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龙灯的风格特征及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绣球龙灯的风格特征及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工作,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论文是对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性文章。你写论文的时候一点概念都没有?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及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的论文。欢迎分享。

摘要:

本文以河北"绣球龙灯"为研究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从龙灯舞蹈的舞蹈风格、运动套路和文化意蕴出发,结合当代舞蹈的创作精髓,对传统龙灯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创作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绣球龙灯;舞蹈造型;锻炼常规;当代舞蹈创作;

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荣官营村的绣球龙灯是中国传统“舞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其特点是龙身以绣球形状由十二节组成,与其他地区的舞龙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中国清远唯一的绣球龙灯。2009年6月,清远绣球龙灯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绣球龙灯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并以其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舞龙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绣球龙灯在祖国各地巡回演出,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型文化活动,并与全国各地的舞龙团体进行讨论,吸收不同种类艺术的精华,不断发展。

一、绣球龙灯的风格特征

绣球龙灯是以“龙”为主体的表演艺术。龙是中华民族古代崇拜的图腾神。传说龙在黑暗混沌球里跑了很多个世纪,才开天辟地,有了光明。虽然龙的形象不是真实的,但它的形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宋代画家董郁认为龙“角如鹿,头如牛,眼如虾,口如驴,腹如蛇,鳞如鱼,足如凤,髯如人,耳如象”。所以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首先体现在龙的结构造型上,其次体现在舞蹈过程中的动作路线上,以及舞蹈之下的内在寓意上。

绣球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般来说,两条不同颜色的龙围绕一颗彩珠表演,雄龙为红色,雌龙为绿色。后来为了迎合人们的喜好,母龙被改成了黄色。每条龙的龙身由11组成,加上龙尾***12,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如果是闰年,表演时加1龙身,加* * 13。龙身每一节代表一个节气,两条龙有24节,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此外,老将荣提到,龙的组成与“十二生肖”和“十二时辰”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绣球龙灯的主要练习套路是队形走位和摆字。容在《龙灯运动套路》中描述了队形的变化过程:常用的路线有“大滚龙、小滚龙、大风火轮、小风火轮”。其中,大滚龙和小滚龙,以及大风火轮和小风火轮,除了运动范围和场景大小之外,基本相同。

绣球龙灯的舞蹈路线根据古代神话传说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进而得到继承和发展。祖先舞龙是为了祈求龙能为人们消灾辟邪,消灾减福,带来五谷丰登,延年益寿。这一传统文化内核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

据记载,龙灯活动总是与神话传说密切相关。绣球龙灯每条龙有12个结,加上龙尾***14个结,一共28个结。传说龙可以确立天体的位置,管理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同时,龙控制着宇宙的28个分区,即28个夜晚捧着太阳,一个夜晚代表一天,每个夜晚由无数个星星组成。二十八宿聚集在四个方向,每边有七宿,又称七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周”,即木瑶、金瑶、土瑶、日瑶、月瑶、火瑶、水瑶。所以绣球龙灯的结构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代表了28颗恒星和宇宙发展的周期律。可见绣球龙灯并不是随意舞动,而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老记忆,发扬着淡淡的古风。

二、绣球龙灯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一)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借鉴。

新舞蹈的创作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从前人的肩膀上吸收,融入新的果实。绣球龙灯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背后是无数人的劳动和智慧。我们在创作新的舞蹈作品时,一定要从古老的记忆中攫取足够的养分。绣球龙灯的舞蹈造型多融合了武术、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具有刚劲有力、节奏清晰、气势澎湃的特点。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舞蹈动作的选择和提炼要兼顾绣球龙灯原有的舞蹈风格,并结合自身创作的舞蹈特点,有选择地进行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把握龙灯的代表性动作。

龙灯的舞蹈造型中,造型动作大多来自“持珠人”。所以“采珠人”的舞蹈动作需要特别注意,但这绝不是单纯依靠采珠人的舞蹈动作,而忽略了龙头、龙身、龙尾的动作。再者,在我们可以使用的动作中,持珠人的动作占据了大多数,基本上每个动作都有可以挖掘的元素,而持龙人和龙尾人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动作节奏和整体画面造型。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继承绣球龙灯的舞蹈风格。

