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人物的学术观及其学术影响
首先是学术态度和学术意识。做一个学术的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勇气面对世界,树立跨学科意识,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与自己的学科对接,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为我所用。
二是学术视野。学术工作不应该有狭隘的文理界限,而应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如果以学科的名义屠杀人类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很容易形成门户之见和狭隘的专业主义,导致自我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对学术领域的启发式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蔡提出在打通文理的前提下,将文理融合,再将吸收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专业领域的精准精细耕作。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学科和专业的划分是为了让人类文明更加精致,但实际上却束缚了很多人的心智,造成了短视。真正的治学是用真诚去接近一个问题,而不是明确这个问题是否属于我的学科。如果是这样的思维路径,只会束缚我的手脚,寸步难行。
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原则。进入一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要摆脱研究的表层意识,积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核心,带着问题去研究,找到问题的本质,关注问题背后的宏观层面的本质。所有的研究都是问题研究。我们的问题研究、反思性研究、怀疑性研究,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始终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诚地思考,尽可能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所有的研究都坚持这样的思维过程,研究就会顺利进行。
四是“版本比较法”的学术方法。版本比较法是蔡根据多年学术研究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论,也是他独创的基本学术研究方法。所谓的学术成果,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的,版本比较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文本比较研究。在推动成果最终形成的过程中,每个版本的凝聚都有其差异。“版本比较法”要求对思路和框架的变化进行宏观总结,对递进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进行微观呈现,包括措辞和句子的变化,从而形成从原始版本到最终版本的完整修订链,同时在整个作品中拉出清晰的思维方案。这样的总结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全方位做学术工作的能力。
正是由于对学术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蔡将学术定位为“大学术”,将自己的学科领域设置在宏观的学科视野中,设置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产业腾飞的大背景中,强调学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时代性。他致力于文化产业、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等领域,从电视层面、新闻层面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层面进行学术研究。出版有《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电视文化战略》、《影视传播与流行文化》、《百年双城记——成渝城市文化与传媒》、《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体竞争论》、《版权兴市:探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之路》、《电视
2002年,蔡从“与西方人说话”转向“与西方人说话”,开创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建筑学派”。当然,这种“建设派”的基础仍然是批判,这种批判是基于对“批判派”的批判和超越,但并不局限于批判,其批判的目的是最终导致建设。“建构主义学派”坚持在批判的基础上探讨善意的、建设性的方法论,从而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术的真正深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思路的指导下,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学科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在传播学领域,蔡率先提出“区域传播”的学术命题,将区域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以特定传播领域的传播活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性研究和特殊性研究;在文化产业领域,蔡率先提出了建设“比较文化产业”的学术命题,并于2009年6月5日+2月推出了国内第一本《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一书,开始了对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的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详细比较了国际、区域、部门等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更多新的观点和思路。该书从原有的100对案例中,选取最生动、最典型、最具可比性的24对案例进行对比,其中不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案例,如《墙内花,墙外香——中美“花木兰”文化资源开发比较》《理念相近,结局不同——成都、深圳世界主题公园成败比较》《中华始祖龙》《无锡灵山大佛》比较》等。,让人直面问题,在争议中深思。此外,还发起了“文化产业特区”、“文化迁都”、“动网文化产业”、“中国-南亚-东盟文化贸易体系”等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2008年,他敏锐地察觉到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提出了“以一切变化为机遇”的观点,发表了近30篇关于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广电产业、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论文,得到了文化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充分肯定。随后,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应邀向文化部提交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向中宣部提交了《积极主动,化危为机,推进“现代文明强国”建设——文化领域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措施的初步建议》研究报告,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初步建议,以及提供给光明日报的调查报告《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6月65438+10月65438整版)最终,在全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2009年下半年,蔡牵头开展了《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发表了《关于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思考》、《关于全国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的初步思考》等多篇文章,并向中宣部提交了《站在时代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有必要出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衔接,以巩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政策效果,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同时,在此过程中,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中宣部提交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等相关研究报告。光明日报再次刊发蔡的相关文章《文化产业:破冰扬帆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