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金刚不变形》教材教学经验纸。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精神对话。”那么真正的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的初始阅读体验,教师借助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实现学生生活体验、阅读能力与文本解读的真正对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坚持按照老师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教学的课堂是专制的、僵化的,一味用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的课堂是邋遢的、没有主心骨的。只有珍惜学生对文本的初始阅读体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出发,才能找到撬开文本阅读的支点,实现课堂教学的简单化,从而实现课堂的灵动化和高效化。
第一,基于初读体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尊重学生的第一次阅读体验,是对学生认知、情感、阅读最初状态的最好反映。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和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教得更简洁,满足学生的需要。换句话说,把“把知识带给学生”改成“把学生带给知识”是时髦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了解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初读体验,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从学生的初读经验出发,调动和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碰撞,产生疑惑、“迷茫”和* * *声并对其提出质疑,可以实现已有经验在新知识中的觉醒、* *声和重构。正如王荣生教授所强调的,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要让学生互相分享经验。在相互探讨交流、相互修正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经验。
以毕淑敏的小说鉴赏课《金刚不变形》为例。当笔者让孩子们分享第一次读书的经历时,有的说很感动,有的说有这样的妈妈真好,有的说妈妈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好...其中一个同学说她看了这篇文章心理纠结!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弦。“有趣,中肯,精彩……”心中升起一连串的喜悦。于是他把喜悦埋在心里,表现出极其感兴趣的语气,问为什么。她说:孩子爱妈妈,给妈妈买羊毛,却毫无准备的吸引妈妈打,心理很纠结;那个孩子也很纠结。她显然想买变形金刚,但是告诉她妈妈她不想买...她的初读经历基本指向两个阅读层面:一是读人物内心的矛盾;其次,她对文中“儿子”的困惑感到不解,就像儿子不明白自己爱母亲却吸引她打他一样,所以她不明白,此时此刻,母亲也要打这么懂事孝顺的孩子。这两点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第一关的提问,将为学生深入欣赏小说文本语言和人物奠定基础。引导第二层次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文的主题。虽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但作者似乎看到了理性的光芒。
看着其他同学若有所思的样子,作者放弃了原本的教学预设步骤,将“纠结”抛向他们:“刚才你们感受到一个同学的纠结了吗?你还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写了‘纠结’?短暂的沉默后,学生们又加上了“妈妈纠结买还是不买”、“儿子纠结付还是不付”、“妈妈纠结打还是不打”、“妈妈纠结说还是不说”...
这样,学生通过初次阅读体验的交流和碰撞,丰富理解,逐步提高认知,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初步感知。就教师而言,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实现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关怀,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学生的实际阅读出发,找准切入点
如果说学生的初读经验和其他课堂生成是一节课的“肉”,那么教师巧妙选择切入点设计教学制高点,就成了立课的“骨”。有了课堂上的“骨”,就可以“化零为整”,化为有机,使课堂教学思路“立”起来,避免肢解作品、“零碎”上课的弊端。俗话说“言而有信,举一反三”。因此,在学生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个体验者,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基于他们的初步感知设计主要问题,借助这个分支,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同时充分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相互碰撞,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
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并不是一味地考虑初读体验,而是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选择或整合的主要问题要紧扣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文本的整体阅读教学;它受制于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从文本内容、语言、手法、主题等方面突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内容。这样才能理清教学思路,逐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三、吃透课文,解决课堂上的“纠结”点
作者正是通过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找到“纠结”的支点来撬动课堂的鲜活,并通过“纠结”的支点促进学生进一步的阅读体验,并根据学生的思路依次引出三个问题:一、作者围绕“纠结”描写了哪些情节;二是作者如何详细描述这些“纠葛”。请选出你最喜欢的片段来阅读、品味、谈论。第三,通过“纠结”作者写的东西,触动了你思维的哪些方面。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老师的指导,顺利地解决了梳理小说的思路、分析小说的形象、分析语言和探索小说主题的问题。所以作者深情地总结:虽然社会有些不如意,与父母的保护反差很大,但我们还是要秉持善良和宽容。虽然成长的改变会伴随着痛苦,但在美好的背景下成长,你会感受到阳光的触摸。一节课下来,“关注‘纠结’,理解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成了笔者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主基调是学生定的,课堂的主人也是学生。学生们阅读他人的成长和他们父母的世界。
一个有活力的好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主导的。如果只遵循自己的预设,忽视学生的初读体验,那么课文教学的出发点就会变得盲目,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如果不能把握住学生智慧的闪光,一场无法满足、默认生成的精彩课堂教学,就会被自己埋没。
如果教师善于从学生最初的阅读和他们的阅读体验出发,围绕主要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当好加热器,让他们暖起来、动起来,尽可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思考,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教得轻松,学生就会学得快乐。当然,老师上课的轻松,要建立在备课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只有准备充分,准备彻底,准备充分,才能更好的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状态。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非预设方面,但总的方向应该是努力扩大预设的领域。”[1]
总之,基于学生的初读经验,找到撬开课堂的最佳支点,做到举重若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简单中达到高效率。
参考资料: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Xi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义——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