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司在钱,我想。
我的导师钱老师是南方人,有很浓的文人气质。
四十岁时,钱先生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是当时中文系最年轻、最有前途的学者。他看起来有些腼腆,讲课时南方口音很重。
我的一个学姐,经常偷偷模仿他古乐府里“山中拔草”的口音。
和钱先生熟悉之后,他曾经跟我说,我读诗你笑什么?
我关心其他一切,钱先生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嘲笑我不标准的普通话。
他当时看起来很严肃,但并没有生气的意思。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很和蔼可亲,在他门下学习会很开心。
我本科的时候就和钱老师很熟,有一个很优雅的“献礼”的故事。
钱老师开了一堂唐诗课,期末照常要求写论文,但钱老师说愿意写论文的,不愿意也一样考。
中文系第一个用创作代替论文完成学期论文的是钱先生。
我是个懒学生,思考七定律只有五十六个字,比写论文划算多了。所以我开始了我的诗人生涯。我在网络诗歌世界里游荡,一边偷师,一边练习,最后真的爱上了格律诗。
当我的作品得到网上诗友的肯定后,我鼓起勇气交了作业,拿到了全班最高分95分。
我当时在《登天》,有一次钱老师见到我,特意对我说,不要自满。后来你哥又交了一篇论文,我给了你98分,但是我给了你95分,不是因为你写的好,而是因为你刚学会,鼓励了你。
我知道那个哥哥是谁。他可以算是我们系著名的职业诗人,也是我们学校诗社的社长。我有点委屈。这么专业的人才能和他比吗?
钱老师说,为什么不呢?如果你以后想学诗歌,可以随时来找我。
所以,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已经成了钱老师的学生。当初我不是学的,是格律诗。
由于钱老师性格温和,同学们经常取笑他,说他穿的衣服太朴素了。我宿舍有个妹妹,家境殷实,衣着时尚。有一次她在国贸购物回来,大惊小怪地告诉我们,钱小姐提着的破包是在国贸某专卖看到的。小的2000多,大的4000!大家顿时张口结舌。
我趁机问了问钱先生。我听说你的包很贵。钱先生一脸茫然,说不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诗歌大会,有人送给他的。我坚持认为这是真的。他有点脸红,再也没有背过这个包。
从那以后,那个时尚妹子经常怪我话太多。钱老师好包,我都不敢背。
我一开始的专业是古典文学,钱先生的专业是古代文学。如果我想在硕士阶段正式成为他的学生,我必须放弃保送,参加竞争性考试。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那天。
上午的古代文学课,大家坐得整整齐齐,等着钱老师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的钱老师,不仅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头发凌乱,面容憔悴,仿佛刚刚生了一场大病。
然后他走上讲台,告诉我们他的导师陈老师已经去世了。
当时他说了很多话,乱七八糟的听不清楚。然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诗中的下一句是:“从这一刻起,门将成为永恒。”
然后他把粉笔扔了,转身告诉我们,他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哽咽了。
那是一种真实的、令人心痛的悲伤。是一种对教的感恩之情,是另一种丧亲之痛。
此时此刻,我从心底里佩服这位老师,暗暗发誓要做他的学生。我相信这个老师不是冰冷的实验室,不是简单的教室,而是一个可以帮助我,包容我,鼓励我的家庭。
这是传承古代文学的人应该具备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在异乡求学的我。
我很幸运在三十分之一的考试中成功了。我成了他的学生之一。
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给我的曾祖父上坟,和我的曾祖父一起过中秋和元旦。
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是兄弟姐妹。
我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住在远离父母的异乡,却看到大家温暖的亲情。
以钱先生为首,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诗人”,大家都在研究魏晋隋唐文学。于是我们聚在一起就忍不住附庸风雅,聊清远的目的,或者一起押韵。前面提到的那个哥哥及时把我发展成了诗社的主编,所以诗社的诗人经常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大家在饭桌上谈笑风生,说了很多俏皮话。我姐建议把聚会上的段子和趣闻编成一本书《世说新语》留作纪念,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可惜我是个懒人,推迟了新语的创作。
有一年中秋节,老师们在钱老师家聚会,大家先做押韵的诗,再连句。时间不早了,男朋友在楼下一家咖啡店等我到打烊。然后我发现咖啡店里有男生,他们什么也没做。一问,原来是我师妹的男朋友。于是几个人决定成立前门后援会,并以这家咖啡店为据点。
在我毕业的那年,钱老师因为学校安排去了日本一两年。我在学校读完博士的梦想突然没能实现。
《世说新语》也一直偷懒,没有整理出来,只是学生分散在四面八方。
诗社在我们手里没能发展起来,但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哭。
毕竟这是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人生能有几次?