从传承采珠人动作方面来说,采珠人的舞蹈动作多是为了吸引两条龙争夺手中的宝物,所以其动作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动作的形式和肌理倾向于拉班“力效应”中提到的“敲击”和“冲击”。编导在提炼和选择持珠人的动作时,要着重塑造人物的正面形象,也就是说持珠人的动作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不适合塑造一些压抑、色彩较重的舞蹈形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持珠人的动作永远无法塑造出沉重的形象,但相比较而言,持珠人的动作更为方便,更适合塑造更为活跃活泼的人物形象。

细化演员手持“龙”的动作的情况更加多样。在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中,持“龙”的演员对动作精细化的侧重是不同的。在群舞作品的创作中,演员创造的造型画面和动作路线是编导传承的主体。绣球龙灯表演中形成的路线,对丰富群舞的构图画面有重要作用。比如《龙马献图》,一个由四个不同方向的画面组成的舞蹈画面,就是一个很值得导演学习的舞蹈构图手法。对于单个演员的舞蹈动作来说,与《还珠格格》相比,就显得单调了。因此,在群舞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绣球龙灯舞蹈风格和动作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在“单、双、三”舞的创作中,演员执“龙”的动作很难被导演继承。主要原因是绣球龙灯本身就是道具突出的模拟舞蹈,缺少突出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展示自己手中的道具和所呈现的舞蹈画面。但绝不是说演员牵“龙”的动作就不能成为导演的素材。虽然“龙”持有者的大部分动作都是在控制道具,但是在操纵道具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导演们注意。比如在跳舞的过程中,演员依靠微小的手腕变化来改变龙身的轨迹,依靠步伐的变化来表现龙的“曲折”而不使整个团队过于突兀。这些微妙的地方值得导演们注意。这些细节如果在“单、双、三”舞蹈的创作中运用得当,也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传统舞蹈的创新与创造。

绣球龙灯作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龙灯的一些内容的意境与时代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绣球龙灯不仅仅是借鉴与继承的关系,还涉及到创新与创造的问题。无论是动作路线,还是舞蹈造型,甚至是文化内涵,都可以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又不失原有特色的舞蹈形式。对于龙灯运动路线的创新,首先要确立方向。就舞蹈创作而言,无论是题材、体裁、内容、形式,最终都是为舞蹈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在明确了舞蹈的主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改革,创造运动线的意义了。

随着现代主义大军的异军突起,全球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艺术创作的手法早已不同于某一传统的手法。在现代舞的创作中,编导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娱自乐,也可以像后现代主义者一样,将一些行为艺术的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更有甚者,他甚至创作了一些纯形式的无意义作品,对动作背后的意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声音:动作本身就有意义。不管这些内容有什么目的或者效果,我们都不能否认它们存在的价值,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因此,赋予绣球龙灯全新的运动路线的任务,可以从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观点来看。

对于表现主义者来说,他们更注重个人风格和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像模型论旗号里的成员那样盲目追求生活中的人和事。这对我们改造龙灯的路线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摆脱龙灯原有的运行规律和阴阳五行的观念,赋予导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换句话说,我们不必刻意去塑造某种内在的意义,而是随着编导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动作路线的变化,把自己内在的想法付诸实践。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运动路线的含义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着导演的意图而变化,但变化的范围不能超出原有文化内涵所能承载的范围。比如绣球龙灯,本来就是一种对神灵崇拜和信仰的表达,导演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它改成亵渎,与原意相冲突,会引起很多人的抵触。

形式主义的观点也能给导演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所见即所得”,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绣球龙灯的运动路线有了新的转变。从理论上讲,这样一种没有内在意义的创作手法,是可以与龙灯的运动路线融为一体的。当导演们受困于天道运行规律或道家八卦图时,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无疑是冲破牢笼的有力武器。他们可以完全抛弃原有的条条框框,为自己表达的内容创造全新的参照物。

就绣球龙灯的“所指”而言,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它可以是对原有文化内涵的神话,可以是编导对传统文化的另类解读,可以通过推翻原有的内在含义来制造文化内涵的“虚空”。这种“空”的状态是相对于原有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的“所指”。总之,赋予龙灯运动路线一个全新的参照物,需要根据不同的创作手法和不同的创作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

第三,结论

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既要把现时代的文化元素放在合理的位置上,又要考虑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只有把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前卫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才能代代相传。所以,无论是清远绣球龙灯的翻新还是传承,都应该从当代人的审美角度去创作现代舞作品,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有的传承,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作。

参考

【1】郑洁。论编舞[J]。舞蹈,2017,(6):62-64。

[2]刘建柱。无声的言语——舞蹈肢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