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论文

一、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约20年的高速增长。从1978到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速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速大致相当,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持续了20年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都经历了一个减速过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放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0%左右,变成了1998-2006年的8-7%,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趋势将影响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实际经济增速会快于去年。我们希望加速经济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下去。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实际增长率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位数峰值。但是,通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国内需求的增加,调动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二是就业优先、效率与就业并重的增长模式。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一二十年世界无与伦比的大事。然而,目前中国充足的劳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大,劳动参与率高,当前10的20年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超过1000万。再加上未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未来每年需要新增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只有大约80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吸收的劳动力弹性系数越来越差。目前我国劳动力约为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4.35亿劳动力的1.73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想安排这么多工作。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所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代价。中国人口众多的就业压力源于巨大的劳动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应采取就业优先而非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方式。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继续实施并更名。在1998年,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在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宽松”政策的表达。“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本质毋庸置疑。货币政策只是赋予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个复杂的内涵,因为它考虑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它既包含了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也包含了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德根有)。这个可以自由操作,但是给人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如前所述,中国目前的现实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不足的局面还没有过去,总供给仍然大于总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在结构和制度上采取措施消除长期障碍外,还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政策;(2)当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等,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迹象时,应采取中性政策。这是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以此为基础。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二种情况。目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速略有回升,但仍远未达到潜在增速,通缩趋势较低,且有放缓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政策。我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其扩张的本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宽松的一面或其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宽松”的政策。因此,目前没有必要改变这两项政策。今后将继续执行,但其内容需要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举报提问者的提问2009-06-03 23:59你从哪里得到这个的?是2009年的经济形势?2009-06-03 23:59更加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中国企业也面临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政策性节能减排带来的结构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得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蔓延。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部门普遍存在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萎缩,商业银行普遍惜贷,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了金融支持。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经济周期的同步化,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严重打击了经济信心,可能会进一步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自2008年8月以来,全球经济降温导致国际油价下跌超过30%,并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最近,各国的通货膨胀率都有下降的迹象。预计随着2009年世界经济的进一步降温,通胀压力将比2008年有所减弱。

2.国际经济下滑将进一步缩小中国的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6-8月份增幅仅为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6-8月对欧盟出口增长26.3%。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传导到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与此同时,8月后美元汇率的反弹,加速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2009年,中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将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严重,使得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对报告答辩人的补充。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2008年6-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进一步从“量价齐跌”向“量价齐跌”发展。初步预测,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降至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将由6800亿元降至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放缓。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是本轮经济扩张的主导产业,其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系列行业的景气度,钢铁、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放缓。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然而,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因素很多。股市、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较往年有所下降。“奥运热潮”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65438 6-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速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速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量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大消费热点短期内很难被其他消费热点取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相遇”,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行政管制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价格的负面效应越来越严重,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受到很大影响。8月份火电发电量仅增长1.8%,从供给侧制约了工业生产的正常增长。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大幅减速将威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中国能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压力,效益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报告回复者补充2009-06-04 00:00 1。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是“保增长、促转型”

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走势以及美元汇率走势来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国内外环境较为有利,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将在2009年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日益损害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增速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加大。建议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2009年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把“保增长”和“促转型”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不仅需要适度放松总量政策,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重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活力,重新获得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把“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把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了保增长而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议200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这一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对建设的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促进企业设备升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政府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扩大至2000亿元,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并通过银行支持贷款、吸收民间资金等方式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给被告的补充报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国的货币流动性状况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是由于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的预期恶化,普遍存在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离,导致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交易量急剧下降,由流动性过剩突然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是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所以国际热钱持续大量流入中国,延续了近年来中国一直存在的被动货币供应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不宜收紧或扩大货币政策。因此,建议2009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应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控制在16% ~ 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着力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调结构。

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调整是必然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应以改善供应结构、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理性回归,又要防止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应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住房用地供应,增加经济适用房和普通住房供应。大中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要对在建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对普通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确保在建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正常建设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大规模“烂尾楼”。要允许上市房地产公司等优质房地产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鼓励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增加了购房者的负担,应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房贷利率,取消“二套房”专项限贷政策,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吸引居民入市。

