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哲学比较3000字作文

世界哲学包括三个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每一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殊的概念和范畴,有自己特殊的问题,有自己特殊的见解。研究比较哲学是有意义的。我对印度哲学没有研究,只能说一些中西比较的问题。中国也有很多不同意见的派别,比如儒释道墨家。后来,理学被分成了许多学派。他们都是不同的,情况很复杂。西方哲学尤其如此。古希腊有很多流派,但是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更多了。所以,关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很难一概而论。我今天说的中西哲学比较,主要是中国大部分思想家的思想和西方大部分思想家的思想的比较,有很多例外。中国哲学也有很多特殊的思想家,西方哲学也有很多特殊的思想家,这些复杂的情况我们都要注意。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的哲学表现出一种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表现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差异很大。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分析,西方的分析思维更为流行和占主导地位。从古希腊到近代,特别是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分析方法非常流行。恩格斯也说过,古希腊有很多辩证法,古希腊很多哲学家都是辩证法。在现代,恩格斯使用了一个术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说,16世纪以后,西方出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不被重视。他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个名字是黑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神圣家族》中也有提到,那是另外一层意思。后来恩格斯采纳黑格尔的“用毛”说,把英国培根、洛克之后的科学思维方法称为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现在这个词比较流行。然而,从古代到现代,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因素。可以说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而上的,是泛泛而谈。其实中国也有分析思维。在中国,有儒墨道。墨家更注重分析性思维,但墨家在汉代以后被切断了,分析性思维不是很厉害。中国辩证思维的起源比较早。老子说“道理是真的”(《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说一句话看似否定,实则深意。他谈到了“对道之运动的反对”(《老子》第四十章),老子特别强调了这种“反对”,在黑格尔的术语中叫做“否定性”。老子认为后来一切都被否定了。孔子讲过“两头敲”(论语。子涵)。如果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孔子的“两头敲”,也是辩证思维的体现。从老子到孔子,中国很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特别是宋代的张载,后来明清的王夫之。在西方,也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维。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辩证法的开端。所以西方有人说赫拉克利特是西方的老子,也有人说老子是过去中国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代表,但中国和西方的辩证思维存在着差异和区别。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大师,但他们说的是不同的。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更注重对立统一,特别是统一与和谐,认为和谐与对立的统一最重要。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斗争,而老子特别强调和谐。这说明中西方都有辩证思维,只是侧重点不同,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两年前,一位美国哲学教授Bahm来到北京。他专门研究比较哲学,写了一本叫《比较哲学》的书。他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很感兴趣,对西方哲学研究较多。他说,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思维方式非常不同。他画了三幅画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西方思维方式:A非A非A,A非A非A,肯定和否定分析清楚,所以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在印度,说A是不对的,说非A也是不对的,A被否定,非A被否定。你说这个东西是这个不对,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不对,你根本不能说,这是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这个太极图显示的是阴阳相生,反之则相生相灭。巴姆认为中国的思想很深刻。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钦佩中国?quot阴阳鱼”。我想说说阴阳鱼太极图的历史。以前很多人认为阴阳鱼太极图起源于唐代。现在经过考证,确认阴阳鱼太极图只出现在南宋后期。宋代有一位名叫周敦颐的哲学家绘制了《阿泰志》。他的太极图是一个大圈。当时,周敦颐还没有阴阳鱼形式的阿泰志图。《阴阳鱼形太极图》是周敦颐之后、南宋末年绘制的。现在阴阳鱼太极图非常有名。他表达了中国的辩证思维:两端相辅相成,反之,相得益彰,相消。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是有一定水平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关于辩证思维和对立统一的深刻思想,值得研究。西方所谓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分析性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6世纪培根和洛克开始,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起来,靠的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分析思维,通过分析和实验,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继承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优秀传统,同时学习西方的分析思维。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有两面性。一方面讲辩证法,同时又注重分析。我觉得分析思维也很重要。过去中国的儒道思想不重视分析性思维,这是一个缺点。列宁有一篇文章《谈辩证法的要素》,其中一条就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列宁强调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强调分析和综合的结合。这是辩证法的一个要素。

