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纸
在李清照现存的40多首诗中,有许多自然意象,其中35首是写花的。频繁出现的花意象在她的诗歌意象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海棠、梅子、菊花、肉桂、荷花、银杏、车前草、丁香、梨等。,花的形象几乎出现在每一篇文章中。其中有十三梅、四荷花、三菊花、两桂花、两海棠花、两梨花,几乎都是人们意识中独具风韵、不媚俗的花。但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花并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了诗人深情、情景交融、与诗人心灵共鸣的“花”和“人性化”的自然物。这位喜爱伴花的女诗人,将自己杰出的人格精神和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际遇的复杂经历,融入到对这些花的描写中,使她成为花中独一无二的女诗人。从李清照对花意象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内心感受:早年,她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中年,表达离别之情;晚年,他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因其清心”。那么,李清照并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摘进她的词中,而是把最能与她自己的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花摘进她的笔下,其中一枝一景都在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浪漫”。这既是为了抒发情怀、书写抱负而做出的有意选择,也是人生阅历、个性追求、自然花落的无意结合。
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她对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在梅花盛开之前,她注意到“蒋梅的花断了,开得不均匀”(《萧中山》);梅开刚离开英国,她怜惜“晚风院早梅花”(《浣溪沙》)。而“昨夜风稀雨骤”(《如梦》)更是关心花的命运。任何情感的形成和表达都是诗人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映。所以“突风雨”后的“海棠花”不仅仅是引起作者惜春伤花情怀的外物。在这里,海棠花的生命体验与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种“酣睡不消残酒”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现状的反思,或者说是对未来命运的隐忧。这只是与海棠花在“风雨骤起”后“青、肥、红、瘦”的生命状态的交流。我怜惜花,自怜自艾,花的生命状态就成了人类命运状态的隐喻。
“情随物动,言表情”(《文心雕龙·寻物》)和“观四时叹,思万物”(《文赋》)是人之常情。情绪和语言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受其先天性别、性格和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李清照早年潇洒不羁。虽然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闺阁庭院里,但她却有着远大的理想,这从她早年的梦想中就可以看出来(时常想起西亭的夕阳)。婚后,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即使暂时与丈夫分居,也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离别词。李清照南渡后,迁居建康(南京)。此时,气质不凡的李清照对诗歌仍感兴趣,经常与丈夫外出踏青寻诗。宋代诗人周惠说:“我见易安人,说是赤诚在生之日,易安抵得上天天大雪,就是戴了帽子,满城寻诗。如果我得到一句话,我会请我的丈夫来讲和,我会在每一次艰难中真诚。”你看,她是“急于压倒眉毛。”明成之死对李清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大变化,其词风明显地由前期的绮丽妩媚转为悲凉悲凉。花的形象的情调也从前期的快乐变成了悲伤。比如她早年的海棠,经过风吹雨打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海棠开花后变成了“红雪”;或写她沉醉于“误入荷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水洗过的“平花曹婷”;或春深时“梨花难谢”,或冷天明月里“梨花浸”...花的意象都包含着诗人无尽的遐想和深邃的思想。把读者引入一个无限清新又极其干净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的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仅以菊花为例。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咏梅的诗。屈原吟咏菊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杰出。“袁明的本意是菊花,但他的本意不是菊花。就是装菊花缓解他的心情。”(《菊曲·玄寂》)李清照的性格和风格深受“屈屏与凌涛”的影响。在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上,他们在高洁品格上是一致的。屈子的《吃秋菊》,凌涛的《东篱下采菊》,易安的《琼姬》、《清芬纪昀》,多莉词中对白驹的欣赏,成为易安与屈、陶结合的交汇点。菊花在虞书词中常被称为“黄花”,常作为诗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出现。如《醉花吟》中,深秋长在东里旁的“黄花”,不过是女诗人与丈夫分离所带来的悲伤和秋日忧伤的载体。《多莉》中“秋日渐落,雪清玉薄”的白菊,秋后凋零散落,引出泪酒、范诗般的“送别之叹”,从而表达女诗人对丈夫在外“天台偶遇”的恐惧;而《声慢》里堆了一地的“黄花”,却成了女诗人伤感而孤独的话语。通过捕捉《虞书集》中各种花卉的象征意义,可以探寻李清照情感心态的演变轨迹。
