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在研究生论文写作、项目申报与撰写、科研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对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根据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作者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一些要求。但是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需要先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课题(或内容)做过哪些研究?回答问题“你学了什么?”。
二、国内外研究者如何研究某一课题?这就是“如何学习”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三,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相关性?那就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第四,这项研究的突出贡献或效果是什么?后人对这项研究做了什么评价?回答问题“研究怎么样?”。
以上问题是概念文献综述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回答清楚,这篇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就基本成型了。但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选择文献的“三最”原则
写文献综述时,文献的收集和选择是前提。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总结出选择文献时的“三最”原则,即“最权威、最经典、最新”原则。“最权威”是指国内外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者、专家、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是指世界名著,主要是书籍,在国内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历史和社会的考验。“最新”是指近几年(一般默认5年)发表的各类文章,“最新”的信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因为报纸的信息更新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天都在更新。
我们以“高等教育”的文献综述为例。“最经典”的文献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12中译本世界高等教育名著系列,如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这样的名著是经得起历史和世界考验的学术专著,所以文化和思想价值比较大。如果你在思考和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都不收集,那么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成果是可以预期和知晓的。“最权威”的论文是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文献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科在线、教育报、师报等报纸传播的教育知识或报道。遵循这“三最”原则,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文献,有益于研究。
(二)文学阅读中的忠实原则
选好文档后,就是看文档了。文学不仅是研究的素材,也是评论的对象。在阅读文献时,可以按照“历史-写作-理论”的顺序阅读,这样可以更接近对原文的理解,区分谁是作者的观点,谁是前人的观点,哪些是描述性的,哪些是议论文。特别是有研究者提倡《论历史》的阅读方法,作者在三者的顺序上稍作调整,提倡按照“历史——写作——理论”的顺序阅读。原因如下:“写”和“议”有显著区别。作品的原创性更强,知识覆盖面更广,逻辑关联性更强,而论文的知识覆盖面有限,更多的作品只是对作品的解读或阐释,被认为是相对次要的作品。其研究的基础一直建立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作品尤其是学术专著更多体现作者的原创性,更多依赖于长期的教育生活实践,其研究成果对指导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者为了快速、经济地发表论文,在没有收集到全部文献或真正理解文献含义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违背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原则。忠实于最初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外文资料。实现忠诚的原则并不容易。某些学科或学科的文献,并不是普通研究者或民众所能获得的最原始或第一手的信息。这种研究的原因是:一是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第二,文献的珍贵性;三是学科特点。由于以上原因,忠诚原则的贯彻和执行会大打折扣。
(三)总结与写作相结合的原则。
写文献综述时,要把“综合”和“叙述”结合起来,文献综述要有描述和评论,引用的文献要有提炼和分析,尽量避免对引用的文献做泛泛的介绍。本文在广泛收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合理的评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有些研究者并不系统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来寻找合适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而是声称有些研究缺乏文献,从而承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的。这种选择性的文献综述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
“全面”就是把“百家争鸣”的话收集起来,综合分析整理;“叙述”就是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描述和评论。只有两者合理结合,才算是一篇合格的文献综述。如果你所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德育的,通过搜索知网、万方、维普、NPC抄、安百里图书馆、古尔格学术文库等网站,可以发现有关德育的文献收集比较全面。不知道还有一些重要文件没有进入你的视野。比如中国大学人文社科网的德育研究学术论文。该网站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主办的《德育研究》杂志上,但这部分论文和研究成果在我们经常使用的上述网站上无法查阅到。
(四)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其读者群比较特殊。主要供高校、科研机构、期刊社、研发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科研人员或教学人员阅读,总之主要供同行交流。针对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要考虑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在遵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用专业、平实的语言进行写作,让读者了解和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中假想的读者,写作过程中要交谈或交流的目标群体。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总有一个“隐性读者”,这个“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另一层含义是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是读者,看别人的文献综述能有什么收获?这篇文献综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是什么?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候看别人写的文献综述,往往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些文章大多属于低水平高重复的文章。如果你能在看别人的文献综述时找到能眼前一亮的感觉,或者看不完的感觉,那么这种文献综述就被认为是上乘的。换位思考,也就是在理性分析和比较分析中,站在读者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感觉。试想它会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善于这样思考,我们就会为文献综述的修改找到方向,从而不断提高我们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写文献综述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保持“中庸”——不偏不倚。因为没有人能完全肯定地说自己的研究是完美的,也没有人能评价别人的研究一文不值。当然,这种“中庸”的方式也要注意适度。如果掌握准确可靠的文献,对研究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就应该勇于打破“中庸”平衡。
(本文非原创,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社科学术圈”,作者王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