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哲学的3000字论文

教育哲学是一门与教育价值相关的学问,达到按价值设计美好教育生活的路径是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要义。下面是我推荐给你的一篇3000字的教育哲学论文。希望你喜欢!

关于教育哲学的3000字论文

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启示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教育哲学在研究基础和形式、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者构成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日益凸显,为多视角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和可能性。

关键词:美国;教育理念;多样化;启发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40-02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3-4289(2009)06-0013-0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哲学在研究基础和形式、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者构成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意味着美国教育哲学领域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趋势。因此,探讨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多元化特征,对于我们准确理解美国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教育哲学研究多元化特征的表现

(一)多元化研究的基础和形式

20世纪以来,美国教育哲学的研究仍然以西方哲学为主流甚至是唯一的研究框架,而且它涵盖了所有的教育学科。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黑人教育的哲学,?任(禅)?教育哲学等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数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环境教育哲学等新的研究基础和形式。

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教育哲学研究不仅研究公平、正义、权力、权威、道德和伦理等传统问题,还研究20世纪末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批判性思维、评价、教育市场化、教育政策制定等突出问题。此外,网络背景下的教育、网络空间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国家认同和国民教育等问题也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

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诠释学的新视角

教育哲学的研究除了继续使用系统和分析的方法外,还采用了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诠释学等新的视角。从女性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哲学,意味着改变传统的?男性认知?视角,想从哪里得到?性别敏感?用一种视角看待教育,摆脱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研究教育哲学,就是研究所谓的?现代主义?即解构普遍性、追求终极真理、强调理性、宣扬主流、压制边缘问题;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哲学,就是从生活世界的角度理解教育问题和生成教育意义,强调理解教育和人而不是把人当作?事情?为了分析。

各种各样的研究人员。

长期以来,美国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由哲学研究者和教育理论家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哲学成员的构成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人?、?不上课教?。许多教育从业者和非专业人士加入了教育哲学的研究,其中女性研究者的增加为教育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1]。

第二,美国教育哲学家对多元主义的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多样性

许多美国学者承认多元主义在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存在,但他们争论这是否可以被视为教育哲学研究的特征。对此,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教育哲学研究的碎片化。相反,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研究中存在一致性。比如高加文?尼曼认为,教育哲学虽然存在多元主义,但至少有两个一致性。首先是任何哲学探索者研究的一致性。第二是被称为教育哲学家的人不一定要做类似的研究,但至少是相似的?[2]。有学者认为,多元主义本身就是教育理念认同的标志。比如琳达?柊司宣称?个人认为,多样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恶棍。教育理念不需要一贯性。除了以关注教育为中心任务之外,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涅门和陶泽所说的* * *同一基础。而且Mens和Lald所追求的宽容理念也被重新定义了,因为多元就意味着没有主导的传统?包含?其他传统。?[3]1另外,有学者提出暂缓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比如斯科特。弗莱认为:在多样性问题上,从研究范式和视角来看,应该少一些外在的争论,多一些内在的和跨传统的见解,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方法的不同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如果方法的分类成为中心问题,就会损害我们手头的工作,不会使我们专心于手头的工作或取得更多的成就。我们不会对方法的问题视而不见,我也不这么认为。然而,我们首先应该学会如何更好地参与进来。?[4]

(二)教育哲学的多元化和学科边界

教育哲学的多元化带来了教育哲学学科边界的模糊,使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与其他研究领域重叠。曾几何时,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清晰的,教育哲学用哲学来捍卫自己的界限。然而,随着哲学本身边界的模糊,哲学所捍卫的教育哲学的边界也频频告急。如果很多学者不把他们按照职业划分为教育哲学家或教育社会学家,很难区分他们的著作是教育哲学著作还是社会科学著作,因为他们的方法和研究课题不属于传统的教育哲学领域。

多元化的视角动摇了教育哲学的根基,模糊了教育哲学的边界,进而给人一种教育哲学研究支离破碎的印象,带来一些焦虑。但同时也使教育哲学边缘的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我们重新审视已有的假设,为教育哲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如果教育哲学坚持一种模式而不是多元主义,就会走向死胡同。正如生物群的多样性有利于一切生物的生长一样,世界需要多样性,教育理念也需要多样性。?[3]2

