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1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论文2。
现代金融理论忽视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偏差。行为金融学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金融学,从微观的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动机出发,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中的现象和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行为投资决策模型。行为金融理论家在对证券市场进行大量统计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及其深层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行为复杂多变的特点。基于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不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的特征。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1)前景理论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学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1999)。在此基础上,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和DHS模型;(2)统一的理论模型;(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们在心理学上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表现为在投资决策中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变化导致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在中国股市的6500万投资者中,有很大比例的失业人员。有理由相信,这些失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因为他们无事可做,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在股市赚钱,可见中国投资者过度自信的严重性。
2.锚定错误。人们在判断一件商品的价值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参考标准。同样,投资者也需要某些信息作为预测证券价格变化的依据。锚定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积极信息反应不足。中国投资者经常使用类似行业、部门、股本规模和经营业绩的股价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但是主播不能长期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主播会让投资人判断失误。
3.从众行为。股票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到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他的决策结果。中国股市投资基金的大量“跟风”、“跟庄”和投资组合,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元(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横截面的绝对离差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证明了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音交易。非理性投资者认为与价值无关的信息与价值有关,或者部分投资者人为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鉴别其真实性。这两种信息都被认为是噪声,相应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中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至少有300%可以归因于噪音交易。史东辉(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沪市应用广泛,当一个技术信号呈现“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会触发大量的交易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走势。
5.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首先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最近的利好消息没有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反应过度,导致股价超过其内在价值。中国王永红(2001)用DT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证实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或者盲目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考标准(犯锚定错误),对市场的新趋势和变化反应迟钝,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获利机会。中国股市存在的“围捕效应”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期持有锁定股票,过早卖出获利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投资者在盈利状态下厌恶风险,在亏损状态下厌恶风险。赵学军(2001)等人的结论是,与国外相比,中国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的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一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期有较好的涨幅,那么这只股票或股票组合在下一期仍会有较好的表现。通过对中国股市历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动量效应,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都存在动量效应。市场的动量效应在日内很明显,而一些典型的股票在日内、周内或月内都非常明显。
8.过度恐惧和政策依赖。在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的时候,投资者不计成本抛出大量股票,表现出满满的恐惧。当股市暴跌时,中国投资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依赖于政策。
9.后悔。后悔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避免错误决策的后悔和报损的尴尬,可能会避免卖出价格已经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法能够减少投资者的后悔,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它是优于其他决策方法的。因此,投资者存在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受欢迎或被大家追逐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在同一项投资上也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情绪反应或感受。
10.有钱心理和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频繁短线操作,目的是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被炒到100元以上,还有人敢追;公司亏了几个亿,还有人敢接手债务。ST现象是指被贴上特别处理标签的上市公司,在特别处理的消息公布后,股价不跌反涨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造假,还有人敢炒,这些都充分暴露了中国投资者真正的赌博本质。
11.上圆和圆跳效应(上圆和下圆效应)。在一个市场中,如果一些股票不涨(跌),那么它们就有补涨(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没跌的要补五个条件。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的个股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和新股效应。中国股市对小盘股和新股有着独特的感情,炒什么小新都成了中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小盘股和新股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大盘股和老股。然而,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的长期下跌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大量发行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和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现实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盈利目标。目前,美国证券市场上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实践行为金融理论,其中一些公司基于行为金融取得了25%的年复合收益率的良好投资业绩。通过考察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我们总结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通过买入过去业绩差的股票,卖出过去业绩好的股票进行套利的一种投资方式。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于关注上市公司的近期业绩,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的持续过度反应和对较差公司股价的过度低估,最终为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标准,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标准时,采取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来源于对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连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通常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将现金按照不同的价格分批投入股票,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分散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策略。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投资组合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股票,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这一比例。
5.小公司效应战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的收益率高于大盘股。Banz(1981)发现股票的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而减少。Siegl(1998)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的年回报率比大盘股高4.7%,小公司效应多集中在65438+10月。根据小公司效应采取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是非有效的(一般指semlstrong有效)。这意味着,在传统的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无法获得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说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7.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上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不可避免,从而产生“超调”或“超调”。投资者可以利用可预测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逆势策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股市素有“政策市”之称。纵观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总是在新闻中推出。不同的投资者对该政策有不同的反应。投资基金可以根据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进行主动波段操作。
8.买入并持有策略。投资股票的个人和机构应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帮助控制认知错误和心理障碍。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应该实施严格的交易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买入一只股票时,应详细记录原因,并制定一定的标准,以便于投资决策。长期的“买入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会超过换手率高的短线交易策略。
9.使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没有尽力实现财富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会在智力上出现系统性的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会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会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投资者尽力寻找因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以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的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在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与此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M&A的潜在目标。考虑到中国股市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可以纳入证券组合。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了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况。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目标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然后在股价正确定位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从公理出发,寻求基于公理的理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述,中国股市普遍存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从而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是,在应用这些投资策略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部分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某些证券,然后在大部分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投资的时候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同样的策略,会发生什么?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将被进一步发现,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主义。
2.不要简单模仿国外已有的行为投资策略。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产生于发达的金融市场。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历史短且不规则。中国金融市场和发达金融市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掌握行为金融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自己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化和投资者结构的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现象将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小公司效应的现象没有过去那么明显,庄股份的声势效应也因为监管的加强而明显减弱。我们预测,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改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的投资者需要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需要通过教育使其更加理性,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需要提高自己的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的,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的方式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的投资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各个层次的所有投资者参与到中国行为金融问题的讨论中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中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