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虚构对外合作业务直接侵吞国有资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开篇报告)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一直是证券市场的“顽疾”,危害极大。本文试图系统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粉饰报表的手段以及识别和遏制舞弊的方法,旨在对信息使用者有所帮助。财务欺诈是指以财务欺诈等非法手段获取利益并使他人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大致可分为资产侵占欺诈和财务报告欺诈两类。侵吞资产的诈骗者是员工,受害者是组织。比如,员工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财务手段侵占国家和公司资产,形成腐败;财务报告造假的造假者是公司管理层,受害者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如公司管理层故意错报或漏报报告期收入,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两者相比,财务报告舞弊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特别是博时公司的财务报告造假,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基于不准确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近年来,财务报告舞弊大案不断出现,且有新动向。范文: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因素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压力。外部压力主要来自证券市场,内部压力主要来自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因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是融资和再融资的动机;二是避免被停牌退市;第三是市场动机;第四,报酬契约的动机;第五,避税和自私动机。(1)争取上市,争取配股。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大量资金。一些上市公司将股票融资视为无需支付资金成本就能赚大钱的最佳途径。但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的规定:企业必须盈利三年,经营业绩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不具备条件的公司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会进行财务包装以获得上市资格,为上市“创造”条件。由于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时解决长期大额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且每年不低于6%”,因此,10%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增资配股的门槛。有数据显示,很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刚刚达到10%。“黎明股份”和“郑”都是前三年虚构利润上市,证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首要动机是为了获得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2)避免戴帽子,避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是避免戴“ST”帽子。所谓“st”帽子,是指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发现其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每日波动幅度限制在5%以内,股票名称前加“ST”字样,表明存在退市风险。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公司退市不仅是股东的巨大损失,也是公司长期丧失向社会募集资金的资格,严重威胁公司的生存。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亏损,保住稀缺的“壳资源”,需要扭亏为盈。但是,短时间内扭亏为盈并不容易。因此,一些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千方百计欺骗或粉饰财务报表,通过非经营性损益、关联交易等手段获利,以避免退市,保住上市资格。(3)二级市场暴利动机:1。改善二级市场的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主要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决策。目前的大股东和管理层最清楚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为了改善二级市场的形象,他们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2.便于二级市场炒作。中国股票市场仍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沟通,粉饰财务报表,使股价同步飙升。或者,为了让股价按预期波动,先让股价暂时下跌,让操纵者低价买入股票,获得更大控制权再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利用财务报告造假达到目的。“银广夏”诈骗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3.为并购增加筹码。由于上市资格不易获得,很多非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并购来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并购谈判最重要的是并购价格。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股价无疑能卖个好价钱,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粉饰财务报表,以增加自己在并购中的筹码。(四)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管理层薪酬与其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相关。他们能否创造良好的业绩,直接决定了公司领导的经济利益(如年薪、奖金)和职业发展。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保证每年的增长。管理者要想保证任期内各项指标达标甚至超标,就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满足考核需要,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业绩。(5)减少纳税和分配股息所得税以会计利润为基础,通过纳税调整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以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为目的,采用欺诈手段,虚增利润,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侵占股东权益,将本应支付给股东的分红变成生产经营资金,以“钱生钱”给企业管理者发放更多的奖金。但这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而且还会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降低利润来调整报表业绩,从而达到不给股东分红或少分红的目的。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决定了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基于上述(1)至(4)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和利润平衡的形式出现;基于上述第(5)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小化的形式出现。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报表粉饰的最大危害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第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直接表现为会计报表粉饰。所谓会计报表粉饰,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欺诈手段,使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达到“预期”状态的故意行为。这是金融欺诈的一种集中形式。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顽疾”,丑闻频频爆出。随着我国经济、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的手段也在不断增加,升级翻新,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描述为。(一)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1。虚构的顾客,虚构的销售。有的上市公司伪造客户订单、货运单据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机关认可的销售发票,虚拟销售对象和交易;或者虽基于真实客户,但在原有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者在报告日(如年末)前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然后在报告日(如次年)后以质量不合格的名义退货,虚增当期利润。2.量入为出,提前确认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在相关销售手续尚待完成,甚至销售尚未完成,货物尚未发出,所售产品的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商业折扣存在争议,销售金额不确定的情况下确认收入;或者在客户仍有权取消订单或延期购买时确认收入,从而虚增当期利润。(2)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主要表现在延迟费用的入账。1.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实际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失入账,但这些项目并不是企业的真实资产,只是虚拟资产,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蓄水池”。上市公司通过延迟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来虚增当期利润。2.一些上市公司混淆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资本化为在建工程成本,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当期利润。(3)变更会计政策,调整利润65,438+0。一些上市公司随意改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2.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式来调整利润。新准则实施前,原准则和制度规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在存货价格波动期间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存货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加了当期利润;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营业成本转移较多,当期利润减少。如果库存价格下降,情况正好相反。即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营业成本转移较多,当期利润减少;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当期利润。好在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式来调节利润的手段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即使上市公司仍然在会计政策允许的三种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择变更,调整利润的空间也比以前窄了很多。(四)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专业判断计提和核销大量资产减值准备。1.那些持续微利和/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往往拨备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低比例估算坏账和存货跌价。2.那些业绩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利润上升时会多计提减值准备;当利润下降时,会冲回减值准备,平滑逐年利润。3.那些亏损、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平时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有必要”的时候提足,采取“休克疗法”、“留有亏损空间”。通常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因为各种原因转回大量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导致第三年还要做财务报表。或者选择某一年的超大额提取,然后在随后的几年里慢慢冲回来,从而打造业绩小幅稳步增长的财报。幸运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做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即使事后价值上升,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能转回,只有在处置相关资产后才能入账。