感谢上帝,让我在全盛时期与世俗尘埃隔绝,短暂地享受了古诗词古酒的生活。
有人问我以后愿不愿意做职业作家,我说不愿意。
因为,我只有一个梦想。
在我纯真的岁月里,
我也会成为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述我的诗歌梦。
我也会尽力给我的学生留下一个脱离世俗,浪漫的梦。
永远感谢生活中的老师。
我爱你。
第二,还记得北大中文系的几位先生吗
文/陈恒书
钱习之
钱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主持人。
与老钱(钱理群)相比,“小钱”的名声大概没有那么大。两位钱先生的风格可以说是鲜明的对比。老钱奔放,小钱大概婉约。老钱是主席台上的侠客,小钱有名人的风范。难怪老钱学的是鲁迅和现代文学,自然有一点鲁迅的侠义精神。小钱的主要方向是古代,先秦两汉,魏晋,陶渊明。温柔自然是少不了的。我第一次听萧乾先生的讲座,是关于陶渊明的讲座。他称陶渊明为“人生的诗人”,极大地启发了我后来两篇论文的思路。
大二的时候,萧乾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与我们之前听过的文学史教学方法相反,他并没有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和线索,从“历史”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发展,而只是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然后拿起一本书的作品来一一讲述。和老钱一样,他也喜欢朗读,声音低沉,浙江口音很重,很有味道——很多古韵,尤其是入声字,只有江浙方言才能读出来。读一首,然后告诉大家,这首诗不错,但是在哪里,等等。和老公一起读书真的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千千先生非常重视阅读作品。不仅要读书,还要背诵,包括考试。有一次在BBS上看原帖,发现很多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后对小谦老师有很多抱怨,理由是考试题太难了。我一看,好像也没什么难的,就是填一些很常见的诗词的空格,但是很多人答不出来。可是钱老师教我们的时候还是不改旧的。他还告诉我们,好的作品要多读,最好能背下来,趁着记忆力还不错,抓紧时间。他还告诉我们,他在浙江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一个人20岁以前能背下来的东西,基本上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以后基本上很难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了。我掐算一下,只剩三个月了,很难过。余老师对真的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的确,多读、多记、多背,学习古代文学总是没有坏处的。张健老师后来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时候坚持要我们多背,说现在的教育叫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这是不对的。小时候要多“背”一些东西,考试的时候出了一整张背诵题。结果我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答案。这和萧乾先生的想法基本一致。
我记得那学期期末考试前,萧乾先生安排了一个问答环节。当时一屋子人,大概是为了设置一些问题。他们去了就问,老师,你这次考了什么?不考什么?彭尼先生咕哝了几句,他们不能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只是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只有我和佩妮先生在聊一些和考试无关的事情。钱先生突然问,某作家的作品集你都看了吗?我说我读过陶渊明的文集。潘尼先生又问,你读完了吗?我答应了。潘尼先生笑了,啪的一拍桌子说,好吧,肯定对你有帮助,虽然我这次考的是杜甫...当时我还没想通。回到宿舍,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好了,你,就把考题定在转角吧。我想过了。哦,好像是这样。结果期末真的考了一个和杜甫有关的大题。但是我回答的不好。那天浪费了Penny先生的夸奖,现在还觉得有点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