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充分理解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越普通人的无尽苦难。说明音乐具有影响人、塑造人、拯救人的功能。人们在做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负担,发出“杭哟!哎!”声音,尤其是在集体劳动中,更有用的是把节奏和重点与歌唱的节奏统一起来。劳动歌曲就是这样产生的。再比如持续时间长的重复性工作。为了避免单调和精神疲劳,人们自然会发出各种歌曲来调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虽然节奏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随着歌唱的调整,人会感到放松,减少孤独感和厌倦感。
当我们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边跳舞边唱歌跳舞。当我们非常沮丧的时候,突然一首优美的旋律飘到了我们的耳边。烦恼和不快立即消失了,无影无踪。
当男女想要表达爱意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歌唱。比如中国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爱”的第一乐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长笛在柔和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优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的旋律。展现了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美景。这是一个爱情的题材,唯美动人,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单纯的爱情,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间真挚的对答,描写了草桥结拜的场景。之后乐队和小提琴相得益彰,让爱情主题更加温馨愉悦。这是一首热情、真挚、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爱的歌。
当一个人的亲人和朋友相距遥远时,出于对团聚的真诚向往和期待,把感情寄寓到歌曲中,这是大多数抒情歌曲的起源。如中国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的《驼铃》,生动地描写了送战友上路的压抑、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同时表达了战友们“夜半寒,一路走好”的深情和革命情谊。
在人们的集体生活中,经常会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集体演习等等。这时,大家唱起了节奏明快、音色浑厚的歌曲,气势磅礴,送上了情怀。这就是军歌、进行曲、队列曲的由来。
为了调节精神,人们在吃饭、喝茶、休息时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精神焕发,增加愉快的心情。这也是古代的盛宴和今天的酒吧、酒吧、咖啡吧的原因之一。甚至在失去亲人、挚友或心爱之物的情况下,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也会情不自禁地哭泣、歌唱,这就是挽歌、丧歌、冠歌、挽歌的由来。
人们在讲述陈的故事或生动的情节时,往往以唱、述、述的方式来表现,这就是长篇叙事曲和曲艺音乐的起源。
当人们的感情无法用歌唱来表达时,就借用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和演奏技法,超越人声的限制,运用独奏、合奏、协奏曲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产生的原因。以上事例说明,生活需要音乐来陪伴,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也是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不仅能娱乐人,还能通过音乐和声音的信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人类越是进化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精致性和多样性就越明显,而且大部分音乐都超越了民族和种族的界限,以人类特有的情感语言特征相互交流,尤其是器乐。因为“喜、怒、哀、乐、忧、思、苦”的情感属性,所有的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要看具体作品。即使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音调不同,但情感和气质属性还是一样的。
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来看,音乐对人的智力发展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音乐锻炼人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和四肢的快速协调和反应,增强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技能迁移和类比的作用下,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促进作用。对于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智作用,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获得。因为听音乐的时候,大脑不会一片空白,会有各种多变的活动图像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有时候,有了音乐,人会有家的感觉,有了音乐的声音,心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种艺术的情感语言是如此的微妙,不能单靠文字和语言来描述。它可以在一点点头条的启发下,做出丰富的生活联想,顺着头条的启发,有了更扩大延伸的重构想象因子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到多点,从一条线到多条线的想象,也是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多通道思维、立体思维和审美思维的交汇点。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听一首歌、十首歌、上百首歌,人的想象力加强,思维模式活跃,思维反应灵敏。这样,不就让人变聪明了吗?正如当代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大多是音乐爱好者或音乐家。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下,他们的科学和学术成果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比如天王星的发现者是美国的威廉·赫歇尔,他经常在巴黎圣母院举办音乐会;比如法国思想家卢梭也写了一部记谱法和一部音乐词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受音乐的启发。”更像爱因斯坦或者小提琴家,巴尔扎克和高尔基都是音乐爱好者。
从人的道德、意志、性格、情操来看,音乐也会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产生影响。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像中国古代的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在道德上的作用扩大到相当的地位,俗话说“乐者,中华之德也。”“听歌知政”,但听高尚的音乐真的会使人的品位高尚,听威严的声音也会使人意志坚强,意气风发。因为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低俗的音乐也会让人意志下降,品位低下,甚至会陷入幻想的魔法阵。
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音乐,以便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知识。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音乐,无论是在主题、创作方法、形式和体裁的丰富性和严谨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完美的位置。在技术理论的建构上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它应该被视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对此,绝不能小觑。比如歌曲《回到索伦托》、《魔鬼》、《鳟鱼》、《跳蚤歌》、《北国的春天》、《伏尔加船夫歌》;独奏合奏: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下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圆舞曲,尚邦的波兰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交响乐: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海顿的D大调第1008号。歌剧和午后戏剧:莫扎特的《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的《茶花》,比才的《卡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音乐篇章。激励了多少代人!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有相同的体验,那就是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这些优秀的作品被赋予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作品的原因。
但是,作为中国人,他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受和更广泛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耕耘,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所以我们国家必须在和平时期接触一些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开始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从小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这是特定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情感上,我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深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所以,听音乐的时候,中西方音乐都要听。我们既不能认为外国的东西是好的,也不能把所有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合中国人。崇洋媚外,民族主义是片面的。但是,更关注本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有道理的。
在中国古代人民的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一直大量存在。古时候叫“时尚小曲”或“时尚小诗”,今天叫“流行音乐”或“流行音乐”,比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下的母亲》、《奉献》、《五星红旗》、《雾中看花》等。世界现代音乐异彩纷呈,如理查德的现代钢琴曲,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斯皮尔斯等等。他们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家。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和消遣,对调节人的精神起着突出的作用。但它也有两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低俗的。缺乏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一时之间是很难分辨的,低俗音乐的制作者也借此牟取利益。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逐步达到。它的方法是要有说服力,要因势利导,要用健康的代替低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以美感、娱乐和愉悦。人们听音乐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
积极听歌,它会让你变得高贵典雅,让你的生活变得美好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