,有的早六七天,称为“赶上过年”。“赶上过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族而异。以酉阳县为例;彭姓在老寨乡,腊月过了“赶上年”;彭姓在后溪乡,腊月过了“赶上过年”;大祥、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赶过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科大、沙滩乡李姓在过年的时候,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止点油灯,只能点蜡烛,通宵不灭。当一些彭姓已经在“赶过年”的时候,男人早上还要做饭。饭做好了,祭祖了,就叫妇孺起床。晚饭后,全家人出去玩。土家族一般都是一锅煮。晚饭后,他们切肉,加调料,一层又一层的肉、萝卜等。,一锅煮。“年夜饭”做好了,就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点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先人功德,祈求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