二、中西本体论的异同

所谓本体,英文就是Ontology。有人翻译成本体论,有人翻译成玄学,有人翻译成本体论,但与西方本体论有很大不同。

西方的本体论流派很多,各家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和现象是两个方面,本体是现象的本体,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西方有两句话吗,特别是理想主义者?quot本体真实但不真实,现象现在也不真实。“也就是说,本体是真实的、真实的,但它不能显示自己;现象是显现出来的,但不是真实的,只是本体的表达。这一思想在西方新黑格尔主义中尤为突出。印度也强调这一观点。但这个观点遭到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西方哲学家的反对,他的名字叫怀特海。在他看来,近代以来,西方把现象和本体一分为二。他创造了“自然的分叉”这个术语,把整个自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是假的;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他认为这种划分是根本错误的。怀特海反对自然的二分法。他说我说的是这个自然,自然不应该一分为二。

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大哲学家都没有讲过本体与现象的对立。认为本体和现象是统一的,有区别,也有统一。中国哲学认为本体真实,现象真实,虚实不分。本体和现象在中国有什么区别?这是起源和起源的区别。一方面是基础,一方面是终点;这个已经有了,只是后来发生的,后来衍生的;缘起,源是缘起,流是后来产生的。中国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本体是根本的、真实的,现象虽然不是根本的,但也可以是真实的,这是中国本体的一个特点。

南宋初年,有个哲学家叫胡宏,他批判佛教说:“石的...一日之内,真幻与道异。”胡宏的话表明了中国哲学家的一种态度,即现象也是真实的。北宋哲学家程颐用两句话表达了体与用的关系:“体与用同源,微无缝隙。”(《易经》引论)形是根本,用是形的表现,第一源是两者统一,显的是表现,微的是里面深刻的内容。它们之间没有间隔,而是相互统一的。这句话说明本体和现象是不同的,但还是统一的。这是中国本体论的特点。

因为中国的哲学本体论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不同于印度和西方国家,不容易理解,但是它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深刻的思想。近代有一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他在哲学中强调了这一点?quot“体用一源”,他反对西方体用二分,认为是错误的。有些人不了解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所以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完全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西方模式上,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中国的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是体用分离,但中国的体用也是本体,所以不能说中国的哲学没有本体。中国的哲学不仅有它的特点,而且我认为它的特点是深刻的。

第三,中西哲学基本范畴的异同

西方哲学有许多基本概念和范畴,中国哲学也是如此。

在中国的哲学中,有很多根本性的概念和范畴,很难翻译成外文。在西方哲学中,很多概念和范畴也很难翻译成中文,各有特点,必须理解其真实含义。这对学习哲学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真正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范畴的真正含义,这是非常细致的,不容易做到的。

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太多了,很难翻译成外语。

首先是陶。老子提出了这个道:“道可为道,而为不凡”(《老子》第一章),认为这个道是“天生的”,是世界的本体。那么这个“道”怎么翻译呢?这个很难。现在西方人翻译老子的《道德经》,大多是音译“道”,也有人意译成“道”,但“道”很难表达“道”的很多意思。在西方哲学中,还有一个“逻各斯”的概念,类似于老子的道。一方面,逻各斯指的是世界的根本规律;老子的道也应该是“说的”,“道可以是道”,“道”应该是“说的”,西方的逻各斯也有说的意思。但是道有很多特性,仅仅翻译成logos是不够的。现在西方大部分人翻译?“道”.西方人对老子道德经的五千字很感兴趣。西方有100多种《道德经》的中译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的。

二是“气”。气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接近于西方所谓的物质和原子,气表示一种物质的存在。但是,中国的气和西方所谓的物质是不一样的。西方所谓的物质有一个特点,就是浩瀚,就是延伸,是一种占有空间的存在,中国的气也占有空间,这是一样的。但是,西方认为物质是惰性的,动者永远在动,静者永远静止。必须提升才能动。然而,中国的气是动态的。从先秦到宋明,气一直是动态的,动态的,而不是惰性的。当然是动态的,静态的,里面包含了移动性。这和西方所谓的物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科学,试图翻译气这个词。很多人把气翻译成“元气”,是因为气会动。事实上,中国的气和所谓的元气属于两个层次,有气的东西不一定有生命,所以把气翻译成元气也是不对的。最近有一种更恰当的翻译方法,把气翻译成“能量”,称为“能量”,但气不仅仅是“能量”。我认为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方的“大众”;同时包含“能”,是质和能的统一。中国的气的概念包括能量和质量,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西方物质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可穿透。这个物质不可能进入物质,除非被破坏。中国的气不同于西方的物质。它是可及的。你可以进入气而不破坏它原来的实体。所以气这个概念还是一个很奇妙的概念。