利用这些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新准则的这一规定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未在原八项减值准备中规定除上述项目外的其他项目,且资产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基于“持续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仍给部分上市公司留下了根据需要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密切关注。(五)资产重组“扭亏为盈”的典型案例是向久贵(2003、2004)。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却被一些上市公司用来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资产置换,在没有正当商业理由的情况下,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取优质或盈利资产,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避免退市的保护伞。(六)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典型案例有济南轻骑(2003年)、重庆实业(2004年)。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和关联方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的关联交易来调整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1。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企业经营;2.上市公司以高价或不公平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差价实现利益输送;3.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利率或高利率进行资金交易,调节财务费用;4.分摊相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和广告费用转移给母公司;5.关联交易外部化——控制方通过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向银行借款,然后被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借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7)滥用纠错获利,如首创股份(2004)、TCL通讯(2003)等上市公司。它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两者相辅相成,使会计差错更正产生巨大的“能量”——盈利、避免亏损、逃脱ST命运、保住再融资资格。它把会计造假解释为会计差错,是以会计纠错为名的会计造假的现实——必要时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最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忏悔”,不断“变脸”对外报告;或者小问题、小问题、大错误以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告(或补充公告)形式公布,蒙混过关。(八)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也有一些优秀的公司利润丰厚。为了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他们低估收入,隐瞒收入。有的人在应确认收入时却不确认收入,如直接收发货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全部发票和提单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迟收入的反映;有的直接用收入冲减成本,即“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科目对应“库存商品”科目,不反映销售业务;有的虚构销售回款,通过虚假回款的方式(将款项支付给其他下属服务公司,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扣缴收入,少缴税款;有些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这些粉饰会计报表的方法往往被许多上市公司单独或组合使用,也同时或相继出现在一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在暴露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或预警信号),即有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具有以下特征和征兆:一是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经营业绩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面临停牌或退市的威胁,或费用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持续经营亏损使企业面临破产或被恶意收购的威胁;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或者账面利润虽未带来充足的现金流入,但入不敷出,现金稀缺;三是存在重大、异常关联交易或极其复杂的交易;四是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或公司当年行业不景气;第五,公司董事或管理层的个人财富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六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层变动频繁;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针对这些特征和症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1)辨别经营业绩真假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幅增加。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但报告期内经营业绩没有相应下降,则存在业绩造假的可能。应核对可疑的账簿记录、会计凭证、发票存根、发货凭证,了解记录的收入是否已在同期开票发货;关注资产负债未来是否存在大额或持续的收益,弄清楚这些收益是否是年末集中“销售”的部分,从而识别公司是提前确认收入还是虚构收入。(二)利润占比分析在分析上市公司利润时,应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在利润中的占比,即利润是否主要取决于主营业务的业绩,而非主要来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需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判断公司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是否依靠粉饰其他利润项目来增加业绩。(3)在认真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分析报告时,尤其要认真分析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政策。一般来说,连续微利和/或近期有再融资标的的上市公司,往往计提不足;然而,处于临界损益和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有时会计提巨额拨备。因此,对于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上市公司,首先宜将其应计政策与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应计政策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然后分析其财务报告中是否详细披露了估计依据和依据,以此来鉴别上市公司是否在玩减值准备的游戏。(四)关注虚拟资产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值得密切关注。如果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者虚拟资产的增长率(或相对变化率)波动较大,就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的情况。其特点是虚拟资产记录多,传播少。重点检查各类虚拟资产的明细账,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特别关注本年增幅较大且未正常摊销的项目。(五)关联交易视角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基本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中。识别方法为:1。计算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在各个项目中所占的百分比以及这些项目在企业总利润中所占的百分比,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对关联方企业的依赖程度;2.分析这些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允性。比如交易价格是否建立在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上,交易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方面,控制方强加给被控制方的内部销售价格等。同时也要向公司工商主管部门了解上市公司的相关材料,包括验资报告、股权转让的备案登记材料等。,并应特别查询控股股东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公司控制权的归属,从而有效识别利用隐性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六)借助现金流的分析通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判断利润的质量。一般来说,没有相应的净现金流的利润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净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高于净现金流量的净利润所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公司很可能会粉饰报表。此外,还要识别错误并加以改正,谨防鱼目混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故意混淆会计造假和会计差错行为的监管,加强对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行为的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免受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的影响。四。结论总之,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应从多方面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和粉饰行为,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减少各种粉饰伎俩的空间。要改革现有的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建立包括货币指标和实物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在内的多参数控制体系,全面衡量和衡量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令世人瞩目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6月65438+10月1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7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是因为会计准则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旧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也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因此,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应实施三项措施: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二是当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披露会计原因;第三,上市公司应充分说明其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合理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本文第二点所述,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和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减少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充分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赋予了公司更大的会计政策调整自主权,而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成本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准则则扩大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一些公司在新准则下仍可能继续或更新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手段,因此识别和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人们继续关注、分析和遏制。