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博士论文。
看了作者的故事,心情复杂。我不仅觉得很励志,也很心疼,感同身受,也无比庆幸自己足够幸运。
面对家庭变故,亲人离去,巨大的经济压力,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作者终于坚持了下来。支撑他的是通过读书走出去的信念,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以后的生活不那么苦。
或许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每个穷孩子都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艰难经历。每一个故事都完全不同,却有一种* * *性——通过阅读突破阶级壁垒。正如程蒙在演讲《学习资料》中所说:“农民子女求学的历程大致是这样的:从乡村到乡镇中心小学,区县初中,再到市里的重点高中,最后到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就像一只风筝,一次次离开家,飞到更繁华的地方,又一次次回到线另一端的家,仿佛穿越了不同的社会世界。”
就像《你飞向你的山》中的塔拉,面对家庭暴力、思想禁锢、教育缺失和重蹈母亲命运的危险,她拼命挣扎。最后,她通过读书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用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和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世界,飞向自己热爱和归属的“山”,这就是她拼命读书的意义。这种意义也是我们的。
生活再苦,你都可以承受,但保留自尊是最后的固执。所以,作者在交不起学费、衣服破旧的时候会感到沮丧,这就是他努力学习的原因,因为在众人面前赢得荣誉的“虚荣心”是他继续努力的巨大动力,也是他重拾可怜自尊的唯一途径。
这种经历我特别熟悉。因为从小家里就不富裕,小时候别人都有漂亮的文具,而我没有,所以我努力学习,拿了全班第一名在大家面前骄傲。长大后别人有漂亮的衣服,而我没有,所以我努力减肥健身,通过自己由内而外的美好身材和气质来表达自己不服输。毕业后,别人可以通过家庭背景得到一份好工作,而我没有,所以我努力考研,通过充实的研究生生活讨厌枯燥的上班族。
我知道有时候这些别人看起来很努力,会让他们很累很辛苦。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在起点,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输了,所以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如影随形的。我们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总想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自己起点低,并不代表最后就能输。至少在尊严上,我们要自己争取,说明我们不屈不挠,可以很强大。
而这种想站着的尊严,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父亲拿着我的读研通知书说:“你考上研究生了,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收入。”。我理解这种尊严也和那些努力工作却希望比其他劳动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的家庭有关。
人情冷暖,生死分离。他早年就经历过;生活不易,又要他一个人承受,所以被迫自己早早品尝。虽然我们为他感到难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这一切之后,他已经足够坚强了。所以他会说,“未来注定要面对更复杂的情况,但因为这些小事,我有勇气和耐心去面对。”
当面对第一次考研失败的打击时,我的一位老师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都在让我们成长。”经历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即使没有人愿意去品尝那段苦涩的经历,我们在承载了那段路之后,也会更有信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而这段经历,最终也会成为我们迎接未来不确定性的盾牌和勋章。
正如那句鼓舞人心的话所说——你的苦难、失粮、责任、罪恶、痛苦,最后都会化为光,照亮你的路!
作者从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足以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这个世界并不友好。但他也已经感受到了被帮助的温暖,所以他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值得期待的,他也发出了“如果你能做点什么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这辈子就赚到了”的声音。"
我和作者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家里穷,我从小就知道钱有多重要。我亲眼见证了别人的父母和我的父母在做事时被区别对待的辛酸,没有钱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困苦,父亲被迫借钱时是多么的窘迫和不知所措。所以我感受到的世界不是温饱,我也没感受过温室是什么样子。
不过还好,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幸运。高中时,班主任组织全班捐款,大学时有爱心人士资助我上学,同学们在评选奖学金时尽可能多的投我一票,生活中被照顾的意外惊喜,让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所以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温暖,我会尽力去分享我觉得好的东西,因为我明白那种被人照顾和珍惜的感觉。所以我也想做点什么,让身边的世界更温暖。
就像“长大了会变好吗?”书中告诉我们:“慢慢来,不要着急,生活给了你一道难题,但总有一天会给你答案”。我始终相信,我们的起点不能决定终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大更好的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礼物。我始终相信,这个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是值得拥抱和期待的。
所以,博士最终承载了一切,未来可期。而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做什么,把一篇“博士论文”交给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