第三是“神”。中国的哲学也是很难理解的吗?quot上帝”。中国哲学中所谓的神,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神和神;第二层含义是指人的精神功能和思维功能;第三层意思是指微妙的变化。所谓“阴阳之不测,谓之神”(《易传》第五章。凝聚力上传),而且阴阳互动很奇妙,也叫神。如果你碰到神的一个词,你就认为它在说神,认为它是有神论,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很多哲学家都在说上帝,但她不是在说上帝。他说的是“阴阳之事,谓之神”。这个概念也很难翻译成英语。

第四是“诚意”。这是一个更深刻的概念。“诚”即诚实正直,但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诚视为一个哲学范畴,是一以贯之的哲学基本概念。这种诚意我该怎么说?到了宋朝,朱老实的时候说了些什么?quot真无邪,谓之诚”(《四书注:中庸》)。如何说真实无辜?一方面是真实真实的;另一方面是无辜的,即没有偶然性,是必然的。所以这个真诚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二是必然性和规律性。黑格尔有句名言,“合理的都是实用的,实用的都是合理的”。中国的“诚”字,结合了现实与理性。(《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t961年6月版,第11页。)这种所谓的真诚,含义深刻,不易理解。

研究中国哲学,要深刻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不能流于表面。

西方哲学中也有很多概念很难翻译成中文,最显著的是?quot被“.了”“存在”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这一类怎么翻译?这是很有问题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好的翻译方法。以前都是翻译成“是”或者“是”。有人认为这个翻译不符合其原意,也有人翻译为“存在”。英文单词“being”是由“to be”改过来的。它从动词变成了动名词,意思是“存在”和“被”。以前很多人把它翻译成“存在”。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章讲的是“存在”,一般译为“存在”或“存在”。有人认为把“是”翻译成古希腊的“是”或“存在”是不恰当的,认为应该翻译成“是”。但在汉语中,“是”这个词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翻译成“是”就很难理解。现在一般翻译为“存在”或“被”。有人建议翻译成“是”,但是这个“是”很别扭,不像中文。这说明西方有一个根本范畴,很难翻译成中文。关于英文“to be”这个词,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使用“yes”这个词。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中国古代有一个“是”字,《论语》中的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天,当孔子坐在车里的时候,他遇到两个隐士在问路。隐士说:“谁是父亲?“为谁”这个词是现代词“是”。鲁兹回答说:“为”,就是,隐士说:“是鲁吗?“是鲁的吗?可见“是”字在中国古代是存在的。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是”字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呢?quot“是”字作为连词,用它来翻译“是”是不妥当的。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在这里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直译的话,按照原文应该翻译成“我思故我在”,很难理解。以上说明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存在”,很难翻译成中文。学习西方哲学一定要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对比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汉语中两个名词有时会有区别,但西方没有区别。比如中国的“兄弟”,哥和弟是两个字。在西方,“兄弟”就是一个“兄弟”字,不区分兄弟与兄弟。中国的“心”字在西方是用两个名词来表达的:一个是“心”,思考的心,一个是“念”。quot心”,即心,所以西方人用“心”来把“心”和“心”分开。中国用了“心”字,心也用了,思考器官也用了,比较模糊。西方所谓的“有”,是把“有”和“有”结合在一起,意思也是模糊的。

还有一个和哲学关系不大的名词“国家”。中国哲学中的“国”字是西方割裂出来的这样一个字: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国家”,一个是“民族”。“国家”是国家机关,“国家”是国家领土,“民族”是民族。西方的国家领土和国家机器是两个名词,中国是个名词,也有歧义。中国的哲学有时候是用一个名词来表达的,而西方的哲学是分成几个不同的名词,这说明分析思维是比较清晰的。

第四,天人关系和主客体关系

现在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怎么说?你也讲主客体关系吗?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在中国古代的词义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原来,田是头顶上的天空。后来,天有时是上帝的意思,是最高的上帝,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这类哲学家称之为统治之日,因为它是万物的主宰。一些哲学家承认占主导地位的天堂,并否认它,他的思想采取一种模糊的形式,并在那里摇摆不定。有时认为天是“最高原则”,正如孟子所说,天是指最高原则。战国以来就有思想家说天代表整个自然,荀子等人说天谈自然,自然?quot所谓“天人合一”中的“天指自然”,用的是“天”的第三层含义。