作为东方雅士的李清照,因其与生俱来的秉性、过人的才华和抱负,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性柔弱顺从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情、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而且强烈而自觉地追求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超脱世俗,高贵自负,自恋。于是,那些魅力与气质压倒人群的花,在今生的酝酿中,显得格外诱人。
她特别崇拜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刘艳梅颊”(《蝶恋花》),“玉薄香,谭深雪三”(《任燕娇》)等意象所蕴含的诗意,能体会到“不知用了多少香,却见无限意在袋中”(《玉舍春》)。她笔下的“男人方婷”是一部表达事物和愿望的作品。写一句关于梅花的话,也是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字里行间写的是梅花的落寞环境、潇洒风韵、经历以及独孤傲世的精神。《词》第一部通过“隐”、“锁”、“闲”、“深幽”等词语,表达了在孤独中生活的体验。然而,一部《蒋梅》却在此时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将她的精神追求置于人生逆境之中。在接下来的影片中,“韵胜”二字表现出了梅云同样的境界和自己的人格精神。她的香虽逝,她的爱却永存,以至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在重要的地方,而在于“一夜明月光,却依然浪漫”,这是历来倒霉而志存高远的诗人、作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鉴赏更是不同凡响:“昏黄淡淡黄体软,情远只香。”为什么要浅蓝深红?是一等花。“这里的桂花‘昏黄淡黄’,‘远离爱情’,却有一种奇异的‘香’留在人间,所以‘花中之首’。这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和人格美的推崇。她视桂花为“第一流的花”,自然把人的内在美和人格美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是“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息的爱情生活,十分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找到的生活伴侣是一个志趣相投的优秀单身汉。他们的爱情生活既幸福又充实,可谓一对。她“优美的文字和端庄的产品”赢得了丈夫的喜爱和尊重,他们志同道合。明成:“每次遇到苏黄的诗,虽然数字半简,我还是会记录下来。”清晰的照片“诗情画意似夜鹊,绕三圈不安。”无论是踏雪寻诗,还是射茶,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好姻缘对于清照和明成来说如鱼得水,无疑是他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就的强大动力。所以李清照早期词中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她爱上菊花,用菊花的形象象征纯洁的爱情和高尚的人格,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吟》就有一句话:
雾霭弥漫云浓,日子在愁苦中度过,卡普尔在香炉的鸟中。节亦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
东篱饮酒至黄昏后,淡淡的黄菊香溢满双袖。别说清秋不是人,西风卷旗珠帘,帘中人比那黄菊还瘦。
这是李清照写丈夫赵明诚重阳节远行的诗。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远游”。闺房寂寞,九岁生日时,“佳节倍思亲”,于是写下此词,送给赵明诚。
第一部以“雾”和“浓云”为开头,勾勒出阴沉的天气,烘托出女诗人的郁闷心情和忧郁。“永远的一天”:即漫长的一天。“瑞脑”:是香料。“金兽”是指刻有兽形的青铜香炉。重阳节,女诗人因思念丈夫而度日如年。一个人在闺房里,看着香炉里燃烧的香慢慢化掉,而女诗人更多的是悲伤,像袅袅青烟像一缕青烟。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雾蒙蒙的环境来衬托她孤独无聊的心情。场景融合。《永远的烦恼》这句话发人深省,话多,愁久。第一句说的是外在,第二句说的是内在,衬托出女性诗人的内外忧虑。物质状态和人情,两相映衬,让悲伤越来越“剪不断,理还乱”。这两句话比文的“玉炉香,红蜡泪,遍画堂”更深刻凝练。今年重阳节,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只能增加女诗人的悲伤。深秋的夜晚,凉爽的秋天让人更加难以入眠。