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网络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产物,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上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网络道德是由人们对网络的意识和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和选择构成的价值体系,是用来正确处理和调整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以及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直接后果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的网络活动往往不受外界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瘾、沉迷聊天、痴迷网游、浏览黄色网站、玩黑客已经司空见惯。近年来,他们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无法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学术欺骗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在高校时有发生;社会不良现象和西方负面文化通过网络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影响。鉴于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解决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网络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教育学生。在充分发挥传统德育优势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把网络建设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高校应着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网站,在校园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BBS、聊天室、交互界面、在线点播直播等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网上正面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网络道德素养。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积极预防网络道德失范,有效避免学生孤僻、固执、不合群等网络心理障碍。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使他们充分树立网络道德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和责任观,明确网络只是自己掌握和使用的技术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控的工具,明确自己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网络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各种信息泛滥。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科学辨别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积极获取自己需要的正面信息,不传播、不制造有害信息,为建设绿色网格、文明网络做出贡献。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精神,增强他们的网络自控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的诱惑,主动肩负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道德环境。

在德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调节,塑造健全人格,正确处理网上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异常的发生;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性的应对方式,防止被网络犯罪侵害或自己走向犯罪;正确认识网络情感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处理网恋问题,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衡。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国家开设了“伦理与互联网”、“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等专业课。国内高校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开设类似课程供学生选择,将网络德育内容融入“两课”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让网络德育贯穿相关课程,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树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不断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的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等多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网络道德交流和讨论, 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 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和判断各种网络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要及时向大学生推荐好的网站,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用科学文明的信息感染学生,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提倡读书和上网相结合,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选择点击名师、精品课程,进行学术讨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引导、开导、解惑、释疑。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在校园网络中充分反映学校的宣传文化规划和活动部署,建立权威专业学术网站镜像,建立内涵深刻、形式丰富的专业学术主页,开发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的中文软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理论素养和文化品位。

3.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自控能力弱,自我表达欲望强,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同时,由于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大学生相应缺乏法律保护,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管理,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管理的意见》要求:“校园网BBS是校园网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应当严格执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要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传播有害信息、管理失控的要依法关闭。”此后,国内许多大学校园网BBS开始按照实名制注册运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各高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规范和管理校园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管理,落实实名注册制度;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社会纠纷的重点问题,要及时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相关技术,包括网络社交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信息发布等。通过与IP地址建立关联,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严控黑客等攻击行为,防止窃取信息现象;在信息发布和传播方面,通过加强内容审核或安装过滤软件来控制。要严密监控互联网接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和信息,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完善网络道德体系

网络伦理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基础。在构建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以虚实结合的原则为基础,以现实的社会道德为基础,采用遵循现有道德的一般原则、适合网络实践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引入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发扬现有道德的优点。除法律规定和一般道德规范外,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通过明确具体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制定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处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可将网络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与学分直接挂钩,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5.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我们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目前,公众的网络规范意识普遍缺乏,可以通过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网络伦理建设中,应将重要的、基本的网络伦理纳入法律和管理体系,并对那些严重违反网络伦理的行为和现象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面对我国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各种网络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网络游戏发展与管理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但总体来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仍难以全面约束诸多网络违法行为。因此,必须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完善网络伦理相关法律制度,尽快制定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的相应法律法规,防范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法行为。同时,加大打击和惩治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盗窃、煽动、传播色情、制造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