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对外传播饮食文化。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张骞等人在中国不仅从西域引进了葫芦、核桃、香菜、胡麻、胡萝卜、石榴等产品,还从中国中原地区向西域引进了桃、李、杏、梨、姜、茶等产品和饮食文化。今天,在前西域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来自中原的木筷子。中国传统的烧烤技术之一,铁板一块,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后形成了当地人们喜欢吃的烤肉串。
比中国西北丝绸之路更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起于西南重镇成都,经中国云南,至中南半岛的缅甸、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国汉代也起到了向外界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遣富博将军马援南下到达交趾(今越南)。当时,大批汉朝官兵在娇娇等地建城居住,并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饮食习俗带到了娇娇等地。所以越南和东南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大概是从秦朝开始的。据《汉书》等记载,秦时“燕、齐、赵敏避难朝鲜数万人。”这么多中国居民来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在汉朝,魏满,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曾经是朝鲜的国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用筷子吃饭,朝鲜使用的烹饪材料,朝鲜对食物的搭配,明显带有中国的特色。即使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僧人鉴真出使日本,带来了大量中国食品,如干煎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以及制作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小吃为水果,并加以复制。当时日本市场上能买到的唐果有20多种。
鉴真·杜东也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也是受了中国的影响。到了唐代,日本在华留学生几乎带回了中国全套的老年饮食习俗,比如元旦喝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有曲水宴,五月初五喝菖蒲酒,九月初九喝菊花酒。其中,端午粽子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做了一些改进,展出了几个品种,如道西粽子、易粽子、葛粽子、阿萨希娜粽子等。到了唐代,日本人还从中国引进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酱的制作方法。
中国菜对日本菜影响很大。17世纪中叶,中国清代高僧黄伯宗将素菜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为“一般茶菜”。后来,一种中国民间素食传到了日本,叫做“卓府菜”。卓府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影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芝麻豆腐”和“松茸汤”,至今仍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单上。
酱油、醋、豆豉、红曲和豆腐、酸汤圆、梅子干、清酒等。日本人经常用来调味的调料都来自中国。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把豆瓣酱叫做汤酱,蚕豆叫,辣椒叫,萝卜叫汤东西,花生叫南靖豆,豆腐皮叫汤皮等等。为了纪念在中国传播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以传播者的名字来命名一些进口的中国食品。比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高僧泽安学习中国烹饪,用盐和米糠腌制萝卜,所以日本人称之为泽安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袁茵从中国引进了芸豆,日本人称之为袁茵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泰国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再加上与中国陆路交通便利,所以两国交流很多。泰国人从唐朝开始就和中国的汉族人有着频繁的接触。公元9 ~ 10世纪,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居民大量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定居泰国。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泰国人有很多米饭、挂面、豆豉、肉干、香肠、酸菜鱼和与中国大陆一起用餐的勺子。
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致实用的餐具,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同时,来自中国的移民也给泰国带来了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食品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影响很大,尤其是缅甸。14世纪初,元朝军队深入缅甸,在那里呆了20年。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生活在缅甸,这给当地人的饮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这些华商大多来自福建,缅甸语中很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名词都是用福建方言拼写的,比如筷子、豆腐、荔枝、炒刺柏?油条之类的。
离中国很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也深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菲律宾人从中国进口了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菠菜、芹菜、生菜、辣椒、花生、大豆、梨、柿子、橙子、石榴、桃子、香蕉、柠檬等。菲律宾人也喜欢吃中国的食物,如馄饨、米粉、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而他们的日常饮食离不开米粉、挂面等等。菲律宾人特别喜欢吃粽子。他们不仅在端午节吃粽子,而且在圣诞节也吃粽子。他们通常把粽子视为一种风味小吃。菲律宾粽子,根据中国的古代制度,形状很长,味道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国云南的稻作民族,马来人的一些饮食习俗与这些祖先关系密切。比如马来米从种植到收割,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仪式。马来西亚菜的烹饪方法类似于中国菜。中国豆腐,马来语称为“塔夫脱”,在当地很受欢迎。有些地方将豆腐的色、香、味融入当地传统的咖喱菜肴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历代来印尼的移民为当地人民提供了酿酒、制茶、制糖、榨油、水田养鱼等技术,并将中国的大豆、扁豆、绿豆、花生、豆腐、豆芽、酱油、粉条、米线、面条等传入印尼,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