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话题的渠道来看,主要有哪些话题?
(1)话题类型:①民生类:物价动态、改革动态等。②事故灾害类型:各类安全事故等。③政府腐败的类型:涉及“官员”和“腐败”;④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⑤群体性事件类型: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集而临时形成的,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聚集而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事件;⑥主旋律类型:歌颂社会主义等题材;⑦生活和休闲的类型;(8)国际新闻类型;⑨文教类;⑩其他类型。
(2)相关帖子:特定话题带来的相关帖子数量。
(3)回复数量:①帖子的回复数量;②每个话题的回复总数。
(4)点击量:①帖子点击量;②每个话题的总点击量。
(5)内容来源:①作者原创内容;2原创内容转载自其他网友;③新闻、新闻评论等。转载自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
(6)内容语气:①积极;②阴性;③客观批评;④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2.话题的传播特征
(1)常规话题/非常规话题:常规话题往往是国家大事或重大突发事件;非常规话题是指由异常或不合理现象引发,网民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自主发布信息的话题。
(2)必选话题/非必选话题:必选话题是指受众可以直接体验的话题;非强制性话题是指受众不能直接体验,必须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的话题。
(3)意见领袖是否参与:用这个指标衡量话题的有效性。
(4)是否有传统媒体参与:用这个指标衡量话题的溢出效应。
(5)大众在话题和事件过程中的心理:①求知求真的心理;②宣泄和情绪表达心理;③从众心理;④寻求认同心理;⑤追求平等;6.孤独和无聊;⑦突出个体心理;8自我实现心理。
(6)题目中观点的类型:①统一性;②二元(或更多)对立。
第二,数据分析
由于“查看”和“回复”为固定距离变量,其余为固定类型变量,因此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验证其对总体的代表性。
(一)互联网话题转化为舆论话题需要意见领袖的参与。
意见领袖的参与不是网络舆论热点问题形成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舆论领袖可以通过不断补充和提供事件发展的最新信息,让网民保持关注,扩大话题的社会影响。此外,意见领袖还具有设置讨论框架、提供客观参考意见、在网络话题和舆论形成过程中促进网络舆论转移和转化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话题的影响力。
(二)能够满足某一群体大众心理的话题更容易转化为网络舆情问题。
勒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随着个体和(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理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需要相应的行为手段来释放紧张,进行心理补偿,网络舆论也是如此。很多情绪化的言论,都是网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感到紧张,引发心理紧张,释放紧张,进而产生心理平衡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许多心理失衡的网民认为,利用网络媒体在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释放他们的社会压力。王大明:论网络舆论的心理机制——基于场理论的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p. 11。心理相近的网民会逐渐形成群体,实现向群体心理的转化,形成网络舆论。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话题中最常见的网民心理是寻求认同,最少的是从众。这是因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孤立的恐惧,因此网络从众的动机也相应降低。
(3)非强制话题比强制话题更容易转化为网络舆情话题。
对于受众来说,那些可以直接体验而不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的强制性话题并没有那么有价值。虽然网民在讨论这些话题时有更大的发言和表达空间,但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公众更容易对那些无法直接体验、需要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的话题感兴趣,求知求真的心理更容易得到满足,议程设置的效果也更明显。比如学习中涉及的利比亚政局、温州金融风暴等,都是非必选题目。
(D)非常规话题比常规话题更容易转化为网络舆情问题。
首先,非常规话题很少,很突然。其次,非常规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容易导致其迅速演变为其他事件;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非常复杂。稀有性使得现有的应对策略不足以应对事件的发展,突发性使得相关部门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关联性使得事件的影响范围更广。这些属性使得非常规话题很容易形成一个系统,有一个复杂的发展链条,从而演变成一个热点的舆论事件。
(E)涉及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话题更有可能转化为舆论话题。
网络媒体是草根性的,仅仅依靠互联网本身的力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传统媒体的深入跟进和证实,网络舆论才会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网络议题的转化过程不仅受到舆论领袖的推动,也受到传统媒体报道的影响。传统媒体的跟进成为网络话题转化过程中的巨大助力,让讨论越走越深。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是话题的来源,两者不仅相辅相成,而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得事件的影响扩大,波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时,就会产生1+1 > 2的效果,造成不可忽视的舆论效应。
(6)观点类型相对单一的话题更容易上升为网络舆情问题。
“话题中的意见类型”这个变量与热点舆情事件是否形成这个变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能影响帖子的生存和话题的流向。统一意见类型的话题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很大很模糊的话题,很少有网友参与讨论;以及意见类型多样的话题,如“郭灿美美炫富,逼官员公开财产?”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引发广泛的讨论。虽然这一现象并不能证明“观点类型相对单一的话题更容易上升为网络舆论的话题”,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于国铭先生的另一个结论,即“观点分布多样化的话题,一般通过论证转变为统一的观点结构”。
(七)网络话题和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
通过网络话题表达的网络言论通常表现出分散、简单的特点,且大多存活时间较短,呈现出“先感后理”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大部分网络言论的“代表性”及其社会效果极其有限。然而,虽然进入理性分析层面的网络言论数量不多,却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可以从研究结论中总结出来:一是个人观点的发表和普通话题的出现。其次,是个人观点和讨论圈子的泛滥。讨论圈是指少则几个人,多则十几个人聚在一起互相交谈,达成初步协议的交流状态。刘建明、季中慧、王丽丽:《舆情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3页。在这个阶段,意见是不断补充、发展和深化的。第三,舆论领袖开始介入。最后,在传统媒体的参与下,话题已经成熟。问题的溢出效应和* * *振铃效应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舆论监督体系。
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突发事件等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形成有催化作用,但整个过程的完成仍然遵循上述四个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完成从话题到话题的转化。最终是否形成某种网络舆论,是判断转型是否完成的标准。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可以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的三大要素,即实时性:获取舆情越早,留给应对和处置的空间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性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就会后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易攻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忽略很多重要信息;准确性:在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把握问题核心,不被干扰所困,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