玉枕和纱厨以前和老公在一起,现在是一个人。触景生情,意味着相思之苦。“凉”字意为“秋凉”、“心凉”,意为女词人孤独凄凉。这两句话通过女诗人对“玉枕纱厨”和“初凉”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接下来的影片用重阳之夜饮酒赏菊的特写,更细致地表达了爱惜人的情怀。前两句说的是晚上在菊园赏菊饮酒的时候,满身都是菊花的香味。古代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或把头埋在山茱萸中:“若远知兄弟之高,满身插山茱萸,不及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等到山居假期,我在菊花时间再来。”(孟浩然)自陶渊明以来,重阳赏菊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件盛事。但李清照伤心过度,无心赏菊,更何况黄昏之后。黄昏是一天中最急着想人的时候。“东篱饮酒”是为了借酒消愁,但在感觉受到伤害的时候却难以自拔,反而勾起了更深刻的悲伤。这两句话充满了无限辛酸。“这种情况我也没办法消除”,所以想避开菊花,回到屋里。此时女诗人的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莫道不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说不担心离别。“帘卷西风”这句话妙不可言,倒装句的巧妙运用使其动态美感倍增。“人比黄花瘦”这句话是警句,是千古绝唱。“瘦”字是“字之眼”,是诗人感情和精神的聚集地。在这里,西风中枯槁柔弱的瘦菊与女诗人的瘦弱形象叠加在一起。比秦观的《人瘦有青杨》更好。
啪啪几句,生动刻画了女诗人失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少妇消瘦,花容憔悴,比帘外的细菊还要脆弱。菊花是高贵典雅的象征,用来形容人,优雅非凡。以酒赏菊,比喻陶渊明清高淡远的人格。菊花还有一种清丽清秀的魅力,作为一种模仿人瘦的对象,其人的风度更加生动可见。这是女诗人的原话,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上,特别深刻生动。
这个词写爱情不为人知,但用深沉含蓄的笔写出来,却是爱得越深。词的第一句点出了“忧”字,最后一句以“瘦”字结尾,与第一句的“忧”字相呼应。因离愁别伤,腰细带渐宽,“使人憔悴”之意在其中。
宋代有许多关于菊花的诗歌,如东坡和山谷诗歌中的菊花意象。这里只把萧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伤逝·聚散初》)和《满婷坊》(清水始秋)中的菊花意象与李清照的《醉花吟》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李词以其特有的柔美、柔美、轻盈赢得了更高的赞誉。
颜、秦、李都婉约,三首诗都是看菊惜人。他们以菊花为媒介引起悲伤,用菊花来表达内心的思念、忧虑和怨恨,身体的感受敏锐而深刻,菊花的意象也就成了诗人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诗中菊花的意象是不同的。颜诗中的菊花,表达了执着的痴情,意为“花落无事,颜归似曾相识”。秦词中的菊花,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奇思妙想”和悲凉。"去问篱笆旁的黄鞠,就知道该给谁开门了."可谓“泪问花,花无字。”晏、秦被称为“古代悲情人物”,是因为他们主要写的是男女互相思念的情色之情。其浅语味十足,其浅语好。“他们虽以写柔情著称,却不及女词人易安那种独特的深沉柔情。词贵而有女人味。易安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对花更是情有独钟,她的词更是芳香四溢。《醉花吟》中菊花的形象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引起人们忧虑的中介,也不再是痴心所产生的幻觉。经过李清照的仔细观察,菊花的意象变成了她意趣的反映。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是使人在异邦世界中找到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颜、秦等男性词人更为婉约、清淡、细腻,使她对丈夫的思念深深地潜入灵魂的最深处,从而达到忘我、同菊花的艺术境界,并由此产生一种比菊花还细的幻想遐想,以细而淡雅的黄花,寓意人已被相思之苦所消瘦,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夫妇的爱情。“人比黄花瘦”这句话可谓是女诗人的杰作。这种菊花的形象不仅象征着相思的深情,也象征着女诗人的高尚品格。全诗恬静优美,声声动情,真的是燕秦所不及的。难怪赵明诚收到李清照送他的“醉花吟”二字时,觉得惭愧,“风俗盛行”,于是谢尽宾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写了五十首诗,却没有一首比得上妻子的“不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求胜欲”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天真无邪和妻子欣赏的爱。没错,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来的文坛上,作为一段诗词佳话流传下来。过了南,用她“声慢”的话说:“黄花堆满地,憔悴残损,如今无人可摘。”这句话,显示出一种生命的疲惫感。在这里,女诗人又把她的形象移入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