第三,美国教育哲学研究多元化的启示

(一)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一直存在并日益突出。

事实上,多元化并不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一时特征,而是一直伴随着教育哲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时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也是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家采用唯心主义、实在论、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作为研究基础。但其研究内容体系基本相同,都是研究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课程。在分析时代,虽然以分析哲学作为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基础单一,但分析的概念是多样的,如教育、教学、知识、灌输等。

美国教育哲学家声称,教育哲学的多元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加突出,仅次于社会主义时代和分析时代。而且,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也是响应教育结构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特征而成长起来的。

的确,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多样性造成了教育哲学的认同危机。纵观教育哲学史,教育哲学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都面临着重新定义的任务。比如社会主义时代,教育哲学向纯哲学靠拢,从而使教育哲学从社会科学和公益中解放出来。在分析的时代,教育哲学只是从语言学上研究教育中的概念,而教育哲学家只是对教育的其他问题满怀信心的袖手旁观。那么,这一次,教育理念的边界划在哪里?好像是在教育研究的具体问题上。但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哲学只是研究这些教育问题的一个视角。这样,教育哲学仍然无法通过这一界限确立其独特的学科地位和研究风格。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呢?但问题是,哲学的概念本身也面临着挑战。哲学家公开宣布哲学死亡,就像尼采宣布上帝死亡一样严重和痛苦。那么,是否有一天,教育哲学家们会严肃而痛苦地宣布教育哲学的死亡?

(二)教育哲学研究的多样性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和可能性。

至于边界问题,教育哲学家们不再像麦克莱伦时代的人那样以画出边界为荣,而是去迎接边界。混乱?教育哲学允许教育哲学的混乱和模糊状态的存在。教育问题的各个领域都是公开的,教育研究没有圈地。所有的教育学科都可以研究某个问题,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固定主题、固定问题域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教育哲学研究的多元化特征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和可能性。克里夫。克莱夫·贝克说?我大胆预测,教育哲学的研究课题与课程论、教育心理学等有重叠:在很多方面,它们处理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些从属学科的区别不在于分工不同,而在于视角不同,关注中心不同。当关注的中心分开时,就会有很多重叠。?[5]哲学只是研究教育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凌驾于其他教育研究之上的学问。教育哲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互惠互利的关系。哲学是一种邀请,哲学以其自身的魅力邀请教育研究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是包容、理解、沟通的关系。

(三)对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启示

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多元化特征对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虽然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也应该建立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事实上,我国教育哲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单一造成了教育哲学研究的不足。我国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对教育哲学采用的一般研究方法缺乏具体研究;有些方法论思想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中国的教育哲学应该面对现实问题,研究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一种教育知识的研究,并没有真正指向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作者看来,理论问题不同于教育中的知识研究。教育中的知识学习不会。此外,这种研究将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展示知识,并产生任何新的东西。研究问题也来自哲学或教育知识。知识的封闭循环论证,只会产生少数正确但无用的规则和原理。理论问题可能来自于知识之辩,也可能来自于实践,理论问题会产生多样化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思想。

教育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领域,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同一个教育问题。所以,教育理念该不该?侧重教育知识?,但是应该吗?侧重教育实践还是教育生活?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点事。

参考资料:

[1]邵雁南。中美教育哲学研究者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9?13.

[2]阿尔文·内曼。引论:融贯、包容、预判:51岁教育哲学社会状态评述[C]//教育哲学社会。教育哲学1995。伊利诺伊州: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1996:1-3。

[3]琳达·斯通。后千年PES:2000年教育哲学导论[C]//教育哲学学会。教育哲学2000。伊利诺伊州: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01。

[4]斯科特·弗莱彻。引言[C]//教育哲学学会。教育哲学2002。伊利诺伊州: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03:1-2。

[5]克莱夫·贝克教育哲学与理论:导论[M]。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公司,1974:290-291。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3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