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说“天人合一”的命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到了汉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他说“天人合一是——”(《春秋故事·考名》)天人合一。但董仲舒的天有两层意思:一是上帝;另一个是上面的天空。他认为上帝就是他头顶的天空,他头顶的天空就是上帝。他还认为上帝和他头上的天与人相似,“天人相象”(《春秋故事·人的副天》)。他提出一个说法叫“人的副天”,里面有很多天数,人体也显示出很多位数,相互一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天每年有十二个月,人体有十二块大骨头,与天相合。这种想法完全是牵强附会,肤浅的。

宋代张载也讲过“天人合一”,他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四个字。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主要是针对佛教的。他说佛教否认天的客观性,否认自然的客观实在,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说,自然也是客观现实的,天人也是客观现实的,两者融为一体,称为“天人合一”。张载用八个字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干坤父母,人和物”(郑梦甘说)。干坤为天地,天地为人间万物之母,人间万物由天地所生。他还说我爸妈只是个比喻。人民是我的同胞,一切都是我的伙伴和朋友。现在“人和事”这两个词很流行,是从张载开始的。总之,张载认为人生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和植物与我同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照顾它们。这就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含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人讲天人之分,不赞成天人合一。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荀子,他说知道天人之分的人是最高的人;一个是刘禹锡,他说“天人相胜”(《天论》),即天人合一,天的特性超过人,人的特性超过人,称为“天人相胜”。天空有什么特点?是万物生长的能力,万物都是弱小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就不一样了。当道德法则确立后,光有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贡献才能得到赞扬和尊重。所以在中国的哲学中,有人讲天人合一,有人讲天人相分。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包含着关爱自然、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这些年来,很多西方思想家也在强调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类似于中国哲学中所谓的“天人合一”。

西方传统思想强调战胜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工具。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从培根到19、20世纪,西方用科学技术战胜了自然,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破坏了自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也讲过这个问题,西方在很多问题上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恩格斯特别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

中国古代也讲过主客关系。中国古代没有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术语,但有类似的术语。中国古代就讨论过“己”与“物”的关系。“自我”就是自身,即主体,“物”就是外在的东西,即客体。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主客体关系是不正确的。《中庸》说,既要成就自己,也要成就事物,既要完成自己,也要帮助外物达到完成的境界;同时也讲“内外结合”,里面是主题,外面是对象。

然而,主客体关系在西方仍然是突出的。我认为天人关系和主客体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这几年很多人都在强调主观性,但是对象也要注意。只谈主体不谈客体,也是片面的、错误的。列宁的《辩证法原理》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既强调主观,又强调客观,两者都很重要。

动词 (verb的缩写)中西人生理想的异同

中西方的人生哲学有什么不同?中国更注重人际关系,西方更注重个人和自由,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

中国哲学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每一桩婚姻都有一个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少有序,朋友信得过。中国的哲学家,尤其是儒家,强调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伦之中,都应该遵守人伦原则。人伦的内容比较复杂,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夫妻、父子也是不平等的关系。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缺陷,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不平等的人伦关系应该打破,在五四运动中批判旧道德,反对旧传统。quot三项基本原则”五四运动起了进步的作用。

西方强调个人自由,哲学上讲原子论,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互不依赖。每个人都像原子一样相互依存。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中国虽然讲人伦,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讲人格尊严,这是儒家和道家的一个特点。在君臣关系中,我不是绝对服从你的。如果你采纳我的意见,对我表现出尊重的态度,那么我可以为你服务,帮助你。如果你不尊重我,我就辞职走人。孔子有两句话:“三军可夺帅位,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涵》)。所以儒家一方面强调臣民要为君主服务,另一方面也强调臣民有人格尊严,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孟子明确表示,生命很重要,但是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比生命更珍贵的人格尊严。所以儒家有个传统,就是“士可杀不可辱。”道家强调这一点,强调个人自由。孟子提出,每个人都有他的内在价值,这是永远不能剥夺的。内在价值的内容是道德意识。可以说,中国古代有“自然价值论”,但缺乏自然人权的观念。中国的自然价值是道德的,而西方的自然人权是法律的。

最后,谈谈中国哲学的未来。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前,许多西方哲学家也很欣赏和赞美中国的哲学。中国现在真的应该向西方学习。中国革命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大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方法的问题很重要。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又要吸收西方的分析方法。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总之,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