报告补充受访者2009-06-04 00:00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深化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必然是6543.8+0.3亿人的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将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应千方百计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将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至零,将工资性收入支出扣除标准提高至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化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未来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以务实有效的方式解决中国与外国贸易之间可能出现的争端。如有必要,还可以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共同抵御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移危机的可能。可以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进一步提高纺织轻工鼓励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外贸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升级帮助其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铁、煤炭、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

报告答复者的补充2009-06-04 00:00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缓解,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下决心适时启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推动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我们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煤、成品油、供热的保障工作,从供给侧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009-06-04 00:01要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表现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确实非常困难,因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不比2008年少。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相对较好的“大国经济”,中国经济可以在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实现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

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2009年可以说是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许多分析师认为,“滞胀”可能是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调。但笔者认为“滞胀”作为未来2 ~ 3年的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但不一定是2009年。

关于经济增长,“停滞”已成定局。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目前仍有争议的是“停滞”的程度,即适度衰退?还是严重衰退?对于全球经济,争论的焦点是增长率会下降多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把世界经济拖入低增长阶段。2009年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仅为2003年至2007年4.6%的年均增长率的2/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速都在衰退边缘挣扎,零增长的可能性很大,增速最多不会超过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大幅放缓。

但是,2009年的“通货膨胀”不会增加,结果很可能低于2008年。因为,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原油等大宗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加上前两年美元贬值幅度过大,人们对美元的预期发生了变化,美元开始反弹或至少企稳,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也会下降。我们预测2009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90美元左右。因此,总体来看,2009年通胀的压力可能会暂时缓解。

报告被调查人补充2009-06-04 00:01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放缓导致出口需求下降;第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更加谨慎,投资者在投资行为时更加谨慎。如果说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非常有限,那么2009年的影响将变得更加真实和巨大。所以,当我们把国际经济环境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背景时,我们宁愿认真对待国际环境。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能更从容地处理。当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开放相对有限的大国经济,以及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回旋余地来应对和减轻国际经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帮助企业使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尽可能小。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贸顺差降幅不太大,这种影响对于中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至于外部冲击的心理影响,只要能把中国的优势、政府的信心和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就可以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比较小的程度。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仍然是宏观调控中应该平衡的首要关系。“保增长、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正确选择,但2008年应该把重点放在保增长而不是防通胀上。做出这一选择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降至较低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不允许我们简单地通过扩张来保持增长;科学发展的要求不允许我们简单地通过扩张来保持增长。而且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国际收支也是好的,储蓄率高、劳动力相对充裕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还在,大型经济体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很大,不需要对温和的经济增长反应过度。目前陆续采取的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矫枉过正。

受访者补充报告2009-06-04 00:01通货膨胀如果仅以CPI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内。原因是:一是2008年农业继续获得丰收;二是我国消费品产能仍然过剩;三是世界经济低迷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第四,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按照目前的水平,2008年CPI的上涨对2009年形成的翘尾因素几乎为零。但一定不能实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为9%左右的经济增速并不低。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长期运行在超过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区间内。泡沫总是会破裂的。与其大起大落,破坏性调整,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而且,从我国通胀的潜在压力来看,也需要继续对防通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2008年工业品的价格指数PPI,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都在高位区间上涨,涨幅从10%到16%不等。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影响到2009年消费价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劳动合同法》及其细则的实施,人工成本仍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仍处于高位。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导致的被动货币发行仍将持续,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还没有完全消化。对经济增长报告的补充。从供给来看,产能不是问题,主要看生产成本的上升程度,以及信贷资金的松紧程度。由于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成本上升的叠加因素正在从政策层面减少;信贷政策也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以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产品的销量,也就是需求是否足够旺盛。2009年外需将继续走弱,贸易顺差可维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左右还是加工贸易;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国低价高质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因此,贸易顺差不会下降太多。消费需求增速也将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个人收入增速低于2007年,股市、房市疲软导致居民资产性收入缩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而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然比较强烈。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分为三部分: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其中制造业投资受产能相对过剩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难以有大的突破,重点应放在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等结构调整上。房地产投资在前几年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它需要一个休整和泡沫释放的过程,很难像前几年那样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此,应采取适当的政策调控和心理疏导,使其在房地产价格水平适度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而且,房地产投资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体建议是鼓励正常的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财政投入,以保持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因为很多基础设施,比如交通、通讯等,都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组织引导进行投资。此外,当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而且这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财政平衡不错,可以有所作为。综上所述,从需求来看,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认真应对